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郊型特色畜牧业调研报告

 乐山老杨 2012-04-27
城郊型特色畜牧业调研报告

                                       城西区区政府副区长马洪波

 

    城郊型畜牧业是畜牧业中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城市郊区这样一个区别于农牧地区的区位为基础产生的。由于城郊地域区位较农牧区区位的高级性和先进性,随之也就派生出城郊畜牧业较农牧区畜牧业的高级性和先进性的禀赋。城郊地区有距城市消费市场近、工业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等许多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资源缺乏、生产成本较高等一些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城郊畜牧业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和农牧区畜牧业区别开来,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城西区位于西宁市西南部,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河中游南岸,西南与湟中县接址,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82.9平方公里。区内年均降水量386毫米,60%-70%的降水集中在7-9三个月,蒸发量1621毫米,年平均气温6.0℃,一月份平均气温-8.4℃,七月份平均气温17℃,极端最低温-26.6℃,极端最高温33.5℃。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2037℃。无霜期120天,植物生长期150-160天,年日照时数2762小时,年辐射总量612.5千焦/平方厘米。境内陆形属浅山地貌,山川交织、山脉绵亘、沟岭相间。地势为东北低、西南高。海拔2170至2850米,相对高差680米。其农业区主要集中在湟水河及南川河台地。根据地势可划分为川水地和浅山地两类。川水区土壤主要为灌淤土,土层深厚,质地均一,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在20%左右。浅山区土壤主要为栗钙土,土壤贫瘠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全区涉农镇(办)二个。即:彭家寨镇、虎台街道办事处。共有13个行政村、62个生产合作社,农户5702户,农业人口21895人,农村劳动力13951人。近年来,城西区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畜牧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全区养殖模式上由农户散养向集中养殖,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粗放型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渐合理,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2008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2.18万头(只、羽),肉类产量达到1152吨。目前全区有畜禽养殖基地(小区)4个,即:火烧沟畜禽养殖基地、沃野优质牛羊繁育基地、张家湾养殖小区、龙康蛋鸡养殖场。共有养猪户98户、养牛户27户、养羊户23户、养鸡户110户。截止2月底存栏生猪4207头、牛328头、羊677只、鸡57336只。

    从目前来看,畜牧业养殖模式上由农户散养向集中养殖,小规模向大群体养殖转变。粗放型向科学养殖转变,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猪由单元杂交品种向三元、多元杂交方向发展,奶牛品种上由黄牛转向高产优质的国内外优良品种方向发展。养殖方式上,草食畜发展迅速,由常年养殖向季节性繁殖方向发展,“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户饲养草食畜的积极性。动物防疫水平不断提高,动物疫病监测、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基本形成。畜牧业生产量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原因,城西区城郊型畜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畜种结构不尽合理。猪占相当大的比例,占牲畜饲养量的70%,奶牛、蛋鸡养殖数量小。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较低。西区作为近郊发展奶、蛋生产与生猪同等重要,而在全区各种禽畜饲养量所占比例偏小,发展比例失衡。

    2、饲养生产方式上存在缺陷。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的传统生产方式吸收先进科技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信息闭塞,难以走向市场和取得好的效益。

    3、养殖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由于在农村,小农意识浓,农户仍然处于温饱水平,想靠养殖业达到小康水平,资金缺乏、没有能力购买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种畜。且接受先进养殖技术的能力差,观念陈旧。象氨化饲料、青贮饲料的先进技术仍很薄弱。

    4、养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不适应。目前,养殖业仍然是小规模、大群体形式的,大规模、专业化较少,这就决定了这种“小作坊”式的畜牧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不需购置复杂、先进的设备不能生产,这也是畜牧业本身本质决定的。

三、思路与对策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面对城郊型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城西区城郊型畜牧业如何发展是一个严肃而又紧迫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应从城郊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西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握市场取向,以发展农业经济和富裕农民为主线,家庭经营为基础,科技进步为依托,综合服务为保障,兼顾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保护,进一步调整结构,健全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郊型畜牧业。

