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分材教学

 阡陌躬耕 2012-04-28

自然分材教学

——熊川武报告摘要

录音整理    张东明

编者:

在不久前我市教育局举行的“打造活力课堂,推进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与教学论研究,并一直坚持到中小学上课的熊川武先生应邀作了“自然分材教学”报告,在我市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所强调的情智相长、知者先行、自学互帮、一课两上、抓大放小、两册分离、问题跟踪、低耗高效等不仅与活力课堂的生命观、发展观、过程观相一致,而且对活力课堂所强调的教学中的“互动生成”在方法上提供了实践性、成效性很强的值得借鉴的范例。总之,自然分材教学法是活力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表现之一。

本文根据熊教授来丹报告录音整理。疏漏之处,请提出更正。

一、引言

我所讲的这种教学方法在施行的实验学校中,改变了一些薄弱学校,转化了很多薄弱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叫自然分材。它继承了因材施教的传统,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老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要到位,把无效、低效降到最低。

很多工作不要做了,作业不要批了,指导学生改;教案不必详细,把效果不好的功都去掉,把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向有效转移。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科教学,尤其适用于学习基础较差、速度较慢的学生;也适用于毕业班的复习,可广泛提高教学效率。

希望领导、老师用挑剔的眼光来挑战我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我是喜欢被挑剔、被挑战的,因为我不是只说不做的人。我一般是到学校先上课再做讲座的。

    二、什么叫自然分材?

    自然分材的“材”不同于因材施教的“材”,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自然分材的“材”,是指教学任务、内容。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意味着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力等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分配,整齐划一,谁学得快,谁就应该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即每个学生都要在习题册上标记自己的学习问题(作业中出错的题),然後跟踪,并尝试从多角度解决,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

自然分材的实质是“顺势为学”。这里的“势”指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具体的学力、主体精神、人际关系等;“顺势”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使他们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怎样“顺势”,要通过“知者加速”与“问题跟踪”等实现。

掌握了当下教学内容的学生继续前进,不要坐等他人,可以多学精进,发展自学能力。

教学就是解决问题 ,而问题是因人而异的。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最大。从本质上看,教学就是从已知向未知进军。“未知”就是问题。学生减少一个问题就前进一步。

现在大量的情况是教学的盲目性。学生不明白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老师也没有针对问题组织教学;教学中存在过多的无效或低效活动,使得师生负担过重;“以教代学”使学生能力越来越差。以教代学即教师代替学生做事,大量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情,老师包办了。

该学生干的老师做得很精细,学生能力只会越来越差,因为他没有挑战性的任务,几乎没有机会充分开动脑筋,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去解决难题。学生能干的一定让他自己干,不会干的要指导他干,如果不指导他就永远不会干。以前的老师讲得多,效果不好,就是老师干得太多。

三、理解教育:自然分材教育的基础

理解教育好像人人都懂,我跟博士生讲了三四个小时,他们说,你不讲我还懂,你越讲我越糊涂了。理解教育并不那么好理解。

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师生之间的误解是影响学生较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突出“德行”,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

理解对教学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是智慧活动,对于主体善解人意的大度与宽容的心态是德行的。

一个人如果老是去想新仇旧恨,时常活在不愉快的过去里,对健康肯定是不利的。相反,如果能理解别人并原谅其过错,让自己减少压力,充满正面的感受,就会有益于自己的健康。人们对理解的追求就是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追求。

常规的理解是对文本的原意的理解,创造的理解是读者将自己的心意融入文本的原意中从而形成文本新意的理解。

只有真正地理解学生,我们才知道一个班学生的分化,他们的差异,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施自然分材。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自然分材教学要求师生都做感情的主人,加强感情修养,注意感情调节,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向上求进的积极氛围中。

