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hjh2004 2012-04-24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012-04-21 18:14:04)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2.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3.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4.次第:接着,转眼。5.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6.三五:指元宵节。7.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8.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9.簇带:妆扮之意。

    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落日的余晖流金般灿烂耀眼,暮云浮动如玉璧相合,恍惚间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染绿的柳树上烟云朦胧,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哀怨,人间的春色刚刚显露。元宵佳节虽然暖日融融,谁能说转眼之间不会来一场风雨?那些乘着香车宝马的诗朋酒友邀我出游,我一一婉言谢绝,不愿出去。
    还记得当年汴京繁盛的年月,我有的是闲暇游乐时间,那时最偏重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闺中同伴都带着翠羽的帽子,插着捻金的雪柳,一个个穿戴打扮得整整齐齐欢笑蜂拥地去参加游乐。可是如今呢?我已是一个憔悴满容、蓬头乱发、鬓发斑白的衰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不如掩在窗帘儿底下,听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落日像熔化的金子一样,晚云像合拢的白玉一样,此刻你在哪里?笼烟的翠条涂染想象的青绿,应节的笛管吹出落梅花一曲,我的心头可有几丝春?元宵佳节理当庆祝,况且天气晴朗。转眼间可有想不到的风和雨?我辞谢朋友们看灯的邀请。
    不由得忆起汴京旧王朝,闺门中生活得自由逍遥。打早盼望着十五闹元宵,发插捻金雪柳,头戴铺翠帽,当年装扮好,姊妹比俊俏,现如今头如飞蓬形枯槁。今昔元宵节,不如靠在门边冷眼看,听听帘外一片欢腾。

    在宋代,元宵节是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不仅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男女老少还要穿戴得光鲜漂亮,头戴各种应景的首饰,出门游赏。北宋亡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依旧是追欢逐乐,歌舞升平,在临安仍继续着元宵夜狂欢的传统。在这众人同乐的一天,词人却郁郁寡欢,情怀凄苦,后写下此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起句即呈现出美妙的节日晚晴景象:灿烂的落日,金光熠熠,仿佛黄金熔化了一样放射出异样的光辉;那傍晚的云朵,连成一片,好像块块白玉互相堆砌在一起。这正是欢度节日的好时光。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这里的“人”字,注家或以为是词人死去的丈夫,因“每逢佳节倍思亲”,避难临安、寡居无依的词人,在元宵节想起丈夫在世时的欢聚情景,似在情理之中。但从全篇布局来看,词人意在今昔之对比,此“人”指词人自己更有余味。分明身在临安,却明知故问,反衬出她流落异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接下来,词人从视觉和听觉进一步渲染了她所处环境的愁苦、萧条气氛:大地的柳林被朦胧烟雾涂染成一片浓郁的颜色,远处的笛子正吹出《梅花落》的幽怨之声。色彩是阴暗的,声调是悲凉的。在词人看来,这初春佳节的气氛,还能表现出多少春意呢?欢快的节日景象与令人忧虑的不安现实,恰成鲜明的对比。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节时,天气乍暖还寒,柳叶刚刚出芽,略呈淡黄色,但由于烟雾的渲染,柳色似也很深,故曰“染柳烟浓”。笛谱有《梅花落》曲,梅花凌冬开放,此时当已开始凋谢,故曰“吹梅笛怨”。接以“春意知几许”,是说春意尚浅。“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在这欢快的元宵节日里,又是暖融温和的天气,应该尽情地欢乐吧。词人却又突作转折,写出隐隐不安:虽然现在晴好,这天气阴晴难料,难道转眼之间就不会刮风下雨吗?“次第”,在这里是转眼的意思。这里的“风雨”,不一定专指自然界的风雨,因为词人并不真正担心元宵佳节会刮风下雨,它实隐指了世道的艰险和人生的坎坷,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这显然是一个暗喻。这反映出词人在历经世道的艰难和人生沧桑之后,对于一切都感到变幻难测的特殊心境。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人乘着香车宝马前来邀她饮酒作诗,出门游赏。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香车宝马”,形容车驾的华美。“谢”,谢绝之意。