分享

东方智慧的诗性表达《先知》

 优雅a 2012-04-24

东方智慧的诗性表达《先知》

 背景说明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小说家、画家。和泰戈尔一样,纪伯伦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1911年在美国纽约定居,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1923年发表以英文创作的散文诗集《先知》,这部诗集不仅被视为诗人的代表作,也是诗人步人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其实,不到20岁时,纪伯伦就已经完成了《先知》的写作并得到母亲的肯定,但他的母亲和女友告诉他不要发表,因为还不够成熟。他到34岁的时候用阿拉伯语重写了《先知》,而后又用英语写了两遍,才拿出来发表。他曾说过:“我想,自我从黎巴嫩构思《先知》一书开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离了,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我完成4年之后才将其付印,因为我想要确定,非常地确定,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书中,纪伯伦还自绘了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还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新流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此外,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罗丹曾评价他:“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推荐版本:《先知·沙与沫》.冰心,译.花城出版社,2007

 

名著概要

    《先知》的开篇,是充满挚爱和睿智的东方智者亚墨斯达法在西方阿法利斯城离群索居12载后,终于盼到回归东方故土的日子。在他即将登船远去的时候,前来送行的城民向他请教了最后的问题。智者对民众做了情深意长的赠言,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有关爱与憎、生与死、美与丑、罪与罚等26个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涉及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全部领域,囊括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全部疑惑。亚墨斯达法一一作答,每个答案都是一首意蕴深远的诗。因此,西方有学者把这部诗集视为“现代人的福音书”。

    关于先知,纪伯伦并不认为是高高在上对凡夫俗子发号施令的神。他说,“先知”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同时也是“我们”的第一个字母,也就是说,“先知”就是我们自己,上帝和自我是一体的。

    基于此,纪伯伦认为爱是绝对的,对自然、对他人、对整个世界,都要有一份平等的爱,而且这爱是不求回报,最无私的。《先知》中的爱,已经高于具体对人、物的爱,凝聚成为一种精神和价值。纪伯伦追寻的是从爱出发,完善个人行为,建立新的价值观,达到理想社会的“大我”之至境。所以有人说,这种广阔如大海般的爱凝结成的《先知》,是纪伯伦献给亿万生命的情书。

    在《先知》里,“爱”和“美”是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两种“神性”,“美”是生命的目标,“爱”是达到生命目标的道路,只有在“爱”的道路上追求“美”,生命才能实现其永恒的意义。纪伯伦说,“美”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而“是一座永远开花的花园,一群永远飞翔的天使”,在他的笔下,“美”就是生命,就是永恒。

    《先知》的基本主题是人的发展和提高,是生命如何向着无穷前进,如何“赤裸地无牵挂地超腾”。纪伯伦认为,人类有三种特性:神性、人性和不成人性。神性代表了人类的明天,人性代表了人类的今天,不成人性代表了人类的昨天。神性是无穷的,仿佛长了翅膀的生命,是人类的真我、大我;不成人性,则是矮小的侏儒。通过先知之口,他渴望呼唤人之神性,令人们发掘自身“未知的珍宝”,捕捉“在天空中飞翔”的大我。

    在《先知》中,纪伯伦还试图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理解是非常现代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性应该受到尊重,哪怕是夫妻也不例外。

    《先知》的语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纪伯伦喜欢用“定义式”的语句表达个人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例如他说“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朋友是“有回答的需求”,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等。这些语句新颖而深刻,都成为隽永的格言。纪伯伦还喜欢叠用比喻,把单一的命题构建成不同思想相互交错的多棱镜,把读者的视野引向生命的巅峰,让人们俯瞰整个世界,得到爱与美的陶冶。

 

知识链接

    黎巴嫩和纪伯伦

    黎巴嫩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小的国家,只有一百多万人口,但它海岸线绵长,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像一个横卧在地中海海滨的美丽少女。在历史上,黎巴嫩历来是各种势力激烈角逐的场所,同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朗、以色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始终复杂微妙。但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孕育了众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艺术家。

    来自黎巴嫩的艺术星群曾在美国组成旅美派学会,构成了冲击西方文学界的“阿拉伯飓风”,其中最闪亮的名字就是纪伯伦。他曾在散文中写道:“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及其难题,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丽。你们的黎巴嫩是时日企图解开的政治死结,我的黎巴嫩则是巍峨高耸、直插蓝天的山岳;你们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党,我的黎巴嫩则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广场上玩球游戏的少年。”

    历史上的黎巴嫩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圣经》中提及黎巴嫩的章节多达66处。近代以来,黎巴嫩又成了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也是阿拉伯人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黎巴嫩文学家的地位在现代阿拉伯文学中非常显赫,领军人物纪伯伦是世界性声誉最高的阿拉伯作家。

 

名家评述

    纪伯伦那音韵曼妙且充满活力的感情所造就的言语,犹如圣经传道第一章的庄严节奏……如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读了这本书,不安静地接受一位伟人的哲学,心中不欢唱着内心涌出的音乐,那么,这个男人或者女人,就生命和真理而言,确已死亡。

    ——芝加哥邮报评《先知》

    我很喜欢这本《先知》,它和《吉檀迦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觉得泰戈尔在《吉檀迦利》里所表现的,似乎更天真、更欢畅一些,也更富于神秘色彩;而纪伯伦的《先知》却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些处世为人的哲理,在平静中却流露出淡淡的悲凉!书中所谈的许多事,用的是诗一般的比喻反复的词句,却都讲了很平易人情的道理。尤其是谈婚姻、谈孩子等篇,境界高超,眼光远大,是很值得年轻的读者仔细寻味的。

    ——冰心《(先知)新版序》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的《论爱》是《先知》的主题之一,美丽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论爱

    于是爱尔美差说:请给我们谈爱。

    (亚墨斯达法)举头望着民众,他们一时静默了。他用洪亮的声音说:

    当爱向你们召唤的时候,跟随着他,虽然他的路程是艰险而陡峻。

    当他的翅翼围卷你们的时候,屈服于他,虽然那藏在羽翮中间的剑刃也许

会伤毁你们。

    当他对你们说话的时候,信从他,虽然他的声音会把你们的梦魂击碎.如

同北风吹荒了林园。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

他也刈剪你。

    他虽升到你的最高处,抚惜你在日中颤动的枝叶,他也要降到你的根下.

摇动你的根底的一切关节,使之归土。

    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柬聚起来。他舂打你使你赤裸。他筛分你使你脱

壳。他磨碾你直至洁白。他揉搓你直至柔韧。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

你成为上帝盛筵上的圣饼。

    这些都是爱要给你们做的事情,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在这知识中你

便成了生命心中的一屑。

    假如你在你的疑惧中,只寻求爱的和平与逸乐,那不如掩盖你的裸露,而

躲过爱的筛打,走入那没有季候的世界,在那里你将欢笑,却不是尽量的笑

悦,你将哭泣,却没有流干眼泪。

    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

中满足了。当你爱的时候,你不要说上帝在我的心中,却要说我在上帝

的心里。不要想你能导引爱的路程,因为若是他觉得你配,他就导引你。

    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   

    但若是你爱,而且需求愿望,就让以下的做你的愿望吧:融化了你自己。

像溪流般对清夜吟唱着歌曲。要知道过度温存的痛苦。让你对于爱的了解毁伤

了你自己;而且甘愿地喜乐地流血。清晨醒起,以喜飓的心来致谢这爱的又一

日;日中静息,默念爱的浓欢;晚潮退时,感谢地回家;然后在睡时祈祷,因

为有被爱者在你心中,有赞美之歌在你的唇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