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没有善恶 只有欲望中人

 无尽金刚 2012-04-25

 

金瓶梅》开头的故事,西门庆勾搭潘金莲、害死武大郎,是从《水浒传》搬过来的,然后做了一些更细致化的加工。但有一部分几乎完全没有改动,就是跟郓哥有关的情节。

郓哥“年方十五六岁”,“自来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里卖些时新果品”。他在故事中的作用,是向武大郎告发西门庆与潘金莲干下的丑事,又挺身而出,帮武大郎捉奸,好像很有点正义感似的。但仔细读下来,却不是那个味道。

故事起始就有个交代:郓哥“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这里指生活费)”。西门庆的习惯,是经常撒些银钱给周围的人,当然,必要时对他们也有所利用。但一个卖果品的少年,能为西门庆做些什么呢?所以他对郓哥理应是好意帮衬居多。而时常得人钱财,至少不该故意给对方惹麻烦吧?郓哥却没有这样的念头。

那一日,郓哥弄到一篮子雪梨,想要送给西门庆,从他那里赚得三五十钱,好养活自己的老爹。那时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事已经风传在外,街市上闲人多,总望着生出些热闹可以解闷,就有人指引他去王婆茶坊里找:“西门庆刮剌上卖炊饼的武大老婆”,每日只在那里快活。这在西门大官人或许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他也绝不乐意被人胡乱撞破,郓哥当然知道。可是他还是乐颠颠地径直闯去了,他有他的计较。

王婆得了好处成全西门庆的心愿,还担着把门望风的责任,就和闯门的郓哥起了冲突。这时,被王婆斥为“小猴子”的郓哥说出了十分老练的话:“不要独自吃呵!也把些汁水与我呷一呷!我有甚麽不理会得!”他的意思很明白:西门庆和潘金莲干的是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责任拿钱遮丑。而这样的事情乃是见者有份,不能让王婆一人独吃。他一个“小猴子”,就不怕惹毛了西门庆?因为他是在理的。“理”或者“公义”,若不能换几个钱,还有什么鸟用!况且,他真正要敲诈的对象又只是王婆而已,他不过要分些“汁水”呷一呷。

可是王婆全然瞧不起这“小猴子”。甚至,当他说出最具威胁性的话,“直要我说出来,只怕卖炊饼的哥哥发作!”结果只是挨了一通栗暴,头上起好几个疙瘩。这非常不公平,郓哥下决心要坏了王婆的财路,让她“赚不成钱”!于是他找上了武大郎,一番激将法,点然了那窝囊汉心头的怒火。

这消息透露给武大郎,对他是个好处;既是个好处,就不能白给,也不能贱卖。所以尽管郓哥自己也要出口气,还是拒绝了武大“十个炊饼”的开价,要了一个连酒带肉的“东道”,慢慢用完,才以详情相告。

下面谈到如何捉奸,武大的念头非常笨拙,郓哥又给他出主意,定出两人合作的方法。这回是武大主动,给了他“数贯钱”。一千个铜板为一贯,数贯钱对武大对郓哥都绝非小数了。这事连智谋带出力还冒几分风险,郓哥自然不必谦让。盘算起来,他最初的念头只是要赚西门庆三五十钱,后来想分王婆若干“汁水”,最后还是在武大那里卖成最高价。

结果大家都很熟悉:武大捉奸,挨了西门庆窝心一脚,继而又被潘金莲下毒害死。之后的故事,在《水浒》是武松杀嫂、剖腹掏心报仇,《金瓶梅》则是从这里宕开,另外生出许多波澜。至于郓哥,两本书里都没他的事了。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在这一部分情节中,郓哥其实是一个最无足轻重、最不相干、也最没有理由介入的人。而一群人的生死恩怨,却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不是郓哥要找西门庆卖梨,那些人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让人觉得世界真的很荒诞。

前面说了,关于郓哥的情节,《金瓶梅》几乎是完全照搬《水浒传》。为什么呢?也许因为这个角色不太重要,不值得为他多花心思与笔墨。但也许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水浒传》所写的郓哥,特别吻合《金瓶梅》的基调。在《金瓶梅》里,几乎没有纯然的善与恶、好人和坏人。人都是活在他们的欲望中,而他们的欲望彼此冲突。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导,兼任《辞海》编委、古代文学分科主编。)

品评《金瓶梅》:没有善恶 只有欲望中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