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

 昵称3826483 2012-05-01

安徽庐江县店桥中学 李永龙

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

 

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

 

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

 

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如人教社1992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文中的“2000年前”应该读作“二千年前”,如果把它同“1949年”一样读成“二零零零年前”,那么文章内容岂不矛盾重重?

 

3.语气与语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是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如“你再说一遍!”这句话,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是想听清楚或想详细了解情况而要求对方重新说一遍;而用严厉的语气说则是不准对方再说, 有“如果再说,就不客气了”的意思。

 

语调是指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说话时的语调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大有径庭的。如“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用高、重、快的语调表达的是责怪、召唤的意思;而用低、轻、慢的语调则是表示疑惑、判断的意思。

 

4.声调和停顿

 

声调也叫字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这里说的仅指同一个字的读音高低升降不同,就是声调的不同。不同的声调反映的含义和词性也是不一样的。如“他这个人好应付”中的“好”,读上声表示“容易对待或处置”,而读去声意思就变成了“工作敷衍了事”了。

 

停顿是说话时语音的间歇,句子中停顿的位置不同,反映出的词语组合关系也就不同。

 

如“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张晓风《行道树》)一句,读成“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表示不该站在这里的是“我们”,如果读成“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那么不该站在这里的就是“朋友”了。

 

二、语音歧义

 

还有一些语言,不存在语言上的差异,但说话者的意思很难让听者确定,只能靠心领神会来消除歧义的,我们将其称之为语音歧义。

 

1.词语省略

 

一些诗词、名言、警句为使文笔简练,省略了其中的关联词语,往往容易产生歧义。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是假设复句,意思是“如果不动笔墨就不读书”。但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让人将其作为并列复句来理解,那就成了“既不动笔墨又不读书”的不学无术之人了。

 

2.弦外之音

 

生活中,有些话会有两层意思,由于说、听双方的思想感情不同,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而很容易产生歧义。如有位雍容华贵的太太在水果店里挑选水果,随她而来的哈巴狗也在旁边用舌头舔着架子上的苹果。店主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只好很有礼貌地提醒太太注意她的狗。这位太太听后对她的哈巴狗厉声喝道:“杰西,不许再舔,这些苹果还没洗呢!”

 

3.似是而非

 

有些话听起来好象是“此”,但实际上说者的意思是“彼”,因此,歧义也就产生了。如:电影放映时,两女青年小声说话没完没了。后面一位观众忍不住警告说:“说什么啊?让我一句也听不清。”其中一位青年扭头反驳道:“我们说的是私事,凭什么要让你听清?讨厌!”

 

4.模棱两可

 

有些话意思比较含糊,这样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先生,有什么可以帮助你吗?”那人解释说:“我本来是去做头皮移植手术,但那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使我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让我的头上能与你的一样,我将给你五千元。”“没问题!”发型师说完,三下两下就将自己剃了个光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