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医问药之误区

 sN飞雪 2012-04-29

误区之一:撒网式就医

我遇到不少患者在患病后四处就医,拿着厚厚一叠各式化验单及其诊治资料奔走于各个医院之间。其实,除非是非常疑难的病例,否则这样“撒网式”的就医方式是极不可取的。其弊端包括:其一,多方就医有时难以避免重复检查,这样既增加费用又增加痛苦;其二,当医生们的意见不一致时患方会非常困惑,不知所措;其三,奔波就医耗时、耗力,使本已很虚弱的患者更加体力透支;其四,也是最重要的,过长的就诊时间势必延缓患者有效、系统治疗的开始。

建议:对于常见且容易治疗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可选择在当地血液科就医;对于诊断与治疗在技术方面要求较高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及需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特别是没有亲属间配型完全相合的供者时应选择12家该方面技术力量较强的医院就诊。有时候得到“Second Opinion(第二种意见)”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多多益善。

 

误区之二:“全不管”与“全要管”

有些患者生病后将自己完全交给医生,采取“全不管”的方式,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够积极的。因为患者是治疗的主体,所以患者最好能对所患的疾病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更好地配合治疗。此外,患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别人不可替代的任务是向医生及时、准确地反映症状及对治疗的反应,这对医生把握治疗的“度”和“方向”很有帮助。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换主管医生或换医院的情况下,如果患者能够提供既往诊疗的完整、准确的信息及对治疗的反应对下一步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反,有些患者或家属总想干预医生的诊疗,表现为在医疗过程中“全要管”,这样对患者治疗的不利影响比“全不管”要大得多。因为大多数喜欢干预医生诊疗的患者或家属并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或血液病专业知识,信息来源主要是病友或家属或网络,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多数是片面的个人观察、感觉或推测,因此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决定常常“不科学”,其疗效也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如果因为这种“不科学”的干预而使患者病情加重或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则最终受损的是患者。

建议:患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配合医生的诊治,管理好自己的饮食、起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及时发现并准确地反映自己的症状及病情变化,遵医嘱治疗,按时随访。医患之间要建立对彼此的信任,相信医患的目标是一致的——要治好病。要加强医患的沟通.对疾病及其治疗、预后有所了解。对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及其好处与风险有所了解并做出选择。在诊疗过程中如果能医患配合,各司其职,将会使医疗过程更顺畅,则患者获益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