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漫烟云此恨绵绵——陆小曼

 聽雨軒sjh 2012-04-30

陆小曼(1903-1965),中国近代著名才女,诗人徐志摩的妻子。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师从贺天健,擅长设色山水,画风近似清代王鉴,格调淡雅清远,韵味悠长。传世名画有《江边绿映图》、《黄山烟云图》。

陆小曼早年与王赓结婚,离婚后成为徐志摩的妻子。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结束了奢糜的生活,整理出版了徐志摩的遗作。

刘海粟评价她说: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凿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

 

幽怨难泯泪中微笑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小龙,笔名冷香人、蛮姑。1903年农历919日生于上海,这天恰巧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生日,陆小曼生得眉清目秀,肌肤白嫩,故家人戏称她为小观音

父亲陆定(1873—1930),上海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留学期间,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经同乡推荐入财政部工作,任职长达20余年,他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后来,家道中落,晚年处境不佳。母亲吴曼华,常州人,是名门之后,她笃信宗教,多才多艺,古文基础深厚。她更擅长一手工笔画。陆定夫妇先后生育了9个儿女,他们都不幸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只有排行第五的女儿陆小曼得以幸存,因此他们对陆小曼备加宠爱,视为掌上明珠。

陆小曼是个绝世美女。徐志摩曾描述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于是,假如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长得清秀端庄,朱唇皓齿,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就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由父母做主,与无锡人王赓结婚。

王赓,1895515日生,比陆小曼大7岁。19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又转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他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1918年回国。第二年,顾维钧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我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王赓任武官。

由于这次婚姻是父母撮合,陆小曼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当时她还很懵懂,没有想过缺乏情感基础的婚姻是危险的。在她的心中,只有一种希冀: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然而,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开始发觉自己并不快乐,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王赓在美国受了多年的教育,生活方式也有些美国化,加上他少年得志,全部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一个星期从周一到周六,是绝对的工作时间,不能用于玩耍,而且王赓又是学军事的,行为比较刻板,性格上也是大大咧咧的,对女人既没有很大的兴趣,也缺乏笼络的手段。他对妻子陆小曼是爱护有余,温情不足。而陆小曼喜欢玩乐,婚前就是北京交际界的名姝。结婚后闷在家里,要是丈夫多些温存倒也罢了,偏偏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整天就为他的仕途着想。陆小曼觉得自己在家里像个摆设,似乎根本不在丈夫的眼里,要想出去玩也不自由,因此陆小曼对丈夫是敬重有余,爱情不足

半年后,陆小曼和王赓失和。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去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由于不习惯那儿的生活,不久回北京娘家居住,与王赓两地分居。夫妇的感情更加淡漠了,双方都深知这点,但由于都讲究品德和信守,暂时还维持着这桩包办的婚姻。

19244月,泰戈尔来华,陆小曼在这期间认识了徐志摩。徐志摩犹如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平静、孤寂的生活。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欧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刊物,是我国著名诗人,又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秋》,小说集《轮盘》等。

徐志摩和王赓都是梁启超的学生,关系很好。在与陆小曼认识后,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出去玩的时候,王赓就叫徐志摩陪她去玩,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做会产生婚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徐志摩和陆小曼同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玩得特别开心。陆小曼爱好文艺,对徐志摩这位才情横溢的诗人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问题。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逐渐增多,谈话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不知不觉中两人产生了情愫。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后,徐志摩和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感情也越陷越深。

事情终于被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一时间,徐陆之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徐志摩破坏了友人的家庭,有人说陆小曼不守妇道。特别是老夫子梁任公,他是徐志摩的老师,更是深恶痛绝,狠狠地批评了徐志摩一顿,说一个人的幸福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弄得徐志摩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但同情他们的也大有人在,刘海粟便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胡适和郁达夫也非常支持陆徐的来往。

陆小曼的父母则坚决反对女儿和徐志摩的来往,认为小曼这样做对不起女婿王赓。然而,陆小曼在与徐志摩的交往中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幸福,她已经欲罢不能了。在徐志摩为躲避风声赴欧游历的几个月里,陆小曼在父母的监督和丈夫催促中,南下上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几度昏厥。