许多学生之所以后进,家庭误解、社会误解和教育误解是几股相互作用的祸水。这些误解虽然来自外部,但可直接引起学生的自我误解,如自卑或盲目骄傲。举例来说,家庭过高的期望、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近乎完美的要求、学校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学业评价等,都是以误解为前提的。在学业上,考试成绩不佳就是愚蠢;在道德上,某种行为不规范就是品行不端。诸如此类的误解,若反复强化,就会使学生自认不可作为。这些误解不仅造成部分学生的后进,甚至剥夺了他们生存或受教育的权利。前不久因被教师冤枉而悬梁自尽的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凯钦,就是误解的牺牲品。如果说这是个别现象,那种因行为不当被教师贴上愚蠢、下流、不可救药之标签,从此一蹶不振的学生实不少见。

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教师不教则已,一教就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共鸣。那种以误解为基础的教,如以为学生练习做得越多越好,对学生越凶越能管牢、学生越好,学生越是循规蹈矩越好,总是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形成师生之间的严重对立。

使学生非常反感的教,尽管教师确实是“为了学生好”,教得很辛苦,与其教不如不教。因为这种教是在做负功,比做无用功更糟。“

学生理解老师,要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要以勤奋学习、力求上进作为对老师的报答。师生应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自己,不断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美好人生。

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老师教我不容易,莫将教诲付东流;真诚交往,与人为善;心中苦闷及时吐,常叫愉悦驻心田;理解少烦恼,误解生祸殃;熟读精思诚可贵,标新立异价更高。

我们经常说理解万岁。但通常说的理解都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并非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心灵对话,因而很难达成共识。学校里老师自然是占优势的,学生一般也会怕老师。假如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至少做到“平等对话,相互言说”,这样就能拉近师生的关系,更易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重新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释放其身上蕴藏着的独特的个人潜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是你用心去理解每个学生,但是却不被自己的学生所理解,这并不成功,只是老师单方面一厢情愿的理解,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个别化教学理论对自然分材教学提供了丰富营养:“每个学生应该获得公正的机会去达到他的学习目的,允许学习慢的学生达到目标的时间较多一些;并对用通常的学习方法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进行补习”;每个学生“都应当不停顿地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当浪费时间去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学业,也不应当要求学习快的等着学习慢的赶上来才前行。并提供给他们能开拓学习范围的丰富活动,以超过较慢的同班同学”。

四、感情理论:自然分材教育的基础

自然分材有操作模式,但不是按部就班就能取得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整齐作用的结果,靠智慧,更靠感情。美国的研究表明,教学效果70%靠感情,只有30%靠知识、经验、能力。所以,课没上,就要大量投入感情,感情先行。

深圳有位数学老师1988年湖南大学数学硕士毕业,到江西师大任教数学;后由于经济原因到深圳一学校教高中数学。一年下来,全校就他一个人没有奖金。但他不甘心。其实他的课上得蛮好的,只是像在大学教书一样,课一下,讲义一夹就走了。老师不来找同学们当然高兴了。他反思后意识到这个问题。新学期开学了,他拿到学生名册研究、琢磨起来。他根据学生名字给每位学生写了一副对联或一首诗,并加上按语打印出来,按语说:同学们,我们的名字看似简单,却蕴涵着长辈对我们的期望,我尝试将之揭示出来,相信它会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学生见此,无不感动。开学后,按惯例每堂课学生都要起立并说“老师好”。这位老师要求学生在自己上课时将“老师好”改为“我爱数学”。当时许多老师暗中嗤笑,他也不管。他的数学史很好,讲到公式时就讲数学家发明这一公式的故事,讲授准确、科学、富有启发性,而且生动活泼,往往使学生欲罢不能。课后,无论在操场、走廊甚至厕所,只要看到数学不好的,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卡片。“某同学,我这里有一道很有趣的数学题,专门留给你的,你想做吗?”“兴许有一点困难,不会再商量。” 面对如此“厚爱”,岂有不做之理?不久,即使以前很讨厌数学的学生,也热爱起数学来。碰了面,老师还会问做得怎么样了。卡片成了师生感情的纽带。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他还把学生叫到家里,打牌、吃饭、喝酒。老师太好了,强烈要求补课。第一学期结束,他们中的头,或者说是老大,问老师,这学期能搞到奖金吗?如果搞不到,我们给你发。这位老师一直把学生带到高三,成绩在平行班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

