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谈怎样吃最安全
2 范志红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被“塑化剂”纠结的那些食品 最近很多网友问:哪些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最大?哪些食品比较安心?特别是孩子妈妈们追问,酸奶里会有塑化剂吗?我家宝宝天天喝酸奶! 在“塑化剂”DEHP把我国台湾地区的食品业折腾个底朝天的同时,我们的质监部门的专家们也正在加班加点地测试筛查。目前终于有新闻报告,查出 几家企业的产品中含有塑化剂。这些产品主要是香精产品和含香精的食品配料,比如添加了香精的糕点、绿茶粉、液态酥油、绿茶香精、杏仁香精等。 其实,在台湾地区被查出的五百多种产品当中,主要的麻烦来源也是香精和含香精的食品配料。为什么香精会成为问题的源头呢?这就与香精的特点有关了。我仅就自己的浅薄常识,给大家简单说说。 香精,就是用来给食品和其他产品增香的物质。它们是一些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复杂组合。这些香味物质非常容易挥发到外面去,运输、储藏、使用都很不方便。再说,把香味物质直接加入到产品当中去,香气的感觉也很不柔和、不自然,有点“冲”,有低档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点技术含量的做法是让精心调配的香味物质和其他“载体”物质结合在一起,对它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再和水、油脂、乳化剂等其 他配料混配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不同类型的产品,有的类似于水溶液,有的是油状,有的是乳液状态。这样,它们就变得“安定”许多,运输、储藏、销售都很方 便。这就是常见的香精产品。这样,香气很柔和、很自然,在口腔里可以慢慢地释放出来,消费者也觉得吃起来特别舒服。 更重要的是,目前各种产品都在追求“多功能化”、“复合化”、“傻瓜化”,添加剂行业也不例外。有了增香功能,最好还有增稠、稳定、乳化功能等 等。使用者只要按比例加入食品当中,很多事情不用动脑子就能搞定。比如说 “起云剂”的名称就很传神,它同时实现了增香、增稠和乳化效果。只要把甜橙味的 “起云剂”倒进清水里,清水就呈现出典型橙汁饮料的颜色和稠度,只需要再加点糖,加点酸味剂,简直就是一杯真正的橙汁饮料了。所以,无论制作饮料也好,零 食也好,糕点也好,使用乳化香精的食品企业都觉得特方便。 听了前面的解释,很多朋友还是会迷惑地问:塑化剂是食品添加剂吗?是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到香精里的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这样把事情说得清楚一些: 起云剂=香味物质+微胶囊化材料+乳化剂+增稠剂+色素+油脂等,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除了油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安 全问题。倒是唯一一种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原料——油脂,被黑心企业换成了塑化剂。这只是因为塑化剂DEHP的价格只有棕榈油的1/5。 现在朋友们一定理解了。出了塑化剂的麻烦,让食品添加剂来背黑锅,真是相当的冤枉啊!就算把所有添加剂都禁了,也没影响到企业把塑化剂当油脂来掺假。 因为复合乳化香精之类产品的制造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台湾地区那个香料公司才想出了这个用塑化剂成分来替代优质食用油做 乳化香精的“妙法”。他们秘不示人地生产了30年。想想三十年前,食品法规和检测手段都很不健全,他们一定曾经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未料如今终于被 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香精和调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专业学问。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配备了香精香料专家,所以各食品企业都乐于与那些香精制造和调味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合 作,购买他们的复合增香产品,或者含有香精的相关产品,比如各种乳化香精产品,加了香精的酥油,加了香精的绿茶粉什么的。这样,很多产品就“被添加”了塑 化剂,惨遭封杀和销毁。 有些类别的食品,几乎是没法离开香精香料类产品的,比如糖果、饮料、糕点、休闲食品、冰淇淋等。比如说,走进任何一家西饼店,都会被那种浓郁的香气所吸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那是香精的诱惑。因此,它们受害也最猛烈。 看到这里,也就能理解,什么样的食品在“塑化剂”问题上比较安心了——就是那些没有加入香精的食品。各种天然食品自然是无需担心的。在加工食品 当中,没有浓郁香味的就不会有香精添加问题。比如说,原味的牛奶和酸奶是不加香精的,但是乳饮料和果味酸奶通常都要加香精,所以前者没有这种麻烦。 这里并不是说香精都对人体有害,也不是说所有香精中都有塑化剂。出问题的香精是少数,而且人们发展香精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获得饮食的享受。 偶尔吃一次这些加工产品,也不会带来什么健康问题,因为毕竟香精的摄入量太少了,何必不高高兴兴地享受它的美好香气呢。只是说,常规性大量添加香精的产 品,都是我们在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必经常食用的食品。平常不喝饮料、不吃糕点、不吃糖果,把含有香精的加工食品换成各种天然食材,并不会带来任何健康损害, 相反,可能会让生活变得更为健康,膳食营养得以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