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芋艿的传说

 活到老学到老888 2012-04-25

芋艿的传说

福建卫生报  2008-05-01二版

       明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参将,抵抗倭寇入侵。他亲自到义乌一带招募农民、矿工当兵,编练成一支号称“戚家军”的新军,屡战屡胜。某年中秋之夜,依山驻扎的戚家军在营地庆祝胜利,欢度中秋。不料时值夜半,狡猾的倭寇偷袭戚家军,把戚家军团团围住在山上。几天之后,戚家军粮草已绝,难以抗敌。戚继光一面命令加紧防守,一面派出一些士兵挖野菜草根充饥。一些士兵在山上发现许多长着大叶子的不知名的植物,并在其下挖出黑乎乎的、带毛的根块,去掉黑皮后白白的,于是煮熟后试吃,觉得味道不错,且耐饥饿,故兴高采烈地把这些东西拿给戚继光瞧。戚继光看后吃了一些,颇有同感,于是问这些东西叫什么。士兵们都说不知道。戚继光灵机一动,说:“为了纪念这次遇难,我看就把它们取名为‘遇难’吧!以吸取教训,再立新功!”大家纷纷说好。当晚,戚继光和大家饱餐一顿“遇难”后,和大家一起奋勇杀入敌阵,将倭寇全部歼灭。因“遇难”与“芋艿”谐音,后人便渐渐地把“遇难”说成“芋艿”;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功绩,从此东南沿海一带就形成了每逢中秋吃糖烧“芋艿”的风俗习惯,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味甘、辛、平,有微毒;入胃、肠二经;具有补中气、益肝肾、添精髓、益胃、通便、散结之功效。主治胃气虚损、肝肾亏虚、大便秘结、痞瘕、瘰疬等病症。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甲状腺肿大、慢性乳腺炎、骨关节病症等。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芋艿含有丰富淀粉、植物蛋白质、植物纤维素、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B2、B6、C等)、多种微量元素(钙、磷、铁、镁、钾、锌等),既可当粮食蔬菜,又可当药治病,可谓药食同源。《本草纲目》记载:“芋粥宽肠胃,令人不饥。”《岭南采药录》记载:“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病及瘰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此外民间还有口嚼、水煎之芋艿治疗痢疾、浮肿、软弱、失眠等病症的经验介绍。如果把芋艿当菜吃,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但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如用芋艿烧肉(或把芋艿切成丁与玉米一起煮粥),味道尤其香美。值得提醒的是,因为芋艿含淀粉非常多,且多食有胃胀气滞之弊,故胃病日久、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者少食为佳;除此之外,芋艿不可生吃,因为中药学认为芋艿有微毒,以免积蓄中毒。

(陈金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