    1、发展优质畜禽、调优品种结构

    畜禽优良品种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其他饲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品种调整成优良品种,其生产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在目前传统畜牧业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发展良种畜禽势在必行。发展优良畜禽品种,城郊应走在前列。在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方面要坚持品种调优、龙头调强、机制调活、服务调实的原则。以调整优化畜种品种结构为突破口,继续优化畜产品区域化布局,加强规模养殖、畜种改良、饲草种植、科技综合服务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确定畜牧业在农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在养猪上,要发展三元、四元、多元化杂种猪,生产瘦肉率高、肉质鲜美的猪肉,以满足城市消费的需求。在肉鸡上要发展广东的三黄鸡、上海新浦东黄鸡等国内优良肉鸡品种,以满足城市居民吃鸡既嫩又肥的口味。在蛋鸡发展上以海兰蛋鸡为主,为市民提供优良无害的新鲜鸡蛋。在奶牛上要发展荷斯坦奶牛,变以发展奶牛数量为主提高奶牛质量为主。以满足经济效益的需要。在养羊上要引进陶赛特、小尾寒羊优种公羊与当地母羊杂交,生产生长快、肉质嫩的羔羊肉和肥羊肉。在肉牛上发展肥犊和肥牛。

    要以发展草食家畜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稳定猪、鸡等食粮畜禽生产,主攻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利用桔杆资源,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种植优质饲草,大力发展牛羊生产,重点发展改良肉牛、奶牛。逐步形成符合市场行情的以食草家畜为主体的畜种结构。以牛、猪、羊三大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应强化品种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繁育改良体系,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档品种。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

    2、提高各级领导对发展城郊型畜牧业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结合西区实际,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畜种改良、规模养殖、饲草种植、科技综合服务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基地建等方面的工作。对养殖业用地给予优惠,在资金在给予扶持,在国家新兴产业的政策法规指导下,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争取到最大的优惠,给城郊型畜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进一步确立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3、树立新观念,从思想认识上根本转变。

    一是经营目标由产品追求利润最大转变;二是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结构现代化集约型转变;三是经济结构由牧工贸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牧工贸结合、城乡互联的一体化经济转变;四是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养殖生产向牧工贸综合经营转变;五是产品结构传统的肉蛋初级产品的观念向生产发展现代食品的观念转变;六是产业发展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七是生产投入由单一注重物质投入的资源向重视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的知识型生产转变;八是经营方向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休闲牧业、观光牧业拓展。

    4、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应用高新技术,是城郊型畜牧业体现其先进性和高级性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新技术应用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以满足畜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需要。重点推广氨化饲料技术和青贮技术以及先进的饲养技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调整优化结构。买方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日益激烈,要使自己的产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其独到之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至关重要,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生猪、活羊、肉类、禽蛋等产品的科技含量,为断培育新的名优产品,创造品牌和特色。

    5、实行集约化饲养,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行集约化饲养占地少,成本低,既有利于养殖场(户)自身发展,同时又利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通俗的讲,就是在一定水平面积扩大畜禽饲养密度。主要发展方向有三个方面。一是扩大饲养面积,缩小非饲养面积。二是变平面饲养为立体饲养。龙康蛋鸡养殖场笼养鸡就是一个立体型集约饲养的典范。三是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畜禽饲养基地设施,人力,财力等资源利用率,保证以最低的投入换回更高的回报。

    6、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加工型畜禽产品消费,是今后畜禽产品消费的一个新潮流,城郊型畜牧业发展一定要跟上这个潮流,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延长使用期,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畜产品经济效益。

    西区畜产品加工业仍是一片空白,处于落后地位。落后的畜产品加工业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郊型畜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打破这个阻碍发展的瓶颈,建设一个发达的畜产品加工业。城郊地区发展畜产业加工业,有利条件很多,有一定的设施基础、工业基础、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郊地区一定要抓住现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努力扩大畜牧业外延。以开发生产名、特、优、稀产品为核心,以培植加式龙头企业为重点,从初粗加工起步,逐步走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可以搞加工的畜产品很多,有用于食品的肉蛋奶等,有用于工业,医药的皮毛骨等。畜产品加工在水平上要向多样化发展,在纵深上要向多层次发展。

    7、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重视环境保护。城郊地区在发展城郊型畜牧业的同时,一定要搞好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沼气项目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对人类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幸福产业。

