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其人及其主要活动区域作者:刘玉娥教授

 千里草世界 2012-04-30
黄帝其人及其主要活动区域作者:刘玉娥教授

[转载]黄帝其人及其主要活动区域[转载]黄帝其人及其主要活动区域 

[内容提要] 黄帝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他既是具体的个人,又是部落的领袖,而且还是族团世代沿袭的领袖称号。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嵩山东延的具茨山,他曾问道、修炼于具茨山,且其都有熊亦在具茨山周围,至今,具茨山仍保留有大量黄帝的活动遗迹。

 

[关键词]   黄帝  活动区域  具茨山

  

    一、黄帝是具体的人名或族团名

    黄帝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索隐》曰:“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世本帝系》云:“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集解》:“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炎黄汇典·方志卷》卷三引“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其母附宝感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丘,因名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是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炎帝榆罔弗能争,于是轩辕习用刀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宾。榆罔暴虐,诸侯益叛,轩辕修德治兵,与榆罔战于阪泉之野。又禽杀蚩尤与逐鹿,诸侯咸推轩辕代神农氏为天子,以土德王,是为黄帝。……帝在位百年,年百十有一岁。”[①]《帝王世纪》亦云:“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凡八代及轩辕氏也。”《礼记·大戴礼》云:“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从以上所引资料看,有四点可以断定。第一,黄帝及其父少典既是指具体的个人,又是族团世代沿袭的领袖称号。因为上述材料说的很明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少典既能娶妻生子,说明他是具体的个人,可是他又生黄帝和炎帝,而炎帝和黄帝中间隔八代五百余年,这又是极其不可能的。黄帝也是如此,既能娶西陵女嫘祖为妻,生子玄嚣、昌意,说明黄帝也是具体的个人。可是他又分明不是一个人,因为在当时的饮食、医药保健条件下,他不可能活一百多岁,甚至三百岁。这就是说黄帝和其父少典,与当时的其他部落领袖,如颛顼、帝喾、炎帝、帝尧、祝融、共工等一样,既是具体的个人,又是部落的领袖,而且不是一代的领袖,是一个部落世代沿袭不变的领袖共用名。人类幼年时期,往往以氏族或族群、部落为名号。少典与有蟜是两个不同的族系,互通婚姻,而由此派生出支系炎帝族、黄帝族。因此,炎帝和黄帝则由具体的人演变为族号,黄帝和炎帝既是氏族的名号,又是氏族领袖的称谓,既是具体的人,又指领袖。而且非指一代人领袖,而是氏族沿用之共同称号。所以能历经数百年仍为黄帝。至于孔子所言,完全牵强附会,答非所问。第二,炎帝和黄帝非兄弟,都是少典族与有蟜族通婚的后代。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不可能是兄弟。以《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詙,生帝临魁,次帝……凡八代及轩辕氏也。”若以此言,炎黄二帝中间相隔八代,五百余年。时间之久,是不可能为兄弟的。司马贞论及黄帝身世时,也曾不无怀疑地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②]司马贞所说“少典,诸侯国号”,显然也是不确切的。少典非诸侯国号,而是族号。但司马贞能悟出“少典”非是一个具体人,这一点就是很了不起的。第三,有蟜氏与少典一样同为氏族名称,非指具体人。《国语·晋语》引:“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联系起来,不难理解,有蟜氏与少典氏同为氏族名,黄帝生母附宝是有蟜氏族中的一个女子。黄帝是附宝所生,附宝既能生子,说明她是具体的人,而非有蟜氏族名,而有蟜氏则是黄帝母附宝所依附的族氏名。第四,黄帝时代可能同族内存在着不同图腾崇拜的部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一则神话:“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里提到的炎帝、黄帝、蚩尤,都是族团的代名词。如前引《帝王世纪》所述,黄帝和炎帝间隔八世,五百余年,何以会同时交战?这里显然不是指的具体个人,而是指的炎黄氏族的领袖。至于熊、罴、貔、貅、貙、虎,就很有可能是黄帝族内不同图腾崇拜的部落族员。这则神话中所言的“诸侯”、“修德”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族和炎帝族在阪泉之野曾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则是确是可信的。《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黄帝族领袖不可能驱使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为他作战。这些猛兽很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他们很可能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段神话故事是后人对当时那次事件的真实记录和解释。