19257月,徐志摩接到陆小曼的电报后,不顾一切地回国了。当陆小曼和母亲到达上海后,刘海粟劝说陆母不要固执己见,而要好好地为女儿的幸福想一想。劝说效果相当不错,陆母终于同意让刘出面间接劝说王赓与小曼离婚。

王赓与陆小曼的矛盾日久弥深,王赓很清楚强扭的瓜不甜。虽然他很爱陆小曼,但还是在刘海粟的一席话后首先表示愿意离婚。

有情人终成眷属,陆小曼和徐志摩一起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于1926103,在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当时陆小曼24岁,徐志摩31岁。结婚介绍人是胡适,证婚人是梁启超。

1926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南下到了上海。11月,回到了徐志摩的家乡硖石。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神仙般的幸福生活。可惜,好景不长,19272月,北伐军东路军发起江浙战争,319占领杭州,沿沪杭线北上追击孙传芳的军队。随着战事的临近,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神仙岁月被打断了。19271月,陆小曼和徐志摩被迫迁居上海。

他是一位单纯理想主义的诗人,为了干娘牺牲得那样彻底。看他们两人文章,真觉得是情深如海,生生世世。可惜人生不像小说电影,在最美满时结束,使人深信此后必是海枯石烂,此情不渝。可是徐干爹跟干娘婚后一切并不如理想。(何灵琰《我的义父母:徐志摩和陆小曼》)陆小曼和徐志摩搬到上海以后,两个百般恩爱的人渐渐地朝着自己的个性之路走去,生活出现了烦恼。

陆小曼到上海后渐渐爱上了夜生活,因为当时的上海是殖民统治下的十里洋场。在上海的外国租界里,漂亮的居室、新潮的商品、豪华的舞厅剧场、高雅的交际界……这一切对能歌善舞、善于交际并压抑已久的陆小曼来说,真可谓如鱼得水。她结交名人、名伶,穿梭于社交界。由于她原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如今成了著名诗人的太太,又因她惊人的美貌,在上海的社交界,她又成了中心人物。

养尊处优的陆小曼,过去在北京就是出了名的会花钱的小姐。婚后,她在物质上的欲望有增无减。“……陆小曼租了一幢(洋房),每月租金银洋100元左右,我们是寒碜人家,这个数目可以维持我们大半月的开支了。陆小曼的派头不小,出入有私人轿车……她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几个贴身丫头……陆小曼挥霍无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顾家里需不需要,不问价格贵不贵。(王映霞《陆小曼——浪漫孤寂的人生》)她常常包订剧院、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坐席,还频频光顾豪华的181号赌场,到丽娃丽达村去划船,去大西洋一品香吃大菜。

排场大了,生活费用自然是高得惊人。当时她母亲曾向人诉苦说:每月至少得花银洋500元,有时高达600……”这个数字相当于现在两万元左右,令人咋舌。

因为她有心跳头晕之症,每次发作都有可能引起昏厥。有人劝她抽几筒鸦片,果然有效,久而久之,竟然上了瘾。这一恶习一染上,就毁了陆小曼半生,在当时来说,又增加了一笔额外开支。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高兴,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婚后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徐申如是个实业家,他渴望子承父业,就给徐志摩娶了一个懂经济的妻子张幼仪。徐志摩因与张幼仪没有共同语言,便与她在德国离婚了。徐申如对此失望至极,便将矛头指向了陆小曼。加上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徐申如就更不能容忍她了。)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那儿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但如此劳累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

陆小曼在那几年里,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她的身体弱不禁风,被慢性病折磨着,心灵又受鸦片的腐蚀,她变得娇慵、懒惰、贪玩,全然没有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她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磨蹭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她还常常借马路边书摊上的小人书看,借以消磨时间。她渐渐对徐志摩似乎也不再关怀,徐志摩出远门时,她既不帮着整理行装,也不送他动身,她就像是一个被父母宠坏了不成熟的大孩子。

其实徐志摩和陆小曼在性格、兴趣上的不合在恋爱时就初露端倪,只是当时两人皆为爱情所陶醉,而忽视了彼此的差异。

徐志摩虽然也参加社交,但他喜欢清谈,不喜欢无聊的应酬。而陆小曼在与王赓结婚前,就以交际出名,当然这里的交际并没有很多的贬义,只是说她早年就喜欢玩,喜欢各种场合的聚会,与王赓结婚后依然如此,不断地赶场子。一次因为王赓反对她与唐瑛一批人去跳舞,她与王庚大吵了一架。