    8、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服务本领。没有科技服务,畜牧业发展将受到限制,在制定和完善调动畜牧科技人员的配套政策,建立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培训人员提高养殖产品现代化意识,推广一批领先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增产增效的先进技术和典型。继续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抓好优良新品种引进,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良种覆盖率,抓好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培训班,重点从动物疫病防治,先进的养殖技术、畜牧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加强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9、加快动物防疫制度和动物防疫科追溯体系,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要实行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养殖基地和养殖户的动物防疫工作,明确责任,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罚结合的办法,加大动物防疫工作力度,加快动物防疫组织基础设施保护专业队伍管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办法,投资保障及兽医公共卫生的规章制度建设,明确监督职责,切实加强对生产和流通环节动物防疫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监测,严格规范动物防疫程序和条件,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强化检疫手续,完善准入制度,建立消毒室、隔离观察室,有效防止动物疫病传入。推进依法治疫进程。在生产过程中,重点加强饲料兽医的管理和饲养场地环境管理,为城郊畜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0、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和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对于龙头企业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参与龙头企业建设,要注重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争创名牌产品,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重视养殖基地建设,加大规模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突出特色基地建设,壮大基地规模,形成产品集中、量大质优、产销通畅的优质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沃野优质牛羊繁育中心、兰天养鸡基地、火烧沟畜禽养殖基地、张家湾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行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11、培育中介服务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系统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连农户等以农户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实行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的养殖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渠道、价格有保护,能够较好地把农户与市场衔接起来,使农户顺利进入市场。目前的经营形式第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作为各自独立的经营者和利益主体,按照市场交换的原则发生经济联系,以合同契约作为制度的法律保护。第二是股份经济组织与农户的经营,农户以入股的形式进入二、三产业,它以资产为纽带,将农户与股份经济组织形成较紧密的利益关系,并以股份为形式进入一、二、三产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利润平均化,避免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监督难,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以契约方式,明确双方责、权、利,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带动基地、联结农户。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和产业,以主导产业加农户的形式,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织产业群、产业链,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从而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以行业协会+农户的形式使中介组织对某个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实行联合,建立以占领市场为目标、企业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大、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生产、加工、销售相链接的一体化集团。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与农户沟通,专业市场+农户,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而拓宽产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业优势,真正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1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草产业。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建立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大量种植牧斯特高甜玉米、紫花苜蓿、黑燕麦等高产优质牧草,为城郊养殖业的发展提供饲草料来源。

    13、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由于自然、地理、气候的差异,各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各有不同,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需求变化优劣要围绕市场做文章,以市场为导向,寻求优势产品,在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的畜产品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通过优质畜产品占领市场增加效益,提高收入。
如何发展城郊现代畜牧业
 

大中城市是畜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城市郊区是就近组织畜产品供给的重要生产基地。不失时机地将畜牧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通川区情的城郊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有利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的高品质绿色畜禽产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业发展空间、活跃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实现社会共同进步,更是贯彻落实区三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城郊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1.1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养殖业,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之道。欧美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高达70%~80%,我区现在仅54.4%。我区地处达州中心地带,土地资源宝贵、人多地少、资源紧缺是基本区情。在现行土地政策下,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土地、实现种植业规模经营的路子较窄;而畜牧业则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受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比较小,对土地规模、土地质量等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容易走向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也就是说,对于人均资源较少、人均耕地极少的城郊型农业来说,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农增收的快车道和推进农业现代的主要突破口。

1.2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畜牧业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可促进粮食过腹增值,秸秆养畜还能减少因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有利于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用青绿饲料喂养畜禽,以改善饲料结构、丰富饲料营养,达到增加鲜味、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利用畜禽排泄物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降本增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生态有机农业离不开畜牧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更是依赖畜牧业,随着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利用畜禽粪尿等废弃物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对改进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公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现代畜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辐射城乡经济能力强的特点,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绿色食品的同时,可以带动一大批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饲料、兽药、畜牧机械等产业和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制革、医药、储送、冷藏等工商业与餐饮业的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随着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在城乡关系、利益格局进行重大调整时,畜牧业衔接产业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在资源整合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4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  畜牧业是传统产业,第一车间在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及食俗习惯或多或少与之相连,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业覆盖面广,入户率高,地不分南北,户不论贫穷,都有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和能力,都能通过饲养畜禽增加收入。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养一头猪一只羊4~6个月就可出栏,养一只蛋禽120天左右就可以产蛋卖钱,饲养肉禽的时间则更短。畜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过去“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主要靠经验办事、散养户单兵作战的传统养殖方式,会遇到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众多难题,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市场风险大、难以提高效益。近年来,由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空间大、优惠扶持政策多,能够发挥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仅有部分农民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养殖大户,将畜牧业生产由副业变为主业,还有一些大中专学生跨出校门、机关干部走出单位、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种养换位、为养而种、发展规模养殖获得巨大成功。

