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改变大众读写思维 微博写作是不是碎片化的?

 BNU藏书阁 2012-04-25



    微博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读写思维。产生并成熟于印刷时代的条缕剖析式的阅读思考正被微博所冲破,“不断刷新”的浏览方式形成全新的阅读体验。作家陈村和严锋都是文学圈里关注新媒体的知名“玩家”,近日,他们联袂作客上海图书馆报告厅,谈论“微博时代的阅读”。二位的观点虽存在差异,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开讲之前的最后一个动作和结束之后的第一个动作,都是拿起手机发微博、刷微博。
    
    语言碎片难以挑选
    
    陈村认为,必须承认微博就是碎片。碎片有好处:“一个事情不可能只有一个结论,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真相,你必须像罗生门那样,要从几个人的角度去看它。它告诉你的信息是多元的,它可以再不断修正。”但尴尬在于,“多元”在足够“多”之后,人脑处理起来就遭遇选择难题。“到了一个超市有很多东西可挑当然是好事,但是会很累。因为琳琅满目的信息,要从中找出几条真的,或者说找出几条非常好看的有时候也是困难、费时的。”
    
    严锋不同意微博完全就是一个碎片的、快餐的、浅薄的、速读的、廉价的文化产品。在严锋的眼里,微博为人类最古老久远的欲望——渴望交往的冲动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最早的网虫特征是上瘾、孤独、脸色苍白,不与人交往,可是新的网络形态把人又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他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形式,甚至可能是人类阅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同时,严锋也矛盾地看到“微博确实在悄悄改变我们”。上了微博以后,跟人吵架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而且性格好像也在改变。回顾早期的微博和现在的微博,他不无担忧地发现:“现在的微博好像有时候变得有点彪悍。”
    
    谈及微博上各种各样的文字景象,如流矢般飞来飞去的“微博吵架”给严锋很深的震动,他把它命名为一种“无限的吵架”——“日常生活中的吵架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说和你吵,吵到打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这个吵架就结束了,可是微博吵架,每个人都想说最后一句。把电脑关了,想想打开电脑再看看,他又说了一句。肚子饿了怎么办呢?泡碗方便面,继续吵。微博碎片化的缺陷在这里也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它把我们的时间切割以后,我们和别人的行为好像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它把我们永远拖在那里。”
    
    无休止奔跑的兔子 
    
    在陈村看来,微博另一个令人性自省之处在于情绪转换特别快。有过这样的经验:读到第一条微博,是一位尊敬的人物去世了,他回复一句,表示悼念;读到第二条感兴趣的微博,或许是一则令人发噱的趣闻,又让人控制不住地大笑起来。觉察到这种“漫不经心”,让他感到暗自惊心。
    
    对此,严锋解释为“刺激点的更新”。传统时代的人会对某一个事情产生一个持久的兴趣和关注,这样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甚至是研究和探讨。“可是在微博上,如果你做一个脑电图,它的兴奋点是很快转移的。你们看微博上那些重大的事件,其实它能够延续发酵十来天就已经不得了了。”
    
    严锋认为,微博为人们提供的是一条寻找新的刺激的道路。“它的后果是什么?就是让你更加沉迷微博。因为这个新的刺激点只有微博才能够提供,传统的媒体已经不能够提供。”
    
    微博时代,“要你一刷屏或者打开新的页面,马上就有一个新的事件跳出来”。人的大脑在适应了这样的快速切换之后,将会产生怎样的阅读和写作?严锋深刻地体会到,微博让人“不耐烦”,“包括阅读的耐心、写作的耐心”。
    
    “微博其实对写作阅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从上微博之后几乎没有写过文章。”他初上微博时,觉得“充满了创作欲望”,他原来有个很美好的设想,让微博成为日记本、速记本,随时随地写下他的想法,以后再做进一步的深化整理,甚至可以写长篇。可后来,他发现,他永远在准备。尽管事实上他在微博上写的文字超过了他过去所有文字的总和,可就像作家格非说过的一句“名言”:你永远在准备生活,但是没有真正的生活。“微博也有这个可能,就是一直在准备写作,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