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大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他们都十分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他们深知知识对于他们成功的价值。
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向前大大推进了的陈景润,从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天赋,唯好读书,人称“书呆子”。在中学时代,他就读了《微积分学》、《达夫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以及《郝克工大代数学》等高深的书籍。进入大学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勤奋不辍地汲取一切有关数学的知识,他甚至因为埋头苦读被锁在图书馆里。酷爱读书,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养成了研究问题的习惯,使他具备了挑战世界数学难题的巨大知识力量。
科学巨人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他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丰功伟绩,既得益于他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得益于他对当时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历史名人以及他同时代名人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成果的继承。
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学识渊博的歌德总结说,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能收集到许多资料,能得到前人已完成或完成的试验,能把看到的许许多多外界和内在的情况汇合在一起,使他不必付出昂贵的学费就能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预见到一项伟大的工作,加以安排,并在某种意义上予以实行。
纵观人类文明史,没有一项文明成果不是在汲取了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火车、汽车、计算机、飞机、电视机、手提电话……没有一项不是在经过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之后才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发明创造。
知识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是创造力的源泉。人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的。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因为丰富的知识可以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仅如此,创新者还要形成知识的最佳结构,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通才、专才,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知识的最佳结构,才能不断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为无穷的创造力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在这样的时代里,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还是生产力,是财富。创新者只有把自己的丰富的知识与自己高度发展的创造力结合起来,才能不断结出创新之花,才能在激烈的知识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