1.5  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维护公共安全的迫切需要  目前,世界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原有疫病死灰复燃,新的疫病不断出现,人畜共患病不断增多。动物疫病防控已由过去单纯的经济问题上升为民生安全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畜禽混放散养、人畜(禽)共居,粪便乱堆乱放,清理不及时就搞得臭气熏天、脏乱不堪,不仅畜禽发病率高、重大动物疫情传播风险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还有很大影响,而且一旦疫情发生就很难控制,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给一个地区的生产和市场带来重大的打击。因此,改变农村庭院养殖习惯,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既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管理社会和服务公共的一项重大任务。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现代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大投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从舆论、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投入,提供全方位服务,逐步形成政策优惠、财政扶持、保险信贷等长效机制,搭建发展现代畜牧业平台,形成全社会参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合力,努力做到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2.1.1  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把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突破口、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和谋求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在项目资金上对我区畜牧业的支持,争取多上、快上一批畜牧业基础设施项目。

2.1.2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财政扶贫、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农村沼气、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项目,进行统筹整合打捆向畜牧业倾斜,用好用活政府在建设用地、水电路、改圈改厕等方面一系列支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发挥城市资金优势,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多渠道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引导集聚二、三产业社会资本向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转移,解决生产基础条件差和融资难等突出问题。

2.1.3  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纳入国民经济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实行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逗硬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和报批,二是做好全区现代畜牧业的规划指导、规模养殖场备案和动物疫病防控,三是做好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建设和管理,四是做好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养殖协会、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注册,五是解决好制约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融资和风险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转变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在资源约束与环境约束双重压力下,现代畜牧业要坚持走种养结合、循环经济、集约发展的路子,由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数量、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由量小质差的散户养殖向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转变,由单打独斗的小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2.2.1  优化区域布局。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模养殖构建基地、基地建设支撑产业、产业聚集形成优势的思路,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实施“退郊进沟上山”战略,取缔、关闭一批建设水平低、污染严重的养殖场(户),引导两镇三办原有城郊养殖场业主向盘石、蒲家、新村等适养区转移搬迁,大力发展畜禽集中养殖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重点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养殖业的区域特色和板块经济优势。

2.2.2  推广适用科技。引种与改良、培育与扩繁结合,建立健全畜禽良繁体系,普及推广PIC猪和DLY、DYL外三元杂交猪等畜禽良种;组织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到户到圈率,促进畜牧业总量增加和养殖结构调整优化:树立“牧草当粮种”观念,利用荒山、荒坡、林地和与庄稼轮作等方式,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节粮型畜牧业,稳定发展猪鸡鸭等传统畜牧业,适当发展特种养殖业,鼓励养殖业主和外来投资者发展特种养殖,扩大饲养量、产品加工量和市场占有率,适应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2.3  推进标准化养殖。根据种植业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充分考虑粪污还田循环半径,对规模养殖场(小区)技术规范、建设标准、科学布局等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按照“人畜分离、圈舍规范、沼气配套”要求,引导农户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提高适度规模比重。改变“先发展、再治理”的传统思维,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远离交通干线、村庄、居民点、饮用水源地,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探索“畜禽——沼气——果蔬”等循环养殖模式,走农牧结合、种养配套的路子(畜禽干粪经发酵用于蔬菜、果木种植,尿液经沼气池处理后用于农田果园浇灌,沼气用于照明、煮饭)。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手段,逐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草山等资源向养殖能手、养殖大户合理流转,建成魏兴绿源等业主型规模养殖场,发展一批“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结合起来,鼓励和扶持建立有机肥生产企业,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实现粪污处理的无害化、能源化、饲料化和肥料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业面源污染。

2.2.4  加快产业化经营。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观念,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订单、托养、寄养、直销和二次返利等形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和定向收购,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标准化养殖,将分散的农户引入现代畜牧经济,提高养殖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努力把我区建成达州城区鲜活畜禽产品供应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3  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各界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成为构建现代畜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

2.3.1  严把“源头”关。在产前环节,组织市场联合执法检查,增加三聚氰胺等违禁违规产品的抽检监测频率,加大对生产、销售、使用饲料、兽药的监管力度,打击查处违法行为,强化投入品管理。

2.3.2  严把“养殖”关。在产中环节,执行标识、档案管理,定点专人监控规模养殖场,建立健全生产、防疫制度,督促业主按照规定进行投料用药,强化动物用药登记制度和休药期制度,遏制使用违禁药物,严格控制药残,推进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

2.3.3  严把“检疫”关。在产后环节,引导科学消费,转变畜禽流通和屠宰方式,建立“放心肉”工程长效机制,严格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引种申报检疫和“四不一处理”制度,防止病死畜禽进市场、上餐桌,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2.4  加强免疫,确保动物疫病清净无疫  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就是抓公共卫生安全”的理念,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财政保经费”和“五统一”、“五不漏”的要求,努力实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散养户常年保持在90%以上,畜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猪、牛、禽发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5%和8%以下。