徐志摩喜欢静,喜欢创作,捕捉灵感,而陆小曼虽然很有灵气、才气,但她总是喜欢热闹,享受安逸,偏于懒散,意志力不强;徐志摩喜欢大自然,喜欢旅游,陆小曼虽也热爱大自然,但她不习惯跑出去,她只愿意在房子之间来去,这或许跟她的身体常年犯病有关。这些差异必然会造成他们夫妻间的一些矛盾。

1930年秋,徐志摩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这样,徐志摩就要两头跑了。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于是他想举家北迁,换个生活环境,一方面是胡适的邀请,另一方面是光华大学闹了学潮,但主要还是因为徐志摩觉得自己不能在上海待下去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心情和事业都没有好处;而且陆小曼再继续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整个人势必有毁掉的危险。所以徐志摩在自己北上的同时,还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设想两个人到北京再去开辟一个新天地。可陆小曼却执意不肯离开上海。

1931319,徐志摩从北京给陆小曼写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恼。我守了几年,竟然守不着一单个的机会,你没有一天不是engaged(已订约的),我们从没有privacy(隐私,秘密)过。到最近,我已然部分麻木,也不向往那种世俗幸福。陆小曼已经成了大众情人,她给朋友带来了快乐,却给自己的丈夫带来了痛苦。在一般夫妻看来很普通的事情,比如聊聊天、散散步,偶尔亲热一下,对他们来讲都成了奢望。

他们都在内心深处懊丧流泪。陆小曼和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聊天的时候就吐露过婚后生活的苦恼。她说:

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该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是虚无缥缈的爱,最好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了白开水,淡而无味。志摩对我不但没有过去那么好,而且干预我的生活,叫我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管头管脚,我过不了这样拘束的生活。我是笼中的小鸟,我要飞,飞向郁郁苍苍的树林,自由自在。

陆小曼讲得不是没有道理。徐志摩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谈及过自己的婚恋观: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从中不难看出,徐志摩是很重视精神层次的沟通和圆满的。从他的两个朋友的话中,我们也可以明白这一点。胡适曾说过:徐志摩追求的是爱、自由和美三者组成的单纯信仰的实现。林徽因也说:徐志摩当时爱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可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是互相伤害的,我们不能将非难的矛头指向他们二人中的任何一个人。

193111月上旬,陆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

1111,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了。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福特式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如果遵从陆小曼的意思,搭火车走,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但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第二天,即193111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回北京。在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受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悲痛欲绝,气若游丝。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我受此一击后,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人的心是真的会痛如刀绞的,苍天平空抢去了我惟一的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活,我的眼泪也已流干,这两日只是一阵阵的干痛,哭笑不能。

1932年,在徐志摩的家乡海宁硖石召开徐志摩的追悼会,由于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阻止,陆小曼没有能够参加追悼会,只送了一副挽联表示哀悼: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编就遗文答君心。

王映霞在《陆小曼——浪漫孤寂的一生》中写道:

小曼是爱志摩的,始终爱志摩。他飞升以来,小曼素服终身,我从未见到她穿过一袭有红色的旗袍,而且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比较阔气的宾客,也没有到舞厅去跳过一次舞……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送给他。她对我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她还在玻璃板下压了一张她用正楷写的白居易的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爱心一直不变,誓言不再嫁人以报夫妻之情,任何人不能动摇她的忠诚。

 

天资聪颖才艺双全

 

1918年,陆小曼16岁时,父亲陆定将她送入北平法国圣心女子学堂读书,学习的科目有法文、钢琴、绘画、舞蹈、礼仪等。

同年,其父专门为她请了一名英籍女教师在家中给她补习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到十七八岁时对英、法两国文字已能应付自如了。

在圣心学堂读书时,她主攻静物写生和风景临摹,深得要领,显现出绘画的才能,她的画作自然天成,润泽秀丽。有一次,一个外国人到圣心学堂参观,看见一幅精致的油画作品,不禁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是谁人所作,当校方告知是学生陆小曼时,外国人赞叹不已,当即拿出200法郎,作为学校的办学经费,将油画买了去。