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这里,词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这里是以中州代指汴京。“三五”,原指望日,这里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即元宵节。遥想汴京沦陷以前的繁盛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那时最看重的是元宵佳节。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那时候,一到隆重的元宵节,我们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外出观灯赏景,大家戴着翡翠羽毛的帽子,头上插着用金线编织的绢花首饰,个个妆扮得光鲜美丽。“铺”,嵌镶。“翠”,指翡翠鸟的羽毛。“冠儿”,即冠子,一种女式帽。“捻金雪柳”,一种妇女头饰,形制不详。“簇带”,插戴或装饰。“济楚”,漂亮之貌。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觉得自己早已由风华正茂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散发的老妇,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风鬟雾鬓”,形容头发如在风中一般蓬松散乱,如在雾中一样失去光泽。
    “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迥然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繁华散尽,斯人憔悴,触目伤怀,情何以堪?于是“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不如悄悄躲在这帘儿下面,听听他人的欢声笑语,暂且度过这漫长的节日之夜罢了。这一句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和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这最后两句收语,写得极其沉痛,不仅见出今昔盛衰之感,还有人我苦乐之别。
    此词主要叙写了词人晚年在元宵节的所见所感。上片写元宵佳节的情景,夕阳灿烂,晚云瑰丽,然而此身何处?一声追问,蕴含多少欲说还休之哀痛。可惜融和天气,独自忧愁风雨,连酒朋诗侣的邀请也觉兴味索然。下片从今昔对比中见出盛衰之感和沉痛悲苦的心情。追忆往事,当年汴京佳节,盛妆出游,如今繁华旧事已随流水,一盛一衰,怎能不令人哀叹。
    虽写元夕,却一反祝颂欢乐之词,以委婉细腻的个人体验写出了南渡前后元宵节心境的巨大变化,深沉地反映了词人晚年历尽沧桑之后的悲凉心境。虽言身边琐事,悲叹个人遭际,但其蕴含的故国情思,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个人身世之感。全词情景交融,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跌宕有致,形成丽景哀情和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浅显平易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于短幅之中见出无数曲折,确为大家气象。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犹如看见了易安坐在素白的窗帘底下,风卷帘动,而她的神色茫然,目光迷离。别人有说有笑,而她却怎亦牵不起一丝笑?她又怎么笑得出来呢。
  只剩下东篱把酒,暗香盈袖的愁,与人比黄花瘦的悲,化作两行清泪,空自流淌。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读易安的这首《永遇乐》真是心酸。美人老去,诗词不老。可依然不能想像她满头白发下的那一颗玲珑心是如何捱过那茫茫的岁月。而她兀自还有笑意,那时候她想起了谁,那曾经铺满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欢喜,永远地不在了。
    李清照是命运的承载者,但她同时也是命运的开创者。在面对世俗的眼光与女德的束缚时,她做了一次赌博——冲破世俗的惊涛骇浪,以破釜沉舟的胆识和勇气嫁给了张汝舟,而且仅做了百日夫妻就离异了。在一千三百年前,一个女人,尤其是读书明理的女人,再婚离婚,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歧视。于是,骂名劈天盖地而来。但是李清照却从来没有畏惧,即使身处在黑暗的情感历程里,她始终坚持于自己的追求。敢爱敢恨,敢于打破世俗的偏见,敢于承受的勇气,这些再一次为她迎来了人性的光彩。
    李清照,一个生逢乱世的弱女子,在文人们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是对待国家、对待爱情还是对待婚姻,都显示出了她的人格魅力。她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她背负着国仇家难,现实与理想的包袱缓缓前行于人生的道路上,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但是人们看到的依然是她不可追及的坚定的步伐。
    李清照也许不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绝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没有像其他女性一样默默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而是以自己的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一句诗总使我想像以下画面:
