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博客精选

 老刘tdrhg 2012-04-26
“扶贫定向招生”就能改变“穷学生”命运吗!

  据报道,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每年将有约1万名学生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看起来,“贫困县”的学生们,又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正如很多人所担心的,“贫困县”里的,也未必都是“穷学生”。1万个名额均分到680个县,每个县不超过15人,这有限的名额会不会被当地一些非官即富者的子女所占用?

  正如现在的“贫困县”评比被异化,出现各地争抢“贫困帽”的现象一样,如果身处“贫困县”,学生就能获得招生上的优势,将来恐怕也难以避免会出现各种乱象。即便没有任何腐败因素,当地家境更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在教育资源的占用上有优势,也更容易胜出。所以,这样以“贫困县”为对象的“定向招生”,到底能否改变那些“穷学生”的命运,恐怕还很难说。

  当然,从概率来说,这样的政策无论如何都会增加“穷学生”考上大学的几率,从这一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贫困地区之所以需要这样的“定向招生”,是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因而学生在高考时的竞争力自然就弱。对少数学生“定向招生”,固然看起来提高了贫困地区的高考录取率,但这样的“粉饰”无助于改变这些地区的教育现状,也很难指望这些被照顾的学生毕业之后去改善当地的贫困。

  以前实行过的“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之所以难以为继,就是因为那些大学生一旦跳出“农门”就不愿再回去工作。有“定向分配”的约束在,效果都不容量乐观,更不用说现在的“扶贫定向招生”根本没有这种限制。

  “扶贫定向招生”的潜在逻辑,是想通过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大学生的思路,来改变“穷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命运。但一来“穷学生”能否坚持到高考、争取到这个名额就很难说,二来即便这些“穷学生”好容易挣扎到大学毕业,有几人愿意回一个很难有用武之地的贫困地区?

  相比于“扶贫定向招生”,更为重要的,或许还是“定向扶贫”,对那些有孩子正在读书的贫困家庭,给予直接的物质支持,保证这些孩子不辍学。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好基础教育,比让少数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对改善贫困或许更为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