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影视艺术语言
第二讲 影视艺术语言
第一节 影视艺术语言的基本单位
一、 画幅 画幅的比例是有一定规格的,并有严格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画幅规格一般对电影来说指的是胶片宽度以及记录在上面的影像尺寸和形状。 画幅尺寸越大,所记录的影像质量就越好。 二、 画格、画帧 画格和画帧分别是电影、电视画面的最小构成单位。 画格是指由24幅画面组成的一秒钟电影画面中的某一副画面。 画帧是指由25幅画面组成的一秒钟电视画面中的某一幅画面。 三、 镜头、画面 镜头是电影、电视艺术语言中一个最常见而又重要的影视艺术元素,从完整的意义上讲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摄影或摄像机上用的光学镜头,即由透镜系统组合而成的光学部件。二是指影视艺术语言中的镜头,即指摄影(像)机从开机到停机所拍摄的连续画面。它可以是单个的画面,也可以是连续的画面。 著名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给镜头下的定义是:“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启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那段胶片。从剪辑的角度看,使之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影片。从观众角度看,便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影片。 画面构成电影、电视的镜头,但镜头又不等于画面。有时候一幅画面就是一个镜头,而有时,一个镜头由很多个画面组成,通常是,镜头可以单独表达一个意思,而画面不能。
四、 构图与镜头表现 (一)构图P28 构图是分析画面的组成成分,确立画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是设计完美画面的过程和手段。 影视艺术的构图具有以下特征: (1) 流动性和不完整性 (2) 鲜明、生动、简洁、明确 (3) 依照画格,按3:4设计(高宽比为3:4),电影胶片流量的比例是1:1.33,摄影师必须按照这个比例来安排位置和决定画面的构图。
(二)构图的成分与作用 (1) 主体。是画面的主要结构、内容之中心,其他人、物围绕呼应。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 主体放在画面中心或黄金分割线上。 把主体放在光线中心。 主体出现时间较长。 利用景别大小。 利用对比,烘托主体。 (2) 客体。是与主体密切相关,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应物,它能进一步说明、阐述、引导主体。 (3) 前景。是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可用来表现环境气氛和主题意境,增加画面的透视感、纵深感,表现主观色彩。 前景的作用: 前景用来表现时间、地点特征,反映时代、季节、环境特点和渲染气氛。 把一些富有特征的形象放到前景的位置,起到加强画面形象概括力,使主体画面更加深刻而有代表性的作用。 把有位置特征的景物作为前景,符合人们观看习惯,拉近观众和画面之间的距离,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前景有装饰画面、均衡构图的作用。
(三)镜头表现 这里主要说明影视艺术语言中宏观意义上的镜头表现。 (1) 主观镜头:好似通过画面中某人的眼睛看事物发展。主观镜头可用来表现人的亲身感受。 (2) 客观镜头:是从自然客观的角度来表达事物的现象。能给观众一种真实自然的印象。 (3) 长镜头:长时间、连续拍摄的镜头。也是在不关机的情况下长时间、多手法表现事物。可以用来表现较长时间内发生的事件。 (4) 背景。是在画面上离镜头最远的部分,它的作用是衬托和突出主体,也可以交代出事物所处的环境、位置及时代等。 (5) 画面留白:在影视画面上除了安排主体、客体、前景、背景等实体之外,通常还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它在画面中有一定的面积和位置。 归纳起来,留白有以下作用: 留白合理,可以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产生强烈的视屏吸引力,画面更为简洁,清爽。 留白可以创造意境,给观众以联想和回味的空间。 留白可以产生节奏,随着镜头的推拉,空白在画面的位置和面积产生变化,推时产生舒缓的效果,拉时产生紧迫的感受。
(四)构图原则 影视画面构图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灵活性很强的问题,尤其是在外景拍摄中情况更是千变万化。创作者的艺术观念不一样,对影视构图有不同的理解和偏爱。但是按照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常规,也体现出构图的以下原则: (1) 均衡。均衡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要求,它给人以一种稳定、自然的感觉。均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体居中,左右对称的绝对均衡;一种是由于人们的心理作用,在视觉感受上的相对均衡。 (2) 统一。统一的构图原则是指拍摄目的的统一性。即拍摄一个画面,除了要求内容上的统一外,还要注意画面中多种造型因素的统一,主题的统一。 (3) 形式感。分割一个画面,不仅要依照主、次的关系来决定,还要考虑到其位置的安排,“形式线”的组合 (4) 趣味。趣味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影视广告中尤为重要。 (5) 字幕与景物的可视性。由于电影、电视的画面一瞬即逝,尤其是电视画面较小,所以字幕必须力求简短,通俗易懂,通常不超过9个字。还应注意字幕的大小、色彩和位置,使字幕也成为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而不应孤立地处理。 (6) 视屏导向。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观看习惯,构图要讲究运动感的自然与协调。观众的注意力通常始于视屏中心部分,所以中心部位的吸引力最强,画面的四周吸引力较弱,但富有标志感。