这就是感情先行的例子。教学质量,如果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是很难提高的。

理解教育的实践可以概括成三句话:感情先行、强德富智、笃行不懈。首先,教师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感情观,正确的教育感情比亲情更有原则性,比友情更有稳定性。其次,我们信奉: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我们提倡不断巧用智慧,减少现实教育中的相对笨拙的教育方法。另外,许多失败不是因能力不济而是因意志不坚,所以我们要讲笃行不懈,避免可能出现的尝试之后见难退缩。

五、自然分材的教学过程

自然分材教学,教师让学习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学习。它与以下原理密切相关:情智相长、知者先行、自学互帮、一课两上、抓大放小、两册分离、问题跟踪、低耗高效。

第一步:反思诊断

互阅作业:学生拿出自己的习题册并在小组内交换,然后小组讨论作业中遇到的问题,组员相互帮助,然后相互检查解题情况。

操作步骤:

1.对学生进行简短培训。要引导学生懂得互批或自批作业是自己必须具备的素养,它将伴己一生。因为终身学习需要学习者懂得判断自己学习的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其次,帮助学生端正批改作业的态度,要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负责,力戒马虎了事。其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创造性答案,包括“一题多解”,应与作业者本人或教师商量。最后,组织一定数量的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易出现的问题,和有关的规律性。

2.在课堂上互批作业。教师便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反思前次学习中特别是作业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相互点拨。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学生互批作业。这一步虽然简单,但功能多样:一是复习前堂,合作学习。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回忆先前学习的内容,发展合作学习精神与能力,同时也使优生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弱生。二是使学生养成反思和发现问题的习惯。通过讨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盯着问题学习的自觉性。

3.学生各自标记“作业问题”。经过互批的作业本当即返回本人,学生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即做问题记录。问题记录从此成为学生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的依据和折射学生进步的“指标”(问题越少进步越大),因而要保留到毕业前的总复习。

教师指导:抓大放小,“大”指关键与难点,亦指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小”指一般问题或个别学生的问题。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系统讲解”的做法,代之以“启发解疑”、“点拨关键”。从头至尾“系统讲解”会成为“满堂灌”。当然,不系统讲解并不意味着讲得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而是说讲课要直奔重点与难点,不在细枝末节处下工夫;不用公众的时间回答个人或少数人的问题。因面面俱到而削弱关键,抹杀重点的教学是最应忌讳的。

问题跟踪:课后老师快速浏览跟踪对象的习题册,只看重点知识与技能方面出错的题,找出错误的规律性,并将跟踪对象的错误记入“问题跟踪记录”。利用跟踪记录,老师在学生出错的第7天前后开始对学生进行辅导或检查,并在问题跟踪记录上记下跟踪时间。如果做错了,老师要继续跟踪。对于学习自觉性初步形成,不需再跟踪的学生,教师要把他们的跟踪指标换给别人。对于没有被老师跟踪的学生,老师要同样关心,但他们的学习问题主要小组长检查。

关于教师不批改作业:

老师批改作业是一个时代的错误。

习以为常的“全批全改”,似乎唯有教师亲自批阅学生作业,才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让自己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确保教育质量。

笔者的实验也证明,只要中学教师把批改作业的时间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加强个别指导,不批改作业非但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反会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生学会学习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是增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判断是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自学难以落实,学会学习沦为空话。学生在参照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互批或自批作业时,他们不得不努力发现问题、判断是非。长此以往,他们的相应能力得以增强。同时,由于零作业批改是一套完整的策略,要求学生严格跟踪并解决作业问题,使得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完成学业,而且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为任何社会生活说到底都是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发现与解决问题。“全批全改”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简单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毛病。更深层思考,教师改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减少了学生通过自己纠正错误得以发展的机会。

教师的敬业精神可从“量性”与“质性”两方面审视。前者主要以牺牲休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等为标志。后者以勤于思索、探究奥秘、坚持巧干等为特征。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前者诚可贵,后者价更高。因为前者缺少人文与科学的关怀,教师不仅不给自己安排必要的放松或休息时间,忽略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容易要求学生同样不惜血本的苦干。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教师想走质性敬业的道路,但也会因精力不济等作罢。而零作业批改的实施,为他们腾出质性敬业的空间,使他们有可能把大量时间用在“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上,通过潜心探索,发现解决学生问题的更巧妙的方法,变苦干为巧干。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师生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策略。