2.4.1  强化保障。根据《动物防疫法》要求,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杀、免疫反应死亡补偿和疫情监测等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落实到位,逐级供应强制免疫所需疫苗,进一步规范防疫物资管理,确保防疫工作有序开展。

2.4.2  落实措施。强化消毒、强制免疫、严格堵疫,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扎实抓好季节性集中防疫和日常补防工作,坚持重点活禽市场每周定点检测制度,继续执行外购动物申报审批制度,严禁从疫区购买动物,严防外疫传入。

2.4.3  加强监测。落实专人,重点加大对水网地区、养殖密集区和交易市场的疫情监测力度,确保发现可疑问题及时报告,果断处置。

2.4.4  强化应急处置。公布疫情热线电话,制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做好突发应急准备,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有效开展防控工作,防止疫病扩散蔓延。
城郊畜牧业模式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副食品供应状况,根据当时国情,农业部于1989年1月正式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提出畜牧业要在稳定肉猪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家禽和牛羊兔等节粮型畜禽。全国对“菜篮子”工程十分重视,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副食品生产的优惠政策,在各大城市建了许多大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城郊大批畜禽养殖专业乡镇或专业村、专业户也迅速发展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此项工程解决了当时中国凭券购买畜禽产品的状况,可谓功不可没。因而,随着畜禽饲养量和规模的不断膨胀,畜牧场与加工厂所产生的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和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由于城郊人口流动的原因,畜牧场本身生物安全也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城市发展与畜牧场生产的矛盾日益加剧。

  实现城郊畜牧企业再布局的战略意义

  畜牧场远离人口密集区,有利于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具体有如下影响因素:

  (1)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畜禽生产,由于畜禽饲养密度高,大量的微生物在单位体积内积聚,使微生物与动物反复作用,促使病原体变异,毒性增强。畜禽、鸟类、野生动物往往是一些病原体的传染源,它们身上带毒带菌,易形成潜伏感染或隐性感染,人与家畜的密切接触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近几年禽流感不断感染人的例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人口的剧增也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人口密度增大,无疑有利于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尤其是捕食野生动物或利用其皮毛等进行商业活动,往往导致病原从动物传染给人类。2003年我国“非典”的发生应该敲响了人们的警钟。

  (3)人员交流、动物贸易等可导致各种家畜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加快流行,并迅速扩大传染范围。其结果使许多地方性传染病变成全球性瘟疫。我国许多动物传染病如新城疫、禽流感、螺旋体病等是通过家畜家禽贸易从国外带入的。

  综上所述,人畜共患病流行与人和动物频繁接触有关,在动物饲养区与人类生活区之间设立一定距离,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均有利。

  养殖加工厂远离城郊区,有利于建立兽医生物安全体系

  国内外实践的经验表明:兽医生物安全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传染病控制方法,同时也是所有传染病预防的前提。该体系集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为一体,通过阻止各种致病因子的侵入,防止动物群受到疾病的危害,不仅对疾病的综合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保证其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也是必不可少的。兽医生物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及其养殖环境的隔离,人员物品流动控制以及疫病控制等。广义地说,包括用以切断病原体传入途径的所有措施。

  现代畜牧业生产集约程度高、规模大,传染病一旦发生或流行,给生产带来的损失会非常惨重,特别是那些传播能力较强的传染病,发生后蔓延迅速,有时甚至来不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已经造成大面积扩散,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城郊畜牧企业加快外迁,让养殖场远离城郊区,有利于建立兽医生物安全新体系,改变重治轻防的传统防疫模式。

  城郊畜牧业再布局符合生态平衡和生态阈限原理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这种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使之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各部分通过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处于最优化的协调状态,表现为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动态平衡,信息传递畅通和控制自如。在外来干扰条件下,平衡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可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干扰过大,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生态阈限决定于环境的质量和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相互联系。在生态阈限范围内,生态系统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和冲击,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阈限时,生态系统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状态,则称为“生态失调”。

  在生态循环系统中,畜牧业是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和发展有机农业的中轴。畜牧业产业链比较长,不仅和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紧密相连,而且带动了饲料工业、兽药、毛纺、制革、生化制药、设备制造及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城郊畜牧业近几年来的盲目膨胀发展,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违反了循环经济的规律。