五、 镜头组接 (一) 镜头组接的概念 电影、电视是画面、声音和时间以及空间结合的媒介。而电影、电视的拍摄,又是分段拍摄制作的,要达到预期的表现目的,还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组接原理,把分段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剪辑成完整的作品,这就是镜头组接。 镜头组接有两层含义: 首先,它是一道技术性的工艺活动,是将分散、零碎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在电影制作中先将分散的胶片贴接起来,在电视制作中先将录象带磁信号或数码信号串接起来,这道工艺也叫做剪接。 其次,是按照一定的想法和逻辑关系将镜头内容剪辑在一起,这就不是纯工艺的活动了,而是上升到了艺术思维的高度,这就要求镜头组接必须符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关系和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被观众看懂并接受。 镜头组接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本身也有许多艺术表现的特征。镜头组接的节奏将直接影响影片的讯息表达。
(二) 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 由于人的视觉接受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固有的原因,形成了一系列的接受习惯和程式,这也是形成镜头组接基本原则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 动接动。通常采用一个运动的画面接另一个运动的画面,这样显得自然、流畅,不会出现视觉上的障碍。 静接静。即是指一个静态的画面组接另一个静态的画面,同样能流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镜头。 如果将运动的镜头与静态的镜头相组接,通常要采用一定的手法进行处理,否则会出现跳动,生硬的情况。
(三) 镜头组接的基本方式 不同的镜头组接方式会给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不同的感受,也影响着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接受。镜头组接的基本方式有: 切换。即把两个镜头直接连接在一起,前一个镜头结束,后一个镜头立即开始。这种镜头组接方式,也叫无技巧剪辑,使用的情况比较多。其特点是对比强烈节奏紧凑,简洁、朴实。从时间看花费时间最少。在影视广告中,最适合表现节奏感强、刺激的内容。 叠化。叠化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景物同某一画面重叠起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画面上。通常是画面内容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画面重叠在一起。叠化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以时间过程的感受,有压缩时间和引起联想的作用。 淡变。淡变有两种:淡入和淡出。即前一个镜头画面逐渐变暗以至完全消失和后一个镜头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这种组接方式宜于表现一个事物的结束和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其特点是:过渡平稳、舒缓,中间的空场可以给人一个“间歇”的感觉。 划像。划像分划入和划出两种。即后一个镜头从前一个镜头画面上渐渐划过或后一个画面把前一个画面挤出去。有点像推拉门窗一样。划像的样式很多,有左右划、上下划、枝形划等。这种镜头组接方式在目前的影视剧中较少应用,但在一些需要加强视觉效果或节奏的情况下仍然使用,尤其是在影视广告中经常使用。 闪白。在前一个镜头与后一个镜头之间通过空出几格(帧)画面,形成闪烁的白光,然后过渡到下一个镜头。其特点是:节奏感强,视觉刺激度大,花费时间少(通常只空三四格),尤其适合于同机位变镜头的组接。在广告中经常使用这种手法。 分屏。在电视中称为分屏,在电影中称为分割银幕。是分割多幅画面容纳在一个镜头的画面之中,用来表现不同空间同时存在的景物,或不同时空,通过同一幅画面,不同画幅,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活动或事物的发展。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既可节省影片的篇幅,又可以起到转换场景的作用。
第二节 影视艺术语言的技巧——蒙太奇
一、 蒙太奇的概念 (一) 蒙太奇溯源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 意为装配、安装。指把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分别加以处理,把材料安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二) 各种定义 在电影、电视制作过程中,蒙太奇是一种把内容有关的片断镜头组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段落的剪辑方法,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对蒙太奇的解释,目前尚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蒙太奇指的是通过传达作品意图的最佳方式对影片进行的剪辑、剪接以及把曝光的影片组接起来的工作。 ——大英百科全书 蒙太奇是电影语言独特的基础,意味着将一部影片的各种镜头在某种顺序和延续时间的条件中组织起来。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 蒙太奇不是用连接在一起的画面来叙述思想,而是要通过彼此独立的两个画面的冲突而产生思想。 ——原苏联导演爱森斯坦 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夏衍 (三) 各种定义的共同点 蒙太奇是影视创作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 是画面语言的构成方法 "蒙太奇"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二、 蒙太奇的人类心理学基础 人脑与眼具有探测形象运动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促使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具有一种生理需求:它不会老是停留在一处,而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幻角度去观察世界。影视是用声画记录形象和重现运动的,而蒙太奇的运用,正确地重现了我们通常观看事物时不断追寻新目标的方式,重现了我们在现实环境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 三、 蒙太奇的分类 (一) 叙事性蒙太奇 1.叙事性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是蒙太奇中最基本、最简明和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作用是连接段落与段落转场、贯穿动作线索,节约时间、压缩时间,使情节清晰、自然而流畅。
2.叙事性蒙太奇的基本形式: 连续式 以一条情节线索或一个连贯的动作的连续出现为主要内容。镜头的连接以情节和动作的连续性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为依据。是影视中使用最多、最基本的一种叙事手法。 优点是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缺点是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因此, 在一部影片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平行式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交错叙述,把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和空间同时发生的事件交错地表现出来。 可使两处或两处以上的事件起到相互烘托、相互补充的作用。 交叉式 两个以上的同时的、平等的动作或场景交替出现。 这种蒙太奇互相交叉,相互作用,能给人“惊心动魄”的印象。 重复式 前面出现过的画面、动作或对白,以及场景、道具、音乐等在后面重复出现,产生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的效果。 积累式 把一连串性质相近,说明同一内容主题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造成视觉积累的效果。 颠倒式 把故事情节从现在转到过去,又从过去转回到现在,造成倒叙或插叙的效果
(二) 表现性蒙太奇 1.表现性蒙太奇 主要是为了表现某种寓意、精神和情绪。通常以镜头和镜头的对立为基础,利用画面的类比,表现新关系,来获得独立的艺术效果。表现性蒙太奇追求的是镜头与镜头组接后产生的新的含义,与叙事性蒙太奇相比较,叙事性蒙太奇要求达到镜头间线索的连贯,而表现性蒙太奇则讲究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对立,用来迸发艺术的感染力。
2.表现型蒙太奇的类型 对比式 把不同内容、不同形象、不同声音的画面组织起来,造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隐喻式 将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加以并列,以此喻彼。 象征式 将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并列起来,用以展示这一事物的意义,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概念。
四、 蒙太奇的构成 (一) 镜头的种类和作用 1. 根据视距的远近 远景(大全景) 也叫大全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可以用来介绍环境,表现巨大的空间、气氛,表现事件的规模和气势。 全景 画面比远景要小一些,在取景框内大致以能容纳站立的全身人为准。适合介绍环境,表现气氛,展示大的动作。 中景 中景的画面可以显示人的大半身的活动,一般摄取人的膝盖以上部分。 近景 近景摄取人物腰部以上部分。 特写 是视距最近的镜头,用来突出刻画被摄的对象。
2. 根据拍摄方法 固定镜头 运动镜头 推:指被摄体位置不动,摄影机的变焦镜头向主题推进的连续画面。 拉:是由局部到整体,被摄体由大变小,背景由小变大。 摇:摄影机的位置不变,只是镜头沿轴线方向转动,机身呈上下、左右的旋转运动。 移: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位置的移动,其中又分为摇移和跟移两种。 跟:指摄影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拍摄。被摄体始终处于画面中而背景不断变化。 升降:拍摄时,摄影机的位置做上下的升降运动,这样可以把高低处的环境或人物连续不断地展现出来。
(二) 镜头角度 1. 常规角度(平角) 摄影机设置在与被摄体相当的视平线上,以一般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来拍摄。 2. 仰角 将摄影机镜头置于视平线以下,从低处仰摄被摄体。 3. 俯角 将摄影机镜头置于视平线以上,从高处向低处俯拍。 4. 倾斜角 将被摄体与视觉线成一定的角度。
(三) 镜头长度与作用 镜头长度是指从开机连续拍摄到停机时所拍的画面的长度。
(四) 镜头内部蒙太奇 在同一镜头内,由于摄影机的运动或拍摄对象的运动,使摄影机和被摄体之间发生变化,产生大小不同景别的一系列画面,这种大小不同景别的画面组合在一个镜头内,形成“镜头内部蒙太奇”结构。
(五) 蒙太奇句子 蒙太奇句子由许多单独的镜头组成,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和动作。
五、 蒙太奇的作用 (一) 蒙太奇的构成作用 (二) 创造影视时空的作用 (三) 声画结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