因为对国画的酷爱,陆小曼曾多次拜师学艺。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徐志摩介绍,陆小曼拜同乡刘海粟为师;后来她又向陈半丁学习画花鸟,但学学停停,没有学成。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由书画家钱瘦铁介绍,请贺天健教她作画。但陆小曼的画风主要受钱瘦铁的影响。在存世的陆小曼的画中,有几张还是她与钱瘦铁合作的画。

有朋友评价陆小曼时说:“聪明有余,毅力不足。或许就是因为毅力的原因,在从贺天健学画时,贺天健曾对陆小曼约法三章:一、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二、专心学画,学要所成;三、学费固定,中途不得辍学。在这样的约束下,陆小曼潜心学画,画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健康的缘故,陆小曼无法旅游,她只好将对大自然的满腔热爱倾吐到了画笔下的山山水水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陶醉在丹青的河山风景中。她喜欢沈周、倪云林的山水,常常与孙雪泥、吴湖帆、钱瘦铁、应野平等人切磋画艺。在她留下的100多幅作品中,大多是山水画,如《武夷疗养院》、《太似山溪石居图》、《寒林策杖图》、《黄山烟云》等等。其中1931年春她作的《山水画长卷》显示了她在绘画上的天赋,风格清秀,凝润天成,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

1929年,陆小曼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筹备工作,7年后,她加入了中国女子书画会,成为该会最初的会员。1941年,陆小曼在大新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楼上开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00多幅。19497月,陆小曼有两幅画入选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画展,19553月,又有两幅画作入选第二次全国画展。1958年,陆小曼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画师,1年后,她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在美协画报上刊登了她的照片。对她晚期的绘画作品,一些名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当时陆小曼集自己的画作编成了一本《唐宋人诗意》的画册,陈雪泥评价道:腕底烟云笔底山,胸中丘壑意清闲,道升画里无斤骨,天际真人想像间。钱瘦铁的评语是:烟瑕供养。甲戌嘉平之月读小曼此册,神韵满纸,文人慧业,信有然也。贺天健的评价是:小曼天资超逸,此册实为其最精之作,读竟欣然。她的好友,女作家赵清阁评价她的作品为清逸雅致,诗意盎然,自然洒脱,韵味无穷,洋溢着书卷气,是文人画的风格

如果说陆小曼的嗜画与她母亲的一手绝妙工笔画是一脉相承,那么她在文学上的发展也很能见到她母亲的影子。可以说,陆小曼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陆小曼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迷失,但从她整个的生涯来说,还是有一些成绩的。仅就为世人留下了《徐志摩全集》的纸样这一件事来说,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贡献。

在戏剧方面,当时就有南唐瑛,北小曼的说法。陆小曼不仅熟谙昆曲、京剧,也能演皮黄,是有名的花旦,曾演《春香闹学》、《思凡》、《汾河湾》、《贩马记》、《玉堂春》等剧,在北平和上海名动一时。19287月,由她和徐志摩共同创作的五幕话剧《卞昆冈》由新月书店出了单行本。该剧崇尚唯美,以美、恋爱、死作为全剧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徐志摩鲜明的唯美主义色彩,整部剧作有着很强的悲剧内涵。但故事的框架却是陆小曼的。

据说当时这个剧本是他们俩依偎在梳妆台前,你一言我一语地演示、推敲,最后由徐志摩执笔来完成。有人说这部作品全是徐志摩的功劳,陆小曼只不过是挂个名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余上沅在《〈卞昆冈〉序》中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陆小曼自有其一份独特的功劳:他的内助在故事及对话上的贡献,那是我个人知道的,志摩的北京话不能完全脱去硖石土腔,有时他自己也不否认;《卞昆冈》的对话之所以如此动人逼真,那不含糊的是陆小曼的贡献——尤其是剧中女人说的话。