叶圣陶曾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他还说“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有的坦率地说,有的隐约地说,直到最近,还听见十几位教师对我坦率地说。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

著名教育家段力佩说“教师本本改,细细批,学生发到手只是看一看得几分,这样就起不了批改的作用。多批改作业当然不坏,但是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不大,而且把教师的很大精力花在批改作业上,无法用更多精力从事备课与进修提高,白白耗费了教师大量宝贵的时光,实在有点得不偿失,或者说是无效劳动。需要注意的是:一、教师从批改作业解脱出来的同时,仍须注意学生通过作业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二、学校领导不应该以精批细改来评价教师。三、学校领导必须把批改作业问题向家长讲清楚。”

现行的中学教师教每天批改学生作业、授课、备课、管理班级、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量远远超过八小时。他们经常不得不把在学校无法做完的事情带回家,夜以继日地干。而教师负担过重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之一。当负担重到他们没有或很少有时间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时,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效果便心中无数了,工作焦虑度相应上升,于是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练习以保证起码的教育水准便成了他们聊以自慰的基本选择。

在一定意义上,“全批全改”是以对师生的低信任度为依据的,而不是以师生幸福观和科学效益观为基础的。因此它容易诱发师生的不满情绪,降低他们的幸福指数。

客观上,学生解题的结果大部分是合理的即没有错误,那些没有错误的作业即使教师批阅了,学生也不能从中获益或获益不多。主观上,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业通常会持四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根本不看。二是看了,却没看懂。三是虽看懂了,但由于没有动脑筋,留下的印象不深,掩卷即忘。四是思考了教师批改的内容,并悟出了一些道理。只有持第四种态度的学生,才会从教师批改的作业中获得一定的教益。由此可见,“全批全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必不可少。

把作业批改权还给学生,只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认真互批或自批,学生同样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互批或自批的作业进行抽查并对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记录,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

关于“一课两上”:

前堂课留下的从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后堂课让学生在互批作业时讨论解决。这是自然分材教学与一般教学的重要区别。在一般教学中,教师总以为每堂课的教学任务都可当场解决。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许多教学问题只有在课后的作业中才能暴露出来。后堂课让学生讨论作业中的问题,许多教师担心会影响讲课时间,其实只要这种时间是必要花的,再多也值得。教师应知晓,一课两上,可用时间总量没变,所改变的只是有些问题被放到后堂课解决。教师还应知道,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是学生的收获量,不是教师“讲完了”。

在课堂上讨论并互批作业,是最有效的互帮形式之一。课外互批或由个别优生代批都不能取代它。因为课堂互批有教师现场指导,能及时解答疑难问题或一题多解的问题。

关于“最小作业量”:

这里主要说明学生“最小作业量”。最小作业量是相对的概念,即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做的作业,亦即每门学科一套练习。对于中等学力或以下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套练习(包括一定数量的一题多解),可达到相对满意的学习成效。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随着知者先行的落实,他们必然学得更多更快。

第二步:普读求是

这分两步展开:一是先面向所有需要教师讲解的学生进行教学,即“普读”。已熟悉教师所讲内容的学生,不必参与普读,而应自学其它内容,即进入“知者加速”。二是普读结束,旋即练习,分出“补读生”与非补读生,後者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即进入“知者加速”或“互帮”、“释疑”,前者则开始“补读”。补读就是让补读生与教师或非补读生一起研究疑难,进行补充性学习。补读的主要意义在於尽量不让学生带着“误解或不解”的知识前行。否则,积重难返。应该指出,非补读生与补读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日为非补读生,来日可能成为补读生,反之亦然。

普读包括“自学”、“互帮”、“释疑”、“练习”“反思”。

1.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在这点上,教师要信奉“相信学生、解放自己”的道理。当然自学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毫无目的的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般说来,教师指导主要包括:一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二是提供指导清单如要学生列出关键词、总起句、概括出中心思想等;三是提供大致思路,要求学生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四是指导学生善用工具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指导的内容与方法要随自学的内容而变。