    清照南渡之后,漂泊不定,孤独一人,而且年龄渐老,鬓发苍白。她身为一位贵妇人,孤傲,矜持,优雅,这样的身份使她不能融汇到那些家常女人的闲聊之中。想来她们谈论的无非是物价,老公,孩子,还有柴米油盐,这些带有浓重厨房味的俗世话题似乎深深吸引了这位女诗人。庸俗中有温暖,热闹中有情调。但是,她的身份,她的修养,使她被高高地架在女诗人的架子上。如果她参与到这种世俗女人的闲谈中去,她不自然,别人也别扭。可是她又希望这份俗世生活,以排遣寂寞。于是,她只能偷偷地在帘子后面听听她们的叽叽喳喳和俗不可耐。这一孤独的贵妇人形象,比较“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来,感觉更具体更生动,更催人泪下。
    清照不但是资深女诗人,而且是资深女酒家。清照善饮,她的诗与李白的诗一样,都是用酒泡出来的。当然,这是一杯苦酒。李清照的悲苦与不幸,酿成了一杯苦酒,她就用这酒书写她的人生。所以,她的诗与李白的诗一样,飘着浓浓的酒香。
    我粗略统计,在她的诗词中写到酒的所占百分之七八十。
    “昨夜雨疏风骤,弄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盏两杯淡酒,怎抵他夜来风急。”
     ……
    清照喝酒的样子很雅致,很醉人,毕竟是女诗人。展开她的诗,就有“有暗香盈袖”飘来。还有她孤独的身影,“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每读到这句,心就疼痛起来,就像见到多愁的花枝横遭狂飙骤雨的摧折却无能为力一样。曾经,清照是最有生活情趣的,踏雪寻梅、簪花斗草、赏菊醉酒……可是俱已往矣,“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如今的她,孑然一身,满怀愁绪,在星河舞转、珠光闪烁、明灯如昼的良宵,她低垂帘幕,寂听他人的热闹繁华。林姑娘不也曾在花下听宝玉和宝钗的欢声笑语吗?朱自清先生不也曾说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吗?别人的得意欢欣更反衬了自己的苍凉。
    就是在她的青年时代,她的生活也是秋日的河流,恬淡温柔中夹杂着忧伤。父亲被列元祐党人,她被迫随父离京。好在,她有一往情深的夫君。只要生命中有一位相知相许的爱人,逆境算得了什么?赵明诚被贬青州,取《归去来兮辞》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意,命名内室为“易安堂”,清照的字也源于此。他们临清流,吟诗词,赏江梅,集金石,琴瑟和谐,其乐融融。
    命运一次次检验她生命的强度。夫死、南迁、被诬、再醮、离异,后两者还成为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丈夫鄙薄她的口实。她活得凄苦,但活得坚强;活得孤寂,但活得勇敢。
    那抹缤纷瑰丽的清照悄然消逝的同时,已幻化成漫天的烟霞。
    当这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横空而出,还是被生生惊了一跳。李清照,如果此时站立于眼前,一定忍不住要问:怎么可以这般残忍,残忍而又坦然地打碎别人对你的想象,踢翻别人对你的憧憬。也许面貌未必龙钟,但心态已皱纹丛生。可是纵观这个女子的一生,国破家亡、爱人远逝、易嫁遇孽、终生无子,如此境遇,晚景何堪?又怎能不对她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多出一份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悲悯,所以添了一份刻骨的无奈和化不开的悲凉。好个“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啊,翻了很多宋词注解,没有看到谁对此句过多关注,这也许就是经典吧,立体的美,汇聚丰富多彩的感受,不流于单调,我喜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单读这句,感觉其意境不错,比如坐在葡萄架下屏息静气支着耳朵听夜空里牛郎织女说着他们久别一年重逢之后所积蓄起来的悄悄话,那滔滔不绝的心事都待与君细细说,听着听着我想睡觉了,可是心里还一个劲儿地替他们叨咕着,白天啊,请你慢点儿来,再慢点儿吧,瞧他们多难舍难分……我又开始做白日梦,乐此不疲地做着梦,低吟浅唱的。
    其实这是李清照在晚年避难江南时写的《永遇乐》里的一句,缘起于元宵佳节,她只身一人,回忆起往昔的种种好时光,现如今人老珠黄,满身憔悴不堪回首,那悲、那凉,犹如夜雾渐渐迷漫遮住人眼挡住那颗原本玲珑剔透心,“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原来却是说她的那对人生凄楚的万般无奈。这是一惯以来的评论,我也颇为赞同,就感叹这女才子,原来再养尊处优的人也是经不起颠沛多劫流离失所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孤苦流离动荡多难成就了她的独具风格,与赵明诚在一起的那悠闲富裕的美满婚姻生活中倒并未写出特别的绝佳之作。可见,一个人的阅历对创作的何等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读其实是远比不上行,行其实更是另外意义上的读,当然要带着一颗阅读的虔诚心去行走去游览去感受去体味,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久了便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方世界,其实只不过井底之蛙看到一方小小的天空,跳出井口所见识的天地那是我实在无法想象的辽阔广大吧,嗯,那什么时候我能跳出这口黑乎乎凉飕飕的深不可测的井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丰富我的人生记忆呢?