在徐志摩生前,陆小曼显得很慵懒,没有动笔写过什么。但当徐志摩灵魂飞升以后,陆小曼便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她对徐志摩的承诺: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她终于做到了,真的成了徐志摩希望的那种女性——看书、编书、画画、写文章。与徐志摩在世的时候相比,她真的是判若两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留下了自己一生中惟一的一篇小说——《皇家饭店》。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名叫婉贞的少妇为了给孩子二宝治病,违心地到皇家饭店去做事,面对饭店里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场景,她不顾一切地昂首走出皇家饭店的故事。赵清阁对这篇小说的评价是这样的:描写细腻,技巧新颖,读之令人恍入其境,且富有戏剧意味,尽管小说写得仓促,稍嫌潦草,而主题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她还说,这篇小说写了旧社会一群出卖灵肉的女人,也写了不甘沉沦的觉醒者。她(指陆小曼)揭露了上海旧社会的黑暗、罪恶,她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人。虽然她没有指点出路,但已反映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她憧憬平等和自由

在旧体诗歌方面,陆小曼目前存世的作品虽然只有十多首,但已能充分显示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以下是其中的两首:

 

肠断人琴感未消,

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

写到湖山总寂寥。

         ——《癸酉清明回硖扫墓有感》

吴山尽处越山难,

水木清华处处佳,

山鸟忽来啼不歇,

声声似劝我移家。

         ——《扇面题诗》

 

陆小曼的散文(包括她的日记和书信)文笔清新、隽永秀丽,尤其是《哭摩》、《编就遗文答君心》等散文更是浓丽哀婉,文采直逼徐志摩。

在翻译方面,她也颇有才华。在早年外交翻译生涯中,也屡屡显示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因为当时翻译不仅仅是把对方的话译出来就算完事,还须随机应变,来对付那些蔑视华人的外国人。她爱自己的祖国,看到外国人有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她就以牙还牙,巧妙地对付。

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的动作不够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

陆小曼当即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

霞飞夸奖她说:你真聪明,真会讲话。

1956年开始,陆小曼与王亦令合作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短篇小说集》和艾米丽·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艾格妮丝·格雷》等。此外,他们还合作编写了通俗故事《河伯娶妇》(又名《西门豹治邺》)。可惜的是,只有《河伯娶妇》于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他翻译作品交稿以后,来不及发排,反右开始了,最终未能出版,这些稿子也随之流失。

 

陆小曼与泰戈尔的一段情谊

 

19295月,泰戈尔去日本、美国讲学,途经上海,到徐志摩家做客。他这次来中国,是专门到上海看望徐志摩和陆小曼夫妇的。在这之前,泰戈尔已经知道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情形,非常赞成,劝他们继续为恋爱而奋斗,不要气馁。他们结婚后,老诗人一直来信,说要来看看小曼。泰戈尔事先来信说,这次拜访不要像上次那样来华时让大家都知道,到处去演讲。他要静悄悄地在家住几天,做一个朋友的私访。大家拉拉家常,亲亲热热地像一家人,愈随便愈好。夫妇俩非常激动,按照印度风格亲自布置了一间卧室,谁知这位大文豪却看中了徐志摩和陆小曼中国风格的卧室。

泰戈尔在徐志摩夫妇家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可对徐志摩,特别是对陆小曼的影响是巨大的。陆小曼听到了许多不易听到的东西,英语的进步就更不可计算了。

陆小曼说:我们用英语交谈,彼此一点也不拘束,谈文学、谈诗歌、谈生活。他的声音是那样好听,英语讲得婉转流利,我们三人常常谈到深夜不忍分开……在这几天中,志摩同我的全副精神都融化在他一个人身上了。这也是我们婚后最快活的几天。泰戈尔对待我俩像自己的儿女一样的宠爱……”

与大师兼朋友相处的日子是那么开心、幸福,然而也是那么的匆匆,几天后泰戈尔又要启程离开了。

泰戈尔走前,送给陆小曼三件工艺品:一只用头发与金丝绞成的手镯、一张精美包书纸和一块印度风格的头巾。包书纸非常漂亮,咖啡色,方格图案,大小如床单。可惜的是,佣人后来以为是绒布床单,放在水中浸洗给洗破了,一件有意义的纪念品就这么给毁坏了。而另两件礼物,陆小曼一直珍藏起来,至今仍留存在世上。

 

黛玉之体病痛一生

 