  循环经济倡导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全面重视资源的价值,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是充分考虑生态阈限的,合理地使用资源并且对环境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将人们的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全程控制,这不仅能够使经济得到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平衡,从而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将郊区养殖加工厂迁移到边缘地区,减轻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符合生态平衡、生态阈限原理和循环经济规律。
实施再布局的具体措施

  完善法规,宏观调控

  结合我国城郊畜牧业发展实际,根据国家畜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适时制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综合考虑,制定国家畜牧业产业布局,逐步确立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国家要加快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并通过专家充分论证制定合理的区域载畜(禽)量,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畜牧业建设方向发展。

  加大投入,政策扶持

  洁净型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初期,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积极进行引导和扶持。信贷、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给予优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洁净型、环保型生态畜牧业建设。编制并发布鼓励发展的生态畜牧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先项目目录,并对这类项目提出优惠政策或直接给予财政补贴。

  加强正面引导,调动多方面积极性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洁净型和环保型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要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鼓励教学、科研及推广单位开展生态畜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相关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的贡献率。

  更新传统观念,做好科学布局

  (1)采用经营生活区与生产区异地建设的布局。过去建造畜牧场习惯将经营区、生活区及生产区均建在一起或相隔很近,认为这种方式便于管理和产品销售,甚至将这种观点、案例或设计规划图编写在教科书中,在许多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更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全国各地建造的大型畜牧场几乎是一个模式。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私有化经济比重成分的提高,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减少或被取消,为了减少办公区外来人员及车辆带来的污染,应将办公经营区设计在远离饲养场的城镇中,把养殖场变成—个独立的生产机构,这样既便于信息交流及商品销售,又有利于防止养殖场外来传染病的传入。

  根据我国城市分布、交通条件与人口密度状况,建议省地级以上大城市应将畜牧场和畜禽屠宰加工厂撤离到城郊50公里以外,并且禁止郊区饲养畜禽和屠宰家禽;县级中小城市养殖场和畜禽屠宰加工厂应撤离到城郊30公里以外。撤离的位置要根据城市发展长期规划选定方位,避免重复搬迁。

  (2)采用“多点式”生产工艺,充分利用天然防疫屏障。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实行“多点式”工艺,即繁殖群、育成(后备)群和商品群分别建场,场间相距3公里以上,各场实行全场或整幢畜舍“全进全出”地转群。目前,我国规模化畜牧场多集中在城郊工矿区,土地有限,极少实行“多点式”生产工艺。为了少投资和管理方便,一般在平坦的耕地上,征上一大片土地,围上围墙,建多功能的大型饲养场,号称现代化规模饲养场。另外,在农村许多地方,由于缺少资金,专业户建造的饲养场十分简陋,多数在同一饲养场内大小畜禽和不同品种混养,品种之间、代次之间疾病交叉感染十分严重,导致疫病难以控制。

   (3)加快畜牧场标准化建设,改变“集市式”示范小区饲养模式。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村镇,为了加快农村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像建设“蔬菜生产示范小区”和“水果生产示范小区”一样,轰轰烈烈地建成了许多“畜牧生产示范小区”,试图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应该说人们的设想和意愿是好的,此类小区在推动农村初期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而,这些“畜牧生产示范小区”实际上是一个“形象工程”,接待外人参观虽然好看,又具感召力,但是管理起来却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小区缺乏合理的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小区布局混乱,基础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像禽流感和新城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更为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言,目前这种小区建造得越多,问题出得越多,后果越严重。