2.“互帮”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既是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具体形式,又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举措。有效的互帮至少要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帮群体,有得力的负责人。二是群体成员团结,氛围和谐,向上精神强烈。三是有明确的互帮目标和具体的互帮内容,最好是互帮对象结成比较稳定的对子。四是互帮时间能得到保证。十个教师在讲比一个教师在讲效果要好,因为一个教师在讲,很多是讲懂的东西,十个小老师讲的针对性强。很多学生说,我们知道的老师讲,我们不知道的老师不怎么讲。满堂灌,有的是好心,有的是滥竽充数,不让你开口,不让你提问,他不会被难住,老师好当。考130分、140分就到了高原期,让他帮困,让他上课,他提高就明显了。

3.“释疑”即针对学生在自学与互帮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启发学生自解疑难。比方在教学数学或物理等定理与公式或图形及其性质时,要求学生使用“两种转化”方法,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语意与图形的转化的,起初学生感到不知如何下手。於是教师进行点拨,告诉学生先理解用自然语言即汉语描述的定理或其它文字材料,然後直接写出与之对应的教学符号或公式,其要点在於将自然语言的特定概念与数学符号对应。最後,要求学生逆向思考,即根据数学公式,描述与之对应的定理。这个过程使得学生对定理与公式的理解非常精细,不仅会提高记忆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解题本领,而且会加大学生日後发现新数学现象创立数学理论的可能性。因为现实中人们创建新数学模型的步骤常常是在头脑中先获得由自然语言表徵的数学现象,然後根据自然语言的提示寻找或创建相应的数学符号,完成数学模型。

4.“练习”,包括课内和课外练习,学生将作业做在统一的“习题册或作业本”上,待自批或互批后,再在习题册的左或右边的空白处标记做错的题,然后将习题册上交老师。对做错的题同样要进行跟踪即“问题跟踪”。因为学习问题不一样,跟踪问题使得学习速度自然分化了。问题跟踪分为学生个人跟踪、学生相互跟踪、老师跟踪即个别指导学生纠错。使用“问题跟踪卷”是最有效的跟踪方式,它是根据特定学生作业标记本上的错题由其他学生编制的试卷,用之旨在督促学生纠错,提高纠错效率。

“两册分离”,习题册与纠错册分离,是教学内容随学生学力自然分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首先,学生在习题册上直接解题,互批作业时,标记正确与错误的符号不能画在习题册左右两边的空白处而应标记在印有图文的地方。出现错误的题要在纠错册上重做,重做后的题由组长批阅,如果重做的题仍然有错,则在习题册上相应题的左或右边的空白处做上标记。如果错题需要更改多次,则要标记多次,直到完全解决为止。当然,标记要整齐,一目了然。

这些标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它从一方面看是错误记录,但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成功记录,标记越少成绩越大,因而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它是学习计划,因为每个学生都要盯着自己的错题,在它们身上做文章,谁解决的错题越多,谁的进步越大。此外,它还是复习的纲要,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学期末复习,或毕业时的总复习,把标记的错题重做一遍,收获可能最大。

5.“帮困”,作业没有困难或“知者加速”,或“帮困”。 我的座右铭是“帮人就是帮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知者加速:知者加速册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更难或更新的学习内容,如“高一年级的教科书”、“难度更大的课外阅读材料”、“难度更大或更新的练习题”等。知者加速册为申请者或必要者提供,封面上印有或贴有“知者加速册”字样。使用者应填写“知者加速卡”,记录学习时间、内容与问题,以便教师检查和帮助。使用者要经常向老师汇报自己加速的情况,并在小组内向同学报告。教师要鼓励知者加速,并组织评比,让学生形成习惯。

6.反思,即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要将新学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连结成网。