    二、黄帝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嵩山支系具茨山

    黄帝是华人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昌盛的基业。那么黄帝族的活动主要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黄帝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它的中心应在嵩山东延的具茨山系。黄帝族活动区域主要在具茨山,史书、志书多有记载。

    (一)黄帝都有熊在具茨山周围

     黄帝都有熊,史书、志书多有记载。有熊在什么地方,有熊就在具茨山周围。具茨山又名大隗山,位于洧水之南,颍水之北,归属新密、新郑、禹州、登封管辖。《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竹书纪年》亦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礼记·大戴礼》记载:“(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帝之所都。”《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又东,过郑县南,溱水从西北来注之。郦注:洧水又东,逕新郑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子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新郑县,古有熊地,黄帝都焉,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曰新郑,以别于京兆之郑也。”《太平寰宇纪》卷九:“新郑县,昔黄帝都于有熊即其地,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按《国语》:“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前颍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以上几则资料所说“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黄帝之都”,实际上都是指轩辕丘。他们把轩辕丘与祝融之墟、郑武公之国联系在一起,确实可以开阔我们的思路,但仍不能详细断定轩辕活动的具体地望。《汉书地理志补注》和顺治《新政县志》说的更为具体些。《汉书地理志补注》:“今新郑新密县,……故有熊国,黄帝都焉。周封黄帝后于此为浍国。春秋时为郑国,曰新郑,以别于京兆之郑(陕西华县)。为韩所灭,韩自平阳(陕西临汾)徙都新郑,故城在今新郑县北。溱水在县北,洧水在县南。”顺治《新政县志》:有熊氏之国“溱渭襟带于前,梅泰环拱于后”。这两段话把轩辕丘所在地望限制的比较容易辨认。一说“故城在今新郑县北。溱水在县北,洧水在县南。”很明确;一说“溱渭襟带于前,梅泰环拱于后”。溱水、洧水在新密的曲梁乡和大隗乡并夹辖刘寨乡。梅、泰二山在其北面,属新郑最北部的小乔乡。轩辕丘就处在溱、洧两水和梅、泰二山的中间,轩辕丘的位置不是很明确了吗,他就在新密、新郑交界处的具茨山周围。

   (二)黄帝曾问道、修炼于具茨山

    《庄子·在宥》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吾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这里不仅有明确纪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到空同山问道于广成子,而且记载有问道的主要内容。黄帝欲问之道有两点:第一,“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他访道的目的非为己之长生,而是要想取天地之精华,以助五谷成熟,用来养育百姓。民以食为天,不要说人类幼年期,即便人类发展之今天的高度文明时代,任何人也不能离开五谷杂粮,“食”仍然是人类生存得以维持的最主要方面。黄帝关心族团的生存,欲人们衣食有继,故而专程登上空同山问道于智者广成子。黄帝时代尚没有发明文字,但世代相传保流下来的有神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尤其是领袖都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从黄帝起至今五千余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③],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先民们的重生意识主要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炎帝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不顾旅途劳顿和危险,长途跋涉,寻求富民大道,甚至以身试毒。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最伟大的精神。第二,“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这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另一个内容。他希望能调理阴阳,以顺应万物。根据后代学者典籍中零星记载的资料看,黄帝时代的先民已表现出很强的天人意识,希望保持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如《礼记·月令》记载,当春神句芒的到来时,“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必出,萌者尽达。”春神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希望。《淮南子·览冥训》亦记载:“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塾搏,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这段话虽明显有誉美夸大之词,但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认识自然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依然体现出先民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在《庄子》一书中还记载有黄帝到具茨之山拜见真人大隗的事迹。《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黄帝这次专程拜访真人大隗,虽未得见,但从与牧童的对话中可以得知,黄帝去具茨山是要向真人请教如何把天下治理得更好的方法的。由这条记载看,一方面说明黄帝确实是一个勤劳治国的部族领袖,另一方面说明黄帝的主要活动确实在具茨山周围。庄子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

