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泓清水 鸾佩词话: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冷鳳 2014-09-20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春正月初五,宋、金议和,大赦天下。

    岳飞当即上书,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痛切地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赵构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

    那时的李清照,已五十六岁,由于饱经离乱之苦,自然对国家大事很关心,于是在议和没几天后的元宵节,写下了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词借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不同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避居临安的寂寞愁苦,充满盛衰之感、身世之悲。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黄昏的时候,那红红的太阳,像熔化的黄金一样,绚丽多姿。那暮色中的云彩慢慢聚集,犹如合成的玉璧。可我是在什么地方啊?我的亲人,你们又在哪里?

    前面八字对仗工稳,描绘出黄昏的壮丽之景,但“人在何处”一问,犹如平地惊雷。明明身在临安,却明知故问“人在何处?”我想,这里有一种言外义,即“我是身在临安,但临安是我的家吗?我还有家吗?”

    这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靖康之耻”,想到家国破碎,再联系刚刚的宋金议和,我感觉这一问,也是暗问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靖康二帝在什么地方?真的天下太平了么?”靖康二帝依然还在金人手里,感觉这是李清照对于宋金议和,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暮云合璧”是化用江淹的“日暮璧云合,佳人殊未还。”表达怨别怀人之情,此处却是怀国之思。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杨柳茂盛,如烟似雾,春梅盛开,浓浓春意,但我却隐隐感觉《小梅花》笛曲的忧郁,哪里有多少春的意趣?

    春色依旧,犹如宋金议和的表面和平,很快便如梅落如雪乱的幽怨,何况早已物是人非,还有何意趣可言?心已冷,繁成灰。

    吹梅,就是吹拂梅花的意思。南朝梁简文帝的《梅花赋》有:“春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还指吹奏《大梅花》、《小梅花》等曲调。《小梅花》也省称“小梅”,宋代曾巩的《早起赴行香》诗有:“枕前听尽《小梅花》,起见中庭月未斜。”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正是元宵佳节的时候,天气和煦,让人感觉暖和,也像宋金议和,好像给人感觉是温暖,但这样的情形能维持多久,确是让人怀疑,难道就不会有风雨?

    融和,就是和煦、暖和的意思,唐代张登的《小雪日戏题绝句》有:“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次第,就是光景、情形的意思,唐代刘禹锡的《寄杨八寿州》诗有:“圣朝方用敢言者,次第应须旧諫臣。”李清照自己还用过这词,她著名的《声声慢》里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平时饮酒赋诗的朋友,用华美的马车来接我,邀我一起去欢度佳节,我都婉言谢绝。

    一无心情,二无旧知。对于宋金议和真正高兴不起来,也不看好。让那些偏安一隅的“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人,“隔江犹唱后庭花”吧。

    上阕描绘元宵节傍晚时分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一问“人在何处?”实是衰恸无比的叹息,情怀惨淡,悲凉至极。二问“春意知几许?”表达对宋金议和的反对。三问“次第岂无风雨?”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这预言没过多久便实现了,就在这年的夏天,金兀术撕毁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宋战争。

    李清照在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自然联想到在太平盛世时,当年在汴京过元宵节的情形。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想起在汴京,那是天下太平繁盛的时期,自己还是姑娘,整日价无多少事,最记得、最看重的便是元宵佳节,与女伴们一起游玩嬉戏。

    中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因为河南为古豫州之地,居九州之中,所以称中州。也就是北宋时的汴京。

    辛弃疾也曾写过元宵节的情景,很是热闹繁华,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的印象里,她的元宵节是如何过的?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那时候,女伴们相偕去观灯,头上戴着饰有翠鸟羽毛的帽子,帽子上还插有用金线捻丝的装饰,还有绢花,琳琅满目插满头,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要暗地里比比,到底谁更出色鲜明,谁更美丽?

    捻金,就是以金线捻丝用作装饰。雪柳,是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据《宣和遗事》记载:“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济楚,就是美好、整齐鲜明,引申为出众、出色。宋代柳永的《玉楼春》词有:“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可如今的我呢?容颜憔悴,曾经的两鬓青丝,像是染上白白的霜雪,身心疲惫,对于一切都失望而忧戚,懒得夜间出去赏灯玩月了。

    风鬟,指女子美丽的头发。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有:“携佳人而往游,勒雾鬢与风鬟。”怕见,是宋时口语,意即懒得。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不如独自一人,在帘儿底里,听那些呆儿痴女的欢声笑语。

    这结尾一拍,是李清照比较有名的句子。词人既然不愿意夜间出去赏灯玩月,应该就睡觉吧,但为什么不睡,还在听那游玩归来之人的笑语?不难猜到,词人此时起伏不平的心里活动——国家依旧破碎,可有多少人却被表面的繁荣与和平,蒙蔽了双眼?

    我感觉这最后一拍,还有一种意思,那便是有一种讥讽的意味。说你宋高宗只能在别人的帘子底下,做缩头乌龟,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的笑语。

    下阕回忆昔日元宵的快乐,对比今天的憔悴忧戚,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用语质朴自然,多以口语入词,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言淡意深。结尾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让人惊警而愁苦。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夏天,金人撕毁了和约。岳飞亲率轻骑与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两翼钳攻的骑兵),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永遇乐,是词牌名,据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

    据《钦定词谱》,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者,始自北宋,晁补之词,名《消息》,共有六个体式。平韵者,始自南宋,陈允平创为之,仅一体。李清照此词为苏轼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同韵也作《永遇乐》——

    枕落花痕,袖沾香气,谁惹牵处?漱玉潺潺,澄心朗朗,疏影曾心许。水湄如梦,云裳似舞,刹那漫天红雨。吹梅风,伊人独立,月下影成双侣。

    一山春色,满庭鸾佩,忆得提壶烟树。燕子翩翩,呢喃软软,言笑惊西楚。风流依旧,何管潘鬓,插满黄花归去。任飞鸣,乱阵乌鹊,嘀咕自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