这些环节是彼此作用的,相互交融的,不能截然分开,作为自然分材教学的灵魂,“自学”把传统教学的老师一人讲解变成了学生各取所需的自学,为后续步骤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互帮”是直接讨论自学中的困惑,是自学的延伸,同时为后续教师的“释疑”做了铺垫,使老师个人无法承担的任务变成学生大伙的工作。没有这一步,要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普遍前进是非常困难的。“释疑”是教师针对自学和互帮中存在的疑难有的放矢地解答,对后面的练习和反思有重要影响。“练习”既巩固所学内容,又对前面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估,亦为反思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反思”是一个教学周期结束新的周期开始的承前启后环节,它对原有教学的全面反省将为新的教学提供经验。“反思”,既有反省的意蕴,有琢磨巧妙的记忆方法记住所学内容的含义,还有总结所学内容形成基本结构网络的意思。不过,此阶段的反思与前面的反思侧重点不同,强调巧妙地记住所学内容。

六、自然分材教学的主要价值

一、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尊师好学

问题跟踪客观上提高了师生交往的频率,促使部分教师改变了对弱生的态度。因为大多教师知道,问题跟踪的效果由学生的学习成绩表征,而学生成绩的提升不仅要学习内容上的点拨而且要感情上的融洽。这使得不少教师逐渐克服了往昔对弱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的毛病。教师的变化使不少弱生真切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那些以前因怨师而厌学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再打折扣甚至主动申请学习任务。如深圳学府中学数学实验班上一批学生,以前讨厌数学,学习成绩经常不及格。现在他们有的几乎成了数学迷,学习成绩有较大进步。深圳市西丽小学数学实验班上姓廖的学生说:“本来,我很怕上数学课,不敢发言,不敢跟老师说我不会的问题。自从老师每天派一名小先锋跟踪我以后,我越来越自信了,……现在我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类似的变化,许多实验老师都在自己学生身上见到了。

二、成功把握增大,过度焦虑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不少教师的成功把握(在教学质量方面)越来越大。与之相应,过度的焦虑开始下降。以前,他们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教学质量心中无数,总担心上不去,因此采用“宁多勿少”的题海战术。现在进行问题跟踪,成功指数完全可以控制,他们的心放宽了。与教师情况相仿,问题跟踪使“学生从不会学习,到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会了学习。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因为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不停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大多数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他们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就前进一步,问题越少,水平越高。心中有了谱,惶恐不复存。总之,现在大多实验教师感到“工作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写文章”等。

三、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

学生盯着自己的学习问题,解决了问题再申请新的学习内容,这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大不一样。这比人为的“分层教学”要优越得多。分层教学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优、中、差几个组(或班、校)施教,表面上关注了三个“同质”群体,实际上忽略了不少学生的具体情况(每个群体中学生的学力仍有高下之分),仍造成部分优生与弱生不能适当的发展。而且,要求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不同的内容,教师负担过重,叛以持久。此外,分层教学仍然给学生贴上了优劣“标签”,客观上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因而弱生的发展往往不理想。

当然,自然分材教学在关注弱生的同时,给优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先行一步,同时要当导生。这有利于优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发展帮助他人的能力,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至于更容易脱颖而出。

四、工作负担减轻,教学质量更高

从负担方面看,启用“学生互批教师抽查”的作业批阅方式(加上学生作业基数的下降),使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以教两个班数学为例)大约减少了五分之四,而工作效果似乎比以前更好。因为学生在批改作业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作为研究过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把负担转移给了学生。因为学生互批作业是他们复习前堂课的内容和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借助的方式。同时,实行问题跟踪制使大多数学生只做一套作业(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学生做多套作业),学生负担比以前减轻一半以上。

从学习成绩方面看,学生作业少了,成绩反而更好。在正常情况下,跟踪对象的学习成绩(特别是数学等精确学科)在三个月左右就有明显起色。道理很简单,由于采用单元检测方式,即便以前有些知识没有弄懂,只要本单元存在的问题不多,学生的成绩就可能提高。当然,要有长足的进步,则要假以更多时日。不过,作业少了成绩更好似乎超出常理,但奥秘不难理解,正如“伤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样,做一道题掌握一道题,比做十道却一道都没掌握强得多。

总而言之,自然分材教学从改进学科教学入手,调适师生感情,强化弱生学习信心;减轻负担,提升质量;初步实现了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的目标,为教师幸福感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