陆小曼虽然出生在官宦人家,有锦衣玉食,得父母百般疼爱,但她的身体却一直很虚弱。她经常生病,疾病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大障碍。因为病,她不能用功做事业,不能去国外发展;因为病,她与翁瑞午关系渐近,并吸食了鸦片,使自己变得更加懒散;也因为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感情。

19254月,徐志摩刚刚踏上游历欧陆的旅程,陆小曼就发病了,原因是有一天吴曼华收到了徐志摩从海外寄来的一封信。徐志摩想做做小曼母亲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她对他和小曼之事的支持。谁知吴曼华看了之后十分生气,马上就把陆小曼叫出来,把信往她面前一扔,说:你拿去看看。陆小曼拿信一看,才知道是徐志摩寄来的。抽出信纸一看,满纸都是徐志摩真情的流露,信中徐志摩婉转地劝小曼的母亲同意他和小曼交往,并希望她能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陆小曼看着看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想到徐志摩一片苦心,可母亲却没有一丝同意的迹象,真是伤心欲绝了。

4月中旬,陆小曼心脏不好住院治疗。当时王赓在南京任督办浙江军务善后事宜公署高级参谋,因公务缠身,没有回来,托付胡适和张歆海多关心些小曼。陆小曼出院不久,王赓就从南京回来了,说可能要去上海就职,并想把家属也带去。陆小曼心里一紧,她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为此,陆小曼和王赓狠狠地吵了一架。她想,自己的命怎么就这么苦,不能自主选择生活地点和生活方式,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她又想起了亲切的志摩,她想要是他在身边就好了。

521,在一个酒店里,她被别人含沙射影地指责了几句。她觉得再也无法忍受,本来就心情不好,在外面又被别人说三道四,而她又不能辩白,当即就晕了过去。一帮朋友把她抬回了家。陆小曼醒来后,只觉得心跳得厉害,好像这颗心要从胸膛中蹦出来了。凌晨3点多钟,外国医生克利先生赶到,先给陆小曼打了两针,后来她又吃了几粒药,才稍稍稳定一点。可此时陆小曼的情绪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她越想越生气,过了一会儿,心跳又加速了。克利先生看陆小曼心跳不正常,便在天亮的时候把她送进了北京协和医院。输液、照相,用了很多种办法才把陆小曼的病情稳住。至此,陆小曼心跳过速已经持续一天一夜了,她感到浑身乏力,连手都抬不起来。后来,经过克利医生的劝慰,小曼才恢复过来,不过仍然很虚弱。

7月中旬,风波再起。这天,陆小曼刚起床就被家人叫去。原来,王赓从上海来信,要求小曼和母亲立即前往上海。陆小曼不以为然,被母亲大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古话,不去算什么!

随后,她的姨妈和舅舅都轮番来劝,说供你吃穿,又有学问云云。就连向来对女儿比较宽松的父亲也说话了,他说:小曼,以前我从来不逼你去做什么,但这一次你要听你娘的话。歇了一会儿,又说:这样吧,这次你得去,要是王赓再有对你不好的事,再无理取闹,自有我们出面和他讲,决不食言。到时候你可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陆小曼看到自己一向敬重的父亲也这样说话了,霎时觉得没有了一丝希望。突然之间,她心跳加速,再次晕了过去。

陆小曼为了爱情,受尽了心力交瘁之苦。当她通过抗争赢得了爱情之后,却又不幸染上了鸦片。

陆小曼和徐志摩从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与瘾君子翁瑞午相识,并经常串门,相约一起登山游湖。徐志摩并没有吸取王赓的教训。当初也正是由于王赓工作忙,经常请徐志摩陪陆小曼玩,才惹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事来。现在徐志摩又拉翁瑞午参与他们夫妇间的郊游,真是失策之举。后来陆小曼与翁瑞午招惹了不少流言,徐志摩亦未尝不私自难受,但因爱陆小曼太深,不惜处处顺着她。

翁瑞午,江苏常熟人。他的父亲翁印若历任桂林知府,以画名世,家中鼎彝书画累筐盈橱。他会唱京戏,会画画、鉴赏古董,又做房地产生意,是一个文化掮客。他的北方话说得不错,很会花言巧语,人也活络而风趣。陆小曼天性爱美,又喜作画,翁瑞午便投其所好,时时袖赠名画,以博其欢心。渐渐地,翁瑞午就在陆小曼的朋友中占了比较特殊的地位。

