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易之复 2012-04-29

古洛阳桥

 
 
    从崇武古城返回泉州的路上,专门拐了个小弯,去拜谒中国桥梁史上的经典之作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坐落于泉州城区东北13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处,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与闽南地区很多文化事相一样,洛阳桥的得名也和古代的移民现象有关。在唐代南迁入闽的大批中原人中,落脚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很多人来自中原的河洛地区,亦即今日河南省的黄河、洛水一带。河洛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今日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言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出于故国之思,他们将此地取名洛阳,此江取名洛阳江,至今此地仍称洛阳镇。桥因地名,亦作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当年的洛阳江入海处水阔五里,深不可测,往来只能靠舟船摆渡,每逢风大浪急,难免覆舟之患。为祈平安过渡,人们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据《泉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称为“万安桥”。自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前后用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白银1400万两,改建成这座石桥,始称“万安桥”,后改称“洛阳桥”。
    蔡襄字君漠,北宋名臣,福建仙游人,曾两任泉州郡守。他身体力行,从洛阳桥的倡建到勘测、设计、施工,参与了建桥的全过程。其间还卖去了老家的良田160亩,所得款项捐献给造桥工程。六、七年中,由于无暇顾及家庭,致遭失子丧妻之痛。而在大桥竣工后他书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提到了15名贡献特大的庶民,却一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蔡襄石像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梁式跨海大桥,它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
    洛阳江水急潮狂,桥基屡被摧毁,于是当年的造桥工匠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首先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筑起了一条20多米宽,一里多长的水下石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垒砌成利于分水的船形桥墩。同时又在桥下大量放养牡蛎,利用牡蛎外壳极强的附着力,及其迅速繁生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的石材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这种技术是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当年没有起重设备,造桥工匠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高低涨落的海潮,“激浪涨舟,浮运架梁”,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了桥面上。洛阳桥的建造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洛阳桥建成之后,带动当地的造桥热潮,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也包括堪称中国古代最长跨海石桥的安平桥,安平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说法。这些桥梁沟通了泉州地区的水陆交通,出海贸易的货物可以方便地运送到刺桐港口,对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安平五里桥
 
 
 
    蔡襄造桥佳话流传千古,历代诗文叠出,对蔡襄的人格及历史功绩颂扬备至。明代以后,出现了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传奇剧目《洛阳桥》,我国的各地方剧种如京剧、豫剧、汉剧、湘剧,以及福建本地的莆仙戏等都有此剧目。剧情大意写蔡母有娠,路经泉州万安渡,浪急潮涨,舟船将覆,此时空中有声言,“蔡状元在舟中”,风浪遂止。后蔡襄考中状元作了京官后,为酬其母建桥心愿,设计使皇帝派他往泉州作官,并修建洛阳桥。蔡襄因洛阳江水深浪大,桥基难造而日夜发愁,一夕忽梦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龙王求助,便向海神致函求助,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吏随口应道:“小人夏得海!”遂派其前往海神处投文。夏得海醉卧海滩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内写着一个“醋”字。蔡襄领悟龙王启示,于当月廿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海潮退落,三日不潮,桥基终成。其间因建桥经费匮乏,富豪不肯捐助,观音菩萨遂化身美女坐于舟上,扬言谁能用金银掷中其身者,即匹配为妻室。富豪子弟一掷万金,桥赖以成。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江边滩涂上人工营造的红树林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洛阳桥建成900余年以来,由于地震、飓风和地基塌陷造成的破坏,先后修复、修建过17次。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 ,曾由十九路军蔡延锴军长主持,在船型桥墩的基础上,将桥面又增高了2米,并将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抗日战争时期,洛阳桥受到严重破坏。自1993年3月至1996年10月,由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修复后的洛阳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桥下有有44座船形桥墩,桥面上有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和7座石塔。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宋代石将军(护亭显系新做)
 
 
 
 
 
    洛阳桥边,有“万古安澜”等历代碑刻林立。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的蔡襄祠内,有蔡襄自撰、自书的《万安桥记》碑刻,全篇153字,记述了造桥的年代、所用时间、桥的规模、花费的银两,以及参与其事的人物;蔡襄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万安桥记》的书法名满天下;碑文的镌刻也是出神入化,因而此碑自古便被誉为集书法、记文、镌刻于一身的艺林三绝。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桥头刻石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万安桥记》拓片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头的古松浓荫下,观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别有一番情趣。解放后,洛阳桥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旧桥,60年代于旧桥西面又架起了一座新桥供机动车辆行驶,以减少旧桥的压力,连同新建的铁路桥,如横波三虹,十分壮观。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石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