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天雷教育 2012-04-28
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作者:佚名    教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 13    更新时间:2011-10-10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多学生都承认对思想品德课没有兴趣、不喜欢听思想品德课……以致一些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从而导致思想品德课的成绩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象?本文对此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是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的直接原因。
  1.教师的教学方法过时陈旧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采用过去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性,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教师的业务素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所述,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思想品德课,没有安排专任的教师上课,而是把思想品德课当成是其他学科教师的“搭头课”!这些兼任的教师一是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二是难以两头兼顾,(时间主要放在“主科”上)往往是匆匆备课就上课。因而上课时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照读书本,内容空洞,没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东西可学;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抽象难懂,没有幽默感和哲理性,难以调节课堂气氛;有的教师讲课时缺乏节奏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课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绩自然不好。
  二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传授思想品德课具体内容之前,不仅要向学生介绍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知识体系、具体要求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更要向学生说明中考改革(政、史合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消除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优化教师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第一,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与水平。不能把思想品德课当成“闲科”和“搭头课”,学校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师队伍,而且要重视这个队伍中每个成员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从多方面提高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比如运用讨论法、电化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切忌满堂灌;同时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和哲理性,上课时要注意讲话的节奏,抑扬顿挫,有张有弛,快慢结合,不要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时不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不讲究教学语言,不注意课堂节奏,那么学生的精神就会松懈,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甚至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长期如此,不但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第二,要优化教师的形象,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之所以对某些科目比较有兴趣,是因为他们喜欢和敬佩这个学科的任课教师。这说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形象、人格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师德与学生期望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可信性产生怀疑,并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的师德形象与学生期望一致,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思想品德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平时不仅要注意仪表形象,衣着要整洁得体、发型整齐美观,精神振奋、风度潇洒,而且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与爱戴,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连接点,也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手段。因此,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犹如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导入的艺术和技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可以用歌曲导入,或用一段格言或一则寓言导入,也可以用一个故事导入,还可以从模拟小品进行导入等。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科版)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让学生齐声跟着唱,这样便很快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兴趣与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偶像与自我》(教科版)一课时,我先给大家播放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小品《××的追星史》,然后再导入课文。结果学生不仅很快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这堂课的学习气氛一直很浓厚。
  第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且它可以将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于学生,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从而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哭泣的自然》(教科版)一课中的“资源在枯竭”中“物种减少”这节课时,我给学生播放资料图片《最后一只藏羚羊》,让学生通过了解藏羚羊急剧减少的原因和过程,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正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地球上物种正在急剧减少,而物种的减少将会给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通过这些图片,激起了学生珍爱生物,保护自然的信念,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科版)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少数民族歌舞》、《少数民族节日》、《少数民族服饰》等图片,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说说各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歌舞和服饰,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不仅了解到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衣着习惯和文化特点等,而且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其他相关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中学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从教学方法上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讨论、故事、分组采访、社会调查、尝试体验、演讲、收集展示、综合等多种形式。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课来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教科版)一课堂时,有的学生提出: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是顺境的作用重要还是逆境的作用重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在班上举办了一次辩论会,题目是:顺境/逆境更有利于我们成长。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的观点是:顺境更有利于我们成长。而反方的观点是:逆境更有利于我们成长。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正、反双方分别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和证据进行答辩,据理力争,互相反驳,气氛热烈高涨,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通过这次辩论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对顺境、逆境作用的理解,重要的是巩固和提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