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元,通高28.4cm,口径17.1cm。清宫旧藏。
炉为圆形,双冲耳,鼓腹,三圆柱形足,造型似青铜鼎,朴实庄重,炉内置铜镀金胆。
炉腹上部以一道镀金弦纹线将炉体图案界为两部分,线上部以绿色珐琅为地,饰白色菊花纹12朵;线下部以蓝色珐琅为地,饰缠枝莲花纹6朵。三足均以蓝色珐琅为地,饰彩色菊花纹。
元代掐丝珐琅器的图案装饰多以盛开的缠枝莲为主题纹饰,其特点是缠枝莲花朵舒展饱满,枝叶肥厚,并衬以小花苞。图案布局疏朗,掐丝线条奔放有力。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绿、绛黄等几种颜色更为耀眼夺目,似用进口珐琅釉料烧造。此炉是元代掐丝珐琅器的代表作。
瓷盘折沿,菱花式口,弧腹,圈足。折沿绘卷草纹,饰青花留白;内壁绘缠枝牡丹纹,内底麒麟、飞凤穿插莲花间,外围绘卷草纹饰带;外壁为青花缠枝莲纹,外底素胎。元青花大盘主要见于中东地区,当时用途是适应人们围坐吃抓饭的生活习惯,留存于中原的很少。 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1954年故宫博物院购藏。
|
此瓶端庄稳重中见秀美。小口,宽唇平折,颈部细短,丰肩,鼓腹,下腹内收至中部,通体以弦纹装饰。釉色青翠,晶莹滋润。“梅子青”为龙泉窑中最好的釉色,烧制不易,因而此器十分珍贵。
元 枢府釉印缠枝花卉纹盘
说明: 高5cm 口径16cm 底径5.4cm
此紫红釉出戟尊为日本伊豆高原美术馆的珍藏品,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18厘米。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样式,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四面均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
日本全国博物馆界最权威的机构“日本博物馆协会”在其主办的《博物馆研究》第32卷第11号(平成9年11月25日发行,既1997年)以此尊作为封面,并在目录页有这样的说明:“封面:【紫红釉尊 钧窑】宋末元初时代 13世纪 高28cm 口径23cm 底径18cm 伊豆高原美术馆”。在第40页有专文介绍伊豆高原美术馆,列举了该馆的经典藏品,代表作品有“狩野探幽”﹑“花鸟人物屏风”﹑“红釉羊头把手大瓶”﹑“钧窑紫红釉尊”等。
1997年6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钧窑珍品展”引起强烈轰动,日本伊豆高原美术馆长对中如云先生这样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陶瓷艺术世界闻名,钧瓷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应该为世界人民所拥有。”
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见,最为珍贵。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
此罐通体青花纹饰,颈部绘缠枝菊花纹,腹部通景绘莲池游鱼图,莲池之中,莲花盛开,水藻飘动,游鱼四尾,两两相对,即鲭、鲢、鲤、鳜鱼,寓有“清白廉洁”之意。外底为露胎砂底。此罐为元代典型器物,古朴端庄,青花发色明艳,绘制笔意酣畅,点染皴擦,兼有丹青之妙,不仅展现出鱼水情深,而且借物喻意,艺术风格清新明快,为元代青花瓷的精品,十分罕见。罐高27.4cm,在北京翰海2006年秋拍中以935万元成交。
罐高19厘米,大口、短颈、斜肩、直腹、胎质呈色黄白,较粗,外施白釉,釉上用黑褐色彩自口沿向下依次绘弦纹,“福”字纹,从其器型、胎质、釉色、纹饰特征等方面分析,应为元末明初时期北方磁州窑系烧制的日用瓷,虽无明清官窑之精细,但书风粗放、自然,且仅口沿有小伤,其市价在3000元左右。
双耳连座瓶
金元时期产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该尊被该套邮票第三枚采用。
|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以中小型为主,在新出的样式中,最有创意的为悬足香炉,它在原有三足基础上,于器底多加一个圈足,使得胫部的承足因高于圈足而呈悬空状,故被称为悬足炉。笔者的藏品中有一件景德镇窑的蓝釉悬足炉,虽然其双耳部位已伤残,但其端庄典雅、古朴清秀的风格依然留存,耐人寻味,这种感觉在同时期不同窑口的悬足炉中是无法体会到的。
此件胎体厚重适宜,器高7.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7.8厘米,玲珑秀美,制作讲究,料釉精细。粗眼望去,炉似由两部分组成,上面为炉身,下部为托炉的底座,三人面形炉足由胫部垂下立于底座边沿,仔细视之,实为一柱足由炉底伸出连接于底座之上,使底座成为实际的承足,三小足悬于炉身于底足之间,使此炉充满神秘而又隽秀完美的韵味。
炉身外部施钴蓝釉,呈宝石蓝色,色泽沉稳,光亮润洁,悬足与承足均施青白釉;三悬足人面形眼睛点褐彩,承足面与足边共绘两道青花料弦纹,足边凹下部位宽0.6厘米施钴蓝釉一圈。器内口沿施青白釉,以下至器底上了层红色胎浆。
对于这件资料不曾介绍、图谱难觅踪迹的藏品,笔者在鉴赏中的体会如下:
1、典型宋元风格。它在创新香炉品种———悬足炉时,不经意中既保留了宋代景德镇窑特有的器型神韵,又体现了创新时代的风貌,还区别于其他窑口的特征,将创新与继承完美的结合起来。其器型独特,别具匠心,是同时期悬足炉的经典之作。