  解决我国目前畜牧小区内经营单元多、规划不合理和规模小等局面,可采取政府干涉和龙头企业筛选相结合的方式,对规模较大、设施条件较好的养殖场给予政策扶持,加快改造,并纳入一条龙生产模式中,保证其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对于小规模饲养户要加以限制或引导合伙股份经营。在人口少和坡地多的山区,为了节约资金,可发展一些散养户,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人口密集地区,禁止采用散养方式。不提倡一哄而上家家户户搞饲养的“群众战争”,也不提倡先上马、后治理的发展战略。要做到建一个,完善一个,规范一个。畜牧小区和农业小区应交错布局,合理规划,使人类经济活动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六盘水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十五”以来,六盘水市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必须认真解决好提高认识、产业化发展、体系建立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关 键 词〕 畜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畜牧业是六盘水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和优势的产业,是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市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以来,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总量有所增加。全市畜牧业产值5.22亿元(90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95%;肉类总产量10.2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33.83公斤,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为0.51万吨、495吨,大牲畜、猪、羊、禽存栏数分别为50.18万头(匹)、118.47万头、30.67万只、432.46万羽,牛、猪、羊、禽的出栏量分别为9.2万头、89.77万头、14.19万只、416.38万羽,出栏率分别为22.75%、79.62%、50.46%、105.8%。共建成牛改点254个、羊改点126个、猪改点601个、驴马杂交改良点32个、鱼种场1个。
  二是强化了体系建设。加强了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动物防疫、技术推广等四大体系建设。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18.67万亩,科技处理农作物秸秆和优质牧草47.52万吨,建成饲料加工厂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饲料经营点419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设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6个,有监督员26名、检疫员386名、村级畜牧兽医员1147名,建成兽医实验室2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乡级21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已开始启动。市和六枝特区、水城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盘县动物疫情测报站已正常开展工作。市、县两级动物疫情专用网络已全部建成,使疫情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传输。全市市、县、乡三级共有畜牧水产科技推广从业人员648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31名。2001~2005年,全市以“四良四改三提高”和“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累计举办畜牧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2358期,培训人数16.58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4.86万余册(份)。
  三是内部结构有所改善。全市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草食牲畜在畜群中的比重,2005年,牛、羊存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33.49%和43.72%,出栏数分别比2000年增长144.03%和137.69%。肉类结构进一步优化,牛、羊肉产量2005年分别为0.78、0.21万吨,相应比2000年的0.384、0.146万吨增长203.13%和143%,占肉类总产量的9.67%;猪肉8.57万吨,比2000年的7.39万吨增加1.18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83.69%,比2000年的88.74%下降了5.05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通过畜牧业“100强村”项目建设,已发展养殖大户7710户,实现畜牧业收入7215万元,户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高。畜牧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了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机械化屠宰厂、盘县冠博饲料有限公司、盘县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畜牧企业。在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如六枝特区洒志乡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岩脚镇金钟村三元杂交猪繁殖基地和罗家寨村肉鸡饲养基地、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三元杂交仔猪繁殖基地等。同时,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钟山区奶牛项目、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推动全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五是养殖新模式初见成效。在实施畜牧业建设项目进程中,探索总结了“三统两分”小区联户养牛经营新模式(“三统”即统一圈舍规划设计、统一水电路三通、统一技术服务,“两分”即分户投资、分户经营)。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与农户分散自主经营的矛盾,使传统的养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已建成联户牛场393个,参与农户5762户,存栏牛2.02万头,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养牛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总量小,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低。近几年,尽管全市畜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畜牧业基础薄弱,生产总量小,人均占有量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用总量比,本市畜产品产量与全省总产相比,占有量偏低,人口是全省的7.7%,而2005年的畜牧业增加值5.22亿元,仅占全省121亿元的4.31%;肉类总产量10.24万吨,仅占全省总量187.01万吨的5.48%;猪、牛、羊、禽的存栏数分别仅占全省总量的5.13%、4.73%、5.64%、4.94%;猪、牛、羊、禽的出栏数为89.77万头、9.2万头、14.19万只、416.38万羽,分别仅占全省总出栏量1911.34万头、103.08万头、280.26万只、7038.77万羽的4.7%、8.93%、5.06%、5.92%。用人均占有量比,2005年全市肉、蛋、奶、水产品人均分别为33.83、1.67、0.16、0.2公斤,分别比全省平均的47.57、2.83、0.95、2.41公斤低13.74、1.16、0.79、2.21公斤,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71.12%、59.01%、16.84%、8.3%。
  二是畜牧业生产水平有差距。2005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率分别为79.62%、22.75%、 50.46%、105.8%,除牛的出栏率较全省平均的19.67%高3.08个百分点外,猪、羊、禽的出栏率分别比全省的95.5%、71.7%、116.1%低15.88、21.24、10.3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服务体系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级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牲畜品种改良、动物防疫、饲草饲料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加强,但全市畜牧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技术服务体系依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为品改点数量少且分布不均、优质饲草饲料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兽医防疫装备水平低、技术人员数量少且素质有待提高等,还不能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四是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通过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十五”期间,肉类结构比重得到进一步改善,猪肉占肉类总产比重下降了5.05个百分点,牛羊肉上升了3.31个百分点,但在2005年的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还是偏大,占83.69%,牛羊肉比重太小,仅占9.67%。
  五是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与企业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畜产品加工环节落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少,养殖农户自我服务能力弱,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传统养殖模式仍占较大比重,户均养殖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全市除一些传统的活畜交易市场外,没有辐射面较大的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市场发育滞后。