    以前有想过去流浪,去远方的远方流浪,远方它有多远,然而还没有出发就被固定下来了,固定在一个人们所谓安全的圈子里安全地生活。可就偏找不到一丁点安全的东西,我还是在天空中飘飘荡荡地游历,没有支点也没有落脚地,在想象中看到许多异样的风景,是的,在空中看见易被别人忽略的风景这是一种幸福一种满足,即此,等我老一点了,便可以把这些小风景一个一个串起来连成一个故事再讲给孩子们听,哦,他们是谁呢,在哪儿呢,会喜欢听这些故事吗,看来我得持着一颗童心,把这故事里面有趣可爱天真的东西挖出来。以前看别人种树时得挖个深点大点的坑,这样树根才能扎得深扎得牢,便不怕大风吹,也不怕顽皮小孩的摇曳,才是根深叶茂。写字其实一样,厚积才能薄发。
    对此,小女仍须努力。首先,还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人之笑语里总有着深奥的或质朴的值得吾辈学习之理。
    心事总是沉沉的,也不是不需要倾诉的。遇到了对的气氛对的情绪对的人,我也会不由自主地说一说一直搁浅着的心事,甚至,会流泪。但正象一个女孩说的那样,别担心,只是倾诉而已。确实,只是倾诉而已,只是想感觉着对面人的呼吸,借这样难得的心境,喃喃自语,不需担心,更不要慰藉。时时,我反感同情可怜慰藉这一类的情感表达,它们会立刻破坏了我倾诉的心绪,不由得深深后悔。
    在精神的疲惫中,人的心灵需要声音,人的情感需要倾听。
  在秋雨绵绵的夜晚,看到满地被狂风吹落的黄叶,不自觉地想起李清照,想起她写的《声声慢》,停下急行的脚步,静静回忆,倾听那几百年前的声音。这个中国诗坛上的伟大的女诗人,有着自己的伤心往事。金兵入侵后,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而破裂,她不得不与深爱的丈夫离别,蜷缩在一只大缸中顺流而下……自此之后,她拥有的只有回忆,只有满怀的愁绪。《永遇乐》就是她南渡前后的生活,情感的写照,“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是吐露出了永世的伤感。
  不知有多少个秋雨的夜晚,有多少人捧着她的诗卷,静静咀嚼其中的寂寞,倾听隔世的情怀。
  倾听,也许就像放在你面前的一杯热茶,只需要你静静去闻那缭乱的香气,欣赏升沉翻腾的绿叶;倾听,不会因时空而阻隔。
    暗香盈袖后,经历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就把錦书和溪亭日暮的场景,埋葬了;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就把一帘的幽梦,锁了;雁过时,正伤心,忍把那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的闲情搁浅了,冰封了;守窗到黄昏时,就把那一地的黄花堆积,就着三杯两盏酒饮了;因为生离方寸乱,忘了酒盏的深与浅;因为死别,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勘寄。
    不能在深夜里情怀如水,不堪在暮年被笛声惊破了梅心。
    也曾烂漫的惊起一滩鸥鹭,换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曾有绿肥红瘦的情致,如今老去无成。当年的奴面与花面比俏,让郎猜道,今日的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曾经的和羞走,回首把青梅嗅,如今的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己也会微微笑,只是仍旧不想说不愿说。
   感觉太热闹时,心无法再宁静,会想到要躲起来,如果我躲了起来,认出我,也请别再唤我名,且让我就这样,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地一个人走,其实,蛮好。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在清溪碎石之畔我翘首等待,终于拍到了一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图片,望着天边水中惊艳的灿烂,望着那团如火的嫣红,我甚至忘记了茫茫暮色已经降临。哦,“落日熔金,募云合壁,人在何处?”。
    突然想起李清照的那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比起朝霞的脆弱单薄,落霞似乎更加深沉而令人眷恋,落日就象征着逝去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疏离。失去的往往才是更令人留恋的。
    穿过一小片落寞的树林,扑入视野的是豪气万丈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面前,是美轮美奂的蔚蓝,火红与翠绿交织的自然画绢;身后,是古城内沉睡了四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和文明。震撼,充斥着我们的感觉,压得我们说不出话来。忽然,一阵高亢而飘逸的花腔女高音从远处传来,分明是卡拉丝的歌喉!在那一瞬间,生命似乎已经不属于我们自己,神经已经完全被自然的力量,人文的力量,音乐的力量掌控着。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湿润了。是不是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夕阳无限好”,那一轮夕阳,如一个金黄色的梦,在文人笔下,能绘出千姿百态的景象。那绚丽的光彩,令你神思飞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殷殷思乡之情下的叹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壮志不已豪迈心情的折射;而“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则使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慨叹。夕阳的光依然广大地照到每一个角落,及至从以前照到现在,它带给人们某些珍贵的感悟,某些真挚的情感。可是那一道诡异的绚丽,竟是那么短暂,比昙花凋萎得更快,比彩虹消失得还迅。但是,最美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追寻,美丽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更是一份记忆。只要投入到夕阳的余辉中,就会感到周围的时光近乎静止,它仿佛在等待你去雕刻阳光,雕刻时光,用心雕刻,不紧不慢。即使夕阳在不知不觉中安然地落下,那它也会落在我的心头,让我的心房保持着一种安心,恬静的温暖,就算是黑夜,也闪烁着淡淡的光亮。我不要白昼过多的灿烂,只用有那么一点,夕阳的温暖,就好。
