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

 天涯匹夫 2012-04-30
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
建议类别:经济类
建议人: lzcxmz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2012-01-11 15:43:12
内容:经济增长真正意义上的三驾马车

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三驾马车由于消费不振而造成蹩脚马车,黄河水路大通道的横空出世,将彻底扭转这一尴尬局面,一举实现三驾马车三剑齐发的并驾齐驱。

出口、投资、消费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消费一直不好,出口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两架马车。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口遇到了阻碍,许多国家通过贸易保护缓解国内就业矛盾,紧闭进口大门,造成中我国出口由过去的兴旺转入低迷,加上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扬、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很难东山再起,即使不出现金融危机,也不能再指望以往出口一支独大的美景了,这也是包括消费和投资在内的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今后长期的战略方针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出台了4万亿元庞大的“一揽子投资计划”,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仅剩下投资一架马车,巨额资金投放过后,通胀预期随之增大,又反过来压低“过高”的增长,但增长不能“过低”,否则会影响到就业和财政收入,增长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最好落在8%~9%之间,且CPI通胀率控制在4%以内,调控难度太大了,犹如走钢丝,由此,出现了保增长、防通胀的两难境地。

那么,能否彻底摆脱目前这种尴尬局面呢?我们可以通过“出口、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图”,追根溯源,找出关键因素,拟定对应措施,最终跳出两难境地。

关系图中右下角的消费没有经过增长(关系图见文后),直接获得就业和财政收入表明,只要消费占有相当比例,无需高增长就可收获就业和财政收入,消费占比高达70%以上的发达国家增长很低,但仍然有较好的就业和财政收入,当然,既有好的消费又有较高的增长,那就更好。投资上方虚线指向通胀表明,投资占较大比例时,引发通胀的可能性加大,通常所称的高增长容易引发通胀,实际上高增长的背后是高投入导致的通胀。出口上方虚线指向区域差距表明,出口占较大比例时,内陆与沿海的差距加大,因为出口产品的原料、产品两头在外,海运成本优势很大,即使出口产品一头在外,海运成本依然具有较大优势,所以,出口占比越大,这种区域差距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远大于西部内陆,就是这种变化趋势的典型实证。

要有好的消费,需要大量消费者支持,要有大量消费者,需要劳动者拥有较好的收入,即消费取决于大量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消费者收入低,没有消费能力,消费者收入高,消费能力很强,但消费倾向并不会持续增高,消费倾向会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增长量会逐渐减缓下来。虽然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并不多,占据半壁江山的农民、落后区域的人们、低收入者等消费能力有限,这也是我国消费低迷不振的主要原因。

如果提高劳动者收入,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图中左下部虚线所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产品利润空间变小,不利于出口,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民币升值趋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势必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不再,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出口持续走低。要想改变目前出口持续走低的窘境,唯有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较之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需求刚性大,竞争力较强,市场波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源环境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但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先进的科技水平来支撑,即产业技术进步,而产业技术进步需要相应创新能力的支持。另外,随着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升级,增长方式发生改变,即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式消费导向型的增长方式。

增长方式的改变,增长无需靠大量出口,较为先进的科技水平,无需压低劳动力成本来实现出口,劳动者拥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相应提高。无需大量出口,主要靠内需来实现增长,出口下来了,消费上去了,出口、投资、消费得以均衡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驾马车。由于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增长无需靠一味的增加投资来实现,投资只是保持在一定高度的程度上,通胀压力不会增大。

由于增长是由三驾马车共同完成,而非高投入一架马车所致,因此,增长达到很高程度也不会引发通胀。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提高,消费达到一定高度时,无需经增长来实现就业和财政收入,即占比较大的消费,即使增长不高也有较好的就业和财政收入。也就是说,此时的经济增长既无“上限”,也无“下限”,都能获得较好的就业和财政收入,而且CPI还可保持在4%以内,完全跳出了保增长、防通胀的两难境地。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摆脱两难境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包括大量消费的扩大内需;二是改变增长方式。目前问题是扩大内需,投资上去了,消费却没有上去;改变增长方式,没有产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更没有创新能力实质性的提高,增长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幸运的是黄河水路大通道的横空出世,却能够轻松达到上述两个条件。

黄河水路大通道坐落于黄河流域,从渤海湾到西北地区兰州全长3300公里的水路通道,五万吨级船舶从黄河口直通西部腹地兰州。大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兰州,是进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必经之地,位于水路大通道的内陆一端,由于航道两侧可任意停靠数万吨级船舶,理论上码头岸线长达6600公里(航道两侧),犹如一座超级巨型海港,从渤海湾深入到大西北,变兰州以下流域的所有临河城市为滨海城市,黄河流域转变为沿海地区,大西北地区转变为临近沿海,相当于将渤海黄金海岸线“延伸”到西部腹地。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区濒临“沿海”,成为沿海地区,而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临近“沿海”,其区位条件从深居内陆、远离沿海的区位劣势提升到相当于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大通道为中国拓展出又一个东南沿海。

大通道工程的开启就是内需市场的全面启动,其覆盖中国半壁江山的庞大规模、5万亿元的巨额投入,对内需的拉动作用空前巨大,不仅只是工程项目投资的立竿见影,还有直接转化为消费的持久力。水路运输为交通产业,交通产业为第三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物流、为之服务的航线港务和带动起来的邮轮休闲旅游等均为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较之第一、第二产业具有更好的消费,大通道开启的内需市场含有大量消费,是包括大量消费的扩大内需。凭借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消费大国迅速崛起。

大通道15年的施工期间,每年创造上千万个临时就业岗位,开通后二十年内的每年新增上千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内陆、交通闭塞的大西北地区的区位劣势,由于兰州的出海口而得以一举改变,区位条件大为改观,可与中部地区媲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大西北在飞速发展的黄河流域的带动下,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意义上的跨越发展,当地居民优先享有就业岗位,其工资待遇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水涨船高”。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大增,我国消费占比随之增大,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地位由此确立。

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产业结构升级都是通过大规模产业转移来完成的,不过这些产业升级都是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发生的,且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中国目前所进行的产业升级并不是产业技术进步后的结果,而是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和出口压力等不得已的战略性调整:可以通过大规模产业转移,倒逼产业技术进步,促使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大通道的开通,为黄河流域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国内产业被动转移,以及西部承接黄河流域的国内二次产业转移创造了理想条件。大通道为我国增长方式的彻底改变作出卓越贡献。

大通道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创新工程,神奇建议的大胆设想、拟定方案的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的创新思路、工程实施的创新技术、通航后的全新开发以及全局性的产业战略布局等,无不凝结创新之精华,同时孕育出一个个更大的科技创新,为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创造良好环境,为自主创新机制的最终形成打通瓶颈,铺平道路。

大通道既能够带来包括大量消费在内的扩大内需,又能够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改变,从而消除通胀预期压力,实现三驾马车三剑齐发的并驾齐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