  六是发展投入不足。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种植业一样,同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加之我市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弱,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致使良种、疫病、信息、监测、流通等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服务难以到位,支持补贴、风险应对政策不尽完善,极大地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高。虽然近年来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对畜牧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与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制约着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畜牧业发展总体目标,畜牧业产值为9.33亿元(90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力争达到45%;肉类总产量为18.64万吨,猪肉所占比重下降7.78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所占比重分别提高4.88、1.49、1.65个百分点;肉类人均占有量为58公斤,禽蛋产量为6600吨,人均占有量为2.05公斤。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141.5万头、69.4万头(其中奶牛1200头)、55万只、600万羽。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141.5万头、19.43万头、37.5万只、864万羽。要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提高畜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需着力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畜牧业已从过去“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了盐巴钱”的传统家庭副业,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和亮点,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功能逐渐增强。深入推进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抓好畜牧业发展事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事关农村繁荣、事关农民增收,事关城镇居民肉类产品的均衡有效供给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业,立足全局看待畜牧业,用扎实的工作推动畜牧业。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
  (二)产业化发展问题
  发展畜牧业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的格局。首先是基地建设。一是要根据我市畜牧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及市场预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在区域布局中,六枝特区以发展肉猪、家禽和水产业为重点,同时加快肉牛生产发展;盘县以发展肉牛、肉羊为重点,同时加快肉猪及家禽、水产生产发展;水城县以发展肉牛、奶牛为重点,同时加快肉猪、家禽和肉羊生产发展;钟山区以发展奶牛、家禽和特色养殖为重点。二是按照“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积极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以及特种养殖”的思路,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速畜禽品种改良,保护和发展小黄牛、黑山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品种。三是继续推广我市成功的“三统二分”养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吸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不断探索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小区养殖模式,逐步形成养殖专业村和畜禽产业生产带。四是基地建设务必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基地建设的问题,通过农村沼气池建设、发展立体农业、畜禽粪便蒸干打包等方式,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系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通过市场行为、社会行为,积极组建各种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协会,在项目、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改变单个农户在与企业对接中的弱势地位,降低其市场风险,减轻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对接中工作量的负担,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第三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一是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工艺、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改制、改造、嫁接,转换经营机制,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二是通过采取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基地建设和企业建设中相互参股联营的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制衡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其原料的及时有效供给,从而增强其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在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不能只注重数量的引进,而应着力于质量的增加,集中力量和精力重点引进上亿元资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龙头企业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金融服务业应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量,不断改革创新信贷机制。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经营管理好、辐射带动能力强,因无信贷担保而导致贷款难,制约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金融部门应突破机制的束缚,大胆给予支持,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第四是市场问题。一是在巩固和壮大传统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并与城乡集贸市场结合,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二是不断开拓畜产品市场。通过定点屠宰、严格检疫、链锁配送等方式,充分占领本地畜产品市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以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档次高、口感好、物美、价廉的要求,努力打造凉都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名牌畜产品。注重研发系列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如皮革制品、骨粉等的研究开发,延长产业链,实现畜产品的多重增值。
  (三)体系建设问题
  一是饲草饲料生产体系:以草立畜,种草养畜,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积极开展天然草场改良和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大力推广饲料青贮和氨化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季牧草。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抓住退耕还林有利时机,进行退耕还草和林下种草,不断扩大草地面积。二是动物防疫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牢固树立“防疫就是增收,少死就是增效,发展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工作和动物防疫、检疫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开展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等技术工作。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将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与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等职能分离开来,提高基层畜牧兽医站的专业化水平和疫病防治能力。加强村防疫员队伍建设,积极建设村兽医室,形成覆盖全市所有养殖区域、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物质基础的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力量。
  (四)技术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牲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畜产品品质的好坏、市场竞争力的大小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密切相关,事关畜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一是要依托畜牧科研部门,提供技术咨询、指导服务。搞好新产品开发、试验、示范,强力推广、合理利用,提高科技成果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转化率和使用率。二是从畜禽品种选优、饲养、繁殖、疫病防治到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等全过程,实行重点技术与配套技术集成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对现有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严格管理、竞争上岗,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和奖惩制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努力为他们塑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对专业技术定期进行培训或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四是在乡镇领导班子中有意识地配备一名懂专业、会经营、善管理的领导干部专抓畜牧工作。五是根据农民、养殖专业户的养殖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配套技术的综合培训,提高他们科学饲养和经营管理水平。缩短育肥周期,提高活畜禽出栏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