翁瑞午与陆小曼的进一步靠近是由于陆小曼的病。在徐志摩的《眉轩琐语》里,他多次提到陆小曼的病:曼昨晚又发跳病痒病,口说大脸的四大金刚来也!真是孩子!1926414日);曼的身体最叫我愁。一天24小时,她没有小半天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192711日)

另据陆小曼表妹吴锦的回忆:陆小曼所受的病痛是常人无法想像的,从20多岁到60多岁,她每次大便都相当困难。在徐志摩死后,我和陆小曼生活在一起,就由我帮她用香油灌肠才得以排便。当时香油很紧缺,为了少排便、少麻烦,她尽量节制饮食,其中的苦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

正是因为陆小曼的病异常痛苦,所以才有后来的翁瑞午按摩治病和抽鸦片。翁瑞午原是著名推拿医生王松山的学生,陆小曼有时昏厥,经他一推拿便能苏醒一次,在给陆小曼推拿治病的时候,陆小曼曾问翁瑞午有没有其他办法解决突发时的病情,翁瑞午便向小曼推荐了鸦片。一开始小曼不肯吸,但瑞午劝我吸几口鸦片烟,说来真神奇,吸上几口就精神抖擞,百病全消之后,陆小曼就开始了吞云吐雾的历史。

可以说,陆小曼吸鸦片不仅促使了她与徐志摩之间矛盾的产生,而且也更深地毒害了她自己的健康。据苏雪林回忆:小曼长年卧病,会见我们也是在病榻上。我记得她的脸色,白中泛青,头发也是蓬乱的,一口牙齿,脱落精光,也不另镶一副,牙龈也是黑黑的,可见毒瘾很深。

虽然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仍旧离不开翁瑞午,离不开诱人的鸦片。徐志摩死后,她为了麻醉自己,更难以摆脱鸦片的嗜好。为此,一次国民党禁毒抄家,发现她家有烟具,还把她关了一夜。

后来,她和翁瑞午同居了。但陆小曼主动向翁瑞午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也不和他结婚,宁愿保持不明不白的关系,因为一则她始终不能忘情徐志摩,二则翁之发妻是老式女子,离异后必无出路。尽管陆小曼说她对翁瑞午只有感情,没有爱情,但她对待感情,也是认真而坚决的,决不三心二意。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与翁瑞午的这种关系,任凭怎样劝说,她都不为所动。

解放后,从旧中国走过来的陆小曼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经过朋友的鞭策,她戒掉了鸦片。那时,她虽已年近半百,但抖擞精神,决心走出卧室,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点事情。

1956年,陈毅市长聘请她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每月有几十块钱可拿,也使她有了最低的生活保障。之后,她还成了农工民主党徐汇区支部委员,上海画院又吸收她当了画师。

195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请卞之琳编《志摩诗选》,找到陆小曼想让她提供徐志摩的照片和资料。她很是兴奋,立即全力提供,同时还写了一篇文章。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志摩诗选》最终未能及时出版。

1959年,她又当上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6543,一代才女、旷世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63岁。她临终的遗愿——与徐志摩合葬,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陆小曼走过滚滚红尘,沧桑一生留下了太多爱恨和艰辛。她的婚姻与爱情,天赋与游乐,病痛之身与性灵情怀使她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朦胧晕黄的色彩。她曾经风采绝伦艳压群芳,也曾经为病痛所折磨如残花败柳,她曾经迷失在纸醉金迷的游乐场,迷失在瘾君子的缭绕烟雾中,但她也曾为爱的坚守孤军奋战,也曾痛定思痛重拾纯真情怀。她独有的性灵和满腹才华终究没有被历史的风尘湮没,在后人重拾昔日的光彩与无奈时,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真实的生命走过的足迹,是一面真实的身影在诗书词画、字里行间穿行,她缓缓地,然而隆重地走过了季节,经过了春天,迈向了历史的河流。不是天空中没有我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的轻灵飘逸,我们听见了她趟过河流的巨大水声,那样大的声响,有一丝沉重、喑哑,然而更多的是激越、清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