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天雷教育 2012-04-28
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作者:佚名    教研来源:不详    点击数: 32    更新时间:2011-9-8    

  摘 要: 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在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内容的编排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对思想品德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更要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回味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让课堂变得更生活化、实际化,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本文立足于新课改的客观实际,运用创新性的思维模式,论述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实际生活 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传统的“学生在听、老师在讲”的教学方式太过古板,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真实需求,已不能被他们所接受。转变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回归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很注重人文素养的学科,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从书本回归实际成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的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时,我详细地向同学们阐述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向同学们讲解礼仪使用的场合,在平时的生活里应该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我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身边的人表达自己对礼仪的见解,比如对老师、对学生和对家长。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挖掘了思想品德知识的实用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提高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这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要注意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回归实际,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知识来引导实践的开展,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注入新的课堂元素
  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对于信息化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注入新的课堂元素,不断创新课堂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以此满足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和完善知识储备的需要。
  在讲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设备来进行课文的讲解和展示。比如,在进行九年级的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教学时,我会先让同学们了解一遍课本知识,然后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视频,用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大团结的景象,培养爱国情操。用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书本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融入到这种学习的氛围中,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需手段。它能够更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中的简单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受书中所要揭示的深刻内涵,了解这本书的用意何在,这也是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用生动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在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同学们协作的意识,在互相激励的讨论中提高对书本内容知识的领悟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的课本中,学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一章节时,我会先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包含的几层内容,再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一遍。为了激发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热情,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把这一章的内容编排成一个小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对课本的领会去营造一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氛围,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
  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出于对这种教学方法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心理,积极地加入到小组故事的表演和学习中,探讨长辈和晚辈各自应该充当的角色。同学们各就各位,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扮演“父母”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其健康成长。扮演“孩子”的同学要用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同学们的表演极其丰富多彩,真实地还原了家庭中人物的内心,真正达到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效果。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这样的课堂气氛很自然很活跃,帮助学生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是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教学的真实目的。
  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所起的作用。
  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我看来,这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上就似乎充当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教学中的弊端就有可能暴露出来。这些孩子受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见解难免会有不全面的地方,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就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熟读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自由谈论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由于知识和阅历存在局限性,他们的回答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我就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真正了解责任的意义,以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此,不仅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更要充当孩子的引航灯,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与学生积极交流,不仅是受同学们欢迎的好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朋友,真正起到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有的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品德真正的作用,唤起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创新中促教学,促进教学水平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怎样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2008,(13).
  [2]岳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7.4.
  [3]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4]八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5]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