2、此炉造型规整,工艺要求考究,如承足边绘两道弦纹用青花料,而凹下部位则上钴蓝釉;圈足外墙内收、内墙外撇、底足外墙斜削一刀等,无一不体现元代工艺特征。
3、红色护胎浆是洪武官窑糙底器使用的材料,定位在洪武的这种成熟的技术。
4、器的钴蓝釉与明早期蓝釉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炉身有一面可能是由于窑温原因有烧灰的现象。
综上所述,该钴蓝釉悬足炉应是件元代作品。今撰此文,附上实物图片,谬误之处,还请专家和读者点评指正。


此盘高7.5厘米,直径36.5厘米,圈足内底中部有釉,足墙内侧火石红一圈,梅子青釉,菱口刻缠枝牡丹花纹,完整无缺,品相一流,胎体厚重,20多年前因孩儿王晓琳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与冯先铭老师的外孙为同窗好友,后托其带到北京经冯老师鉴定为元代早期龙泉大窑产品,属元代龙泉窑精品。15年前浙江江山的毛兆廷老师 古陶瓷专家 来宁在寒舍小住数日,蒙先生帮我鉴赏筛选藏品,当见到此件时同样的结论为元代早期龙泉窑精品,实属难得之佳品。这件大盘的集藏完全属于巧遇。文革时下放农村刚刚回宁,正值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提倡藏宝于民,文物市场相继开放。
我萌发了纪念下放双沟酒乡十年,首选立项酒具收藏。一次在朝天宫堂子街市场结识了句容县的戴某,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接到来电约我去市郊土桥看几件酒器。翌日清晨乘公交头班车到达黄梅与戴某相见。时值七月盛夏,往土桥无车可乘,句容为丘陵地带,只有小路可行,于是两人结伴前往土桥。中午十二点左右到达离土桥还有八里路的一个小村,由于天气炎热,饥渴交加。在小村一农户门前一棵大枣树下纳凉,想讨点水解渴,或花钱找点吃的东西。这户人家只有老夫妇二人,以养母猪为副业,儿子工作在外。
我们二人进门求水求食,付了二元钱吃了四碗大麦粥,喝了几碗蚕豆壳茶水,说实话当时谈水平我确实不如小戴,他发现院中放着一大盘,六只小猪在吃食,盘上滚的尽是污泥,他一看告诉我是龙泉大盘,随即与农户家谈起来,欲购此盘,愿以一新的石猪槽交换,开始户主老者不同意,云:是家传之物 原来老者示明过去家为地主 ,后经小戴再三纠缠,再加100元谈妥。于是小戴跑了来回十六华里去土桥,买了一个约50斤重的石猪槽硬是扛了回来成交了。当这件龙泉大盘转到我手中翻了十几倍的价。由于当时水平所限,难以断代,后经几位专家鉴赏,有说南宋晚期,有说元代,还有说是明代之物。最后还是由冯先铭、毛兆廷两位大师下了确切的结论。
龙泉窑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青瓷产地,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涉及邻近的庆元、云和、丽水、武义、江山等县,窑系延伸到福建、浦城、松溪、漳州的平和等地。在中国陶瓷史上窑系延绵之长是少有的。该窑所产青瓷以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为上品,龙泉窑早期产品习见盘、碗、壶为主,兼烧钵罐等日用器皿。早期产品制作工整,器底修胎平滑,器物多用刻花装饰,辅以蓖点或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等纹饰。在器型装饰及釉色与越窑、瓯窑、婺州窑颇有类似之处,可以看出与上述古瓷窑有一定渊源关系,充分反映了浙江地区青瓷的时代风格与特色。北宋中期以后由于越窑、瓯窑相继没落,龙泉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产品种类增多 略 ,所用原料“瓷石”含有大石英和一定量的高岭石、绢云母等矿物。所以龙泉青瓷属于石英、高岭土、绢云母质瓷器。
龙泉青釉大体上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北宋为石灰釉,南宋为石灰碱釉,石灰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小烧成中易于流釉,所以釉层较薄。而石灰碱釉在高温中比较粘稠,不易流釉,釉层较厚,粉青釉即属石灰碱釉,烧成器物有玉一样的效果,南宋梅子青釉是另一种成功作品,其烧成温度及玻化程度均比粉青釉高。所以说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对青瓷来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改进,了解以上两种釉的性质对龙泉青瓷的鉴定是个主要方面。
还值得一提的是南宋龙泉青瓷的胎骨有白与黑二种,特别是黑胎青瓷所用为“紫金土”,主产溪口窑黑胎青瓷在造型、釉色、纹片和底足的切削方面都和南宋官窑近似,俗称元官。从实践标本中可以看出,南宋官窑胎薄,而釉厚俗称如同夹心饼干,而龙泉黑胎青瓷,胎厚而釉层薄,却是两者相反,龙泉黑胎瓷胎骨为灰黑色,南宋官窑器胎骨为铁黑色,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往往在配方中掺和一定量的紫金土以降低白度,所以粉青釉胎骨为灰白色。梅子青釉胎骨为白中带灰,这也是两者不同之要点。古代龙泉窑烧成温度一般在1180 1230℃左右,梅子青釉则在1250 1280℃之间。
龙泉青瓷一直在国内外受到藏家青睐,当前,宋、元、明三代精品已罕见,价格直线上升。2006年云南秋拍一件直径48厘米的明代洪武龙泉暗刻折枝花青瓷大盘,以209万元天价成交。目前仿品充斥市场,高仿品几能乱真,上当受骗者大有人在,藏者应提高警惕。 |

◆⊙⊙⊙◆中华五千年————工艺品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