    我时常陶醉在这样的景致里,让世俗的思绪远离尘世的喧嚣。然而有人说落日是悲壮的,这种悲壮缘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当暮色四合时,一个人孤独地瞩目西天,天地苍茫,那一轮火红的落日就在你的眼前一点点地隐去,此时不禁使人顿生“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的感慨。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代又一代的男女主角将它演绎得如诗如画。但爱情的天空下一样有阴雨,面对伤害,面对背叛,如花女子难道要耗尽一生的精力,以愁眉泪眼去索那也许永远索不回的相思债?其实,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既然,爱已如覆水难收,何不走出阴霾,为自己打造一方天地?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丧夫、独居、再婚、发现上当、受虐待、不得已提出离婚并因此入狱等多重打击之后,却越发坚强起来,写出一首首留芳千古的好词。至今,我们还在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至今,我们还在品味于“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中蕴含的深意;至今,我们每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时仍不免掩书而思,怀想那写下此等佳句的女子……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清照的词却让男士们备加推崇。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再去探寻女词人的情感风波,却无不深信她在宋词的辉煌中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感情的沼泽是可以走出来的,只要你愿意。也许多年以后,你将发现经历也是一种财富。
    四十岁不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妄少年之年;四十岁不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率性之年;四十岁应当是南宋词人蒋捷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意境。四十岁应当是北宋词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四十岁不必是大红大紫,四十岁不必是宝马香车,四十岁不必是吆五喝六;四十岁一定是笑傲江湖,天马行空;四十岁一定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四十岁一定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四十岁当如茶,在氤氲的淡淡香气中品味人生的真谛;四十岁当如筝,在铿铿锵锵的音韵里琢磨人生的沉浮;四十岁当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大气;四十岁当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淡定和沉着;四十岁假如是一杯酒,就一定是陈年老酿,需要慢慢的品味;四十岁如果是一本书,就一定是一本深沉耐嚼的大书。
    岁月在风中又添加了一页,花开花落又是一个秋天。一个人走进失落的黄昏,走在橘红色的斜阳里,同时也走进那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斜阳虽然在黄昏这极短的时空里,仍竭尽全力地发出热和光。即使不能全部照亮天际,也在属于自己的一隅发出绚丽的光芒,才有晚霞中的美丽。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凄凉。在这一刻,心情被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所愉悦,少了一份依赖,多了一份自信。独对黄昏,黄昏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恬淡的温馨,黄昏给人一种成熟的魅力。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回眸每一个飒金的黄昏,我仿佛募然聆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古典的流水的歌吟,作者们在不同的时代却在同一个自然的场景下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体现出人文的自我情怀,给思想和情志以自由沉浮的空间。这当然也蕴涵着人格的尊严和尊严的力量。弗兰克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