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通往自由之路 ——漫议心的解放之二
自由是人人心中的向往,也是心之解放的必然。思想解放,要的就是一种解禁放达、自由自在的状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却总是处在层层禁锢、重重束缚之中,甚或有些郁闷、窒息。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对于已经拥有或渴望拥有的东西过于执著,舍不得、放不下。 第一放不下的当数功名。功名之所以为人们如此倦恋,在于建事功与成己名如此巧妙地融于一体,能给真名士圆却“达则兼天下”之梦,也能让假名士借以谋取一己之名。从古至今,多少名士为了功名,不惜忍辱负重、含垢蒙羞。 当年吕洞宾一路跋涉到长安应考,饿得火冒金星,疲惫不堪,伏案而眠,顿入梦境。梦中想到的还是考取功名、得意做官、当宰相。后来吕洞宾得道,到了邯郸,看到象自己当年孜孜以求考功名而途中落泊的书生卢生,便心生怜悯给他一个枕头,让卢生重温了自己金榜题名、入仕做官的黄梁梦。到了清朝有个南方的书生考功名失败,一路到了邯郸,想到吕洞宾点化卢生的故事,很是感慨,写了一首诗: 二十年来公与侯,纵然是梦也风流; 我今落魄邯郸道,要向先生借枕头。 黄粱一梦,二十年封侯拜相,多大的功名!吕洞宾啊,你把借给卢生的那个枕头也借我一用,也让我做这么一个梦吧。你看,功名的诱惑力有多大! 这是个传说,而生活中也不乏其例。唐代大诗人李白算得上一个看得开、放得下的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来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可谓豪气冲天。可是为了功名,心中也有“我欲攀龙见明主”的渴望(《梁甫吟》),而且还不得不给唐玄宗写了一些浓辞艳诗以取悦邀宠,甚至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还不乏乞求之语,以至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叹(《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除了功名,人们放不下的还有金钱、美女、官位、权力。正如《红楼梦》中那个疯癫落脱的跛足道人那首《好了歌》所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而本来就有些宿慧的甄士隐,所作的注解也值得品味,他这样解《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西藏人说:“不管你多么用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世事无常,执著是做不到的。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正是我们的痛苦之源。比如,有人强烈地追求快乐,可是却收获了那么多的忧愁。有人痴迷于权位,想做人上人,可是却成为阶下囚。执著,迷心之药,束心之绳,禁心之锁,而放下了名利追逐、权势争夺、金钱企望,便有了通往自由之路,也就有了心之解放。故而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舍得放下、乐于放下、善于放下。
放 下
上师说,放下是通往自由之路
人到世上攥拳头 拚将万业执之手 才把功名题金榜 又要娇颜藏玉楼 未尽此度无常愿 还添来生不了愁 岂知身前身后事 放下原是最自由 |
|
来自: Haner_zhang > 《心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