     那么,庄子所说的具茨山是在什么地方呢?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元和郡县志》:“大隗山在县(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谓大隗山。”《广舆记》:“具茨山,新郑,黄帝登具茨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此,上有轩辕避暑洞。”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仙释》:“大隗真人,轩辕时栖于大隗山,黄帝访之,遂授以神芝图,后不知所往。旧山名具茨,以真人号故名。”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国语》史伯谓郑桓公曰:‘主芣、隗而食溱、洧。注,芣、隗山名,及大隗山也。’《山海经》:‘大隗之山,其阴多铁、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艹狼},服之不夭。’《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开封府志》:‘大隗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县东界,新郑县西南界,有轩辕避暑洞,其巅有风谷。’”《中国风俗志》:“俗尚朴鲁,称谨愿,有唐、魏遗风。陉、隗环拱,溱洧襟带。风藏气聚,世多君子(地理志)。崇俭抑侈,教诲艺植,东里氏遗泽未替(新郑志)。居万山之中,俗纯朴,重义急公(密县志)。”[④]这里陉、隗指的就是具茨山,溱、洧即溱水、洧水。实际上“俗尚朴鲁”的“俗”当是概指具茨山周围密县、新郑、禹州、登封之地的民风。具茨山周围是黄帝族活动的主要区域。黄帝族之所以选择这里建都,主要是因为这里连山带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草茂盛、适宜生存,在远古和上古时期,山川和河流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密切。山便于采集野果、田猎;河水不仅可供饮水,而且易于农业发展。因而当时许多族团都选择在河滨苔地居住。诚如《管子·乘马篇》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离开河流很难解决用水问题。又嵩山为天下之中,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摇篮。黄帝选择这里立都,繁衍生存发展,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

    (三)具茨山存有大量黄帝活动的遗迹

     具茨山为嵩山支系,位置居天下之中,环境优美,而且文明起源早,是五帝时代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至今尚存有许多古迹传说,如轩辕丘、轩辕故里祠、少典祠、轩辕庙、风后顶、黄帝拜皇盖子处、黄帝避暑洞、大洪山、崆峒山,逍遥观、轩辕宫、黄帝问道广诚子处,黄帝访大隗真人处、黄帝城、力牧台、少典坟、轩辕门、黄帝庙等。而且历代文人骚客多有诗词酬唱,追摹人类始祖黄帝的大德伟业。如:三国曹植《黄帝赞》:“少典之子,神明圣咨。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氏云名官,功冠五列。”[⑤]唐李白《拜祖》:“始祖黄帝居中天,中天一柱具茨山。唐人文明古圣地,来此拜谒念祖先。”[⑥]唐吴筠《广成子》:广成卧云岫,缅邈逾千龄。轩辕来顺风,问道修神形。至言发玄理,告以从杳冥。三光入无穷,寂默返太宁。[⑦]元徐明善《大隗层峦》:“碧嶂濛濛翠欲流,雨收石溜泻林丘。日光冷射层峦秀,云气晴薰古洞幽。访道轩辕遗迹旧,至人大隗有仙留。恍如远眺匡庐景,拟欲巢松最上头。”[⑧]明陈大忠《竹溪梅月》:“西阳曲径大隗东,避暑丹岩一线通。夹杂竹梅溪共月,幽共不与众荫同。”[⑨]清刘耀《大隗晴岚》:“有熊肇域此山隈,间气嶙峋接上台。曙色不随尘世去,晴岚日日带云裁。”[⑩]清刘光祺《望大隗山》:“轩帝曾经具茨游,郁葱佳气望中秋。君看绝顶云生处,应有仙人在上头。”[11]

以上历代众多文人骚客纷至具茨山探古凭吊黄帝,诗词酬唱以示对中华始祖的敬慕,也侧面印证了具茨山确为当年黄帝族活动的主要区域。

注释 

[①]李学勤,张岂之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卷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②]唐·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中华书局1982年版2月

[③] 《易·系辞下》

[④] 《中国风俗志·上篇卷二·河南禹州》

[⑤] 清乾隆四十一年间《新郑县志·艺文志》,又见《黄帝故里文献录》

[⑥] 李学勤,张岂之主编《炎黄汇典·诗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⑦] 清乾隆四十一年间《新郑县志·艺文志》

[⑧] 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⑨] 清康熙年间《新郑县志·艺文志》

[⑩] 清康熙年间《新郑县志·艺文志》

[11] 李学勤,张岂之主编《炎黄汇典·诗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