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绍怡渔家傲 秋思

 清风空间 2012-04-2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 品味赏析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历史上因文韬武略闻达于世的人并不多,范仲淹也是其一,文他有《岳阳楼记》武曾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他曾守边多年也留下了许多诗词,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他的《渔家傲 秋思》。

二、读诗品味

1.古诗词我们需要反复的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透情感。

下面我想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认真的听。点评

(可以和学生合作朗读,强调“思”的味道)

2.(齐读题目)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的诗句,你积累了哪些?

引出《天净沙 秋思》后人都称其为秋思之祖,因为他把一个身在       ,心在      。的游子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了他是诗中。

1)范仲淹写这首词的时候他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他的心在他美丽的家乡苏州)

2)而此时他满眼却是塞下之景,范仲淹看到了,听到了哪些塞外的风景?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 边声四起、 孤城 

3)这个异乡人用了一个字概括了他眼中的景。——异

4)同学们你能品评一下作者眼中的这些异景吗?这些异景有什么特点,透过这些异景你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明确:a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去而人却不得去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孤寂、旷远(对你作者的家乡)

      c长烟落日——塞外独有的风景,这个“长烟是炊烟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孤城闭——战时的紧张气氛[链接]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e羌管悠悠霜满地——

(读写景的句子,读出悲凉)

师:在这个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塞外孤城里,你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

3.品析人物形象

浊酒一杯家万里 ——“就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燕然未勒归无计——【链接】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师:同学们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怎么样一个场景,为什么范仲淹会睡不着,这个白发满头的将军在想些什么?

三、体验延伸

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说这首词,我们能更充分的感受到诗人笔下这些悲凉的景中诗人思乡的悲伤,没能燕然勒功的悲怆,

【知识延伸】希文三滴泪

 

 

教学反思:

让秋之思浸润心田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一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亡的责任感,着实让人动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透过范仲淹笔下的塞下秋景来读,读出景致的苍凉、旷远和肃杀,让学生们把这种塞外秋景深深地烙印在心底,以景促思,从中寻找范仲淹的身影,聆听范仲淹的心声,整堂课我力求层层深入让秋之思浸润学生的心田,让秋之情浸染学生的心灵。

然而,我依然认为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课堂分配还是不尽合理,给学生在塞下秋景中品评的时间安排的不够充足,使得整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