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说《清明上河图》之六:繁华的都市

 木柳书屋 2012-05-02

 音画《清明上河图解说版》 - 渴望美好 - “渴望美好”的精品博客

繁华的都市

(本文选自故宫博物院网)
  但是,入城以后又确实给人气象非凡的另一种感受。紧 挨着的店铺,高大而装饰豪华,人物与货物的密集与堆积,与城外的疏朗、闲适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在街北紧贴城墙的第一家,面阔三间。中间有一人坐在案前,旁边一人站立在向他说些什么。而门前堆积着一包又一包的货物,一人手持一板状物,另两人似是货主或运输者,对面者手护货物,背面者手点货物,都在和持板者说话。他们是在干什么呢,在作交易买卖吗?但是这家门面并不大,并没有柜台等设置,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税物所。这种猜测有一定道理,也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第二家内有三个人,手持弓箭,有的还在把弓拉开,但这似乎不是卖弓箭的铺子,因为在他们前面摆着一个个打着几道箍的大木桶,这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其挨着酒楼,可能是酒桶罢。
  和虹桥南岸的一家脚店酒楼相比,显然这家叫“孙羊店”的“正店”要气派得多。一是门面装饰华丽,綵楼欢门不但大,而且缀满了绣球、花枝,还有像是鹅类家禽饰物的图像。底下有栅栏,三个地灯上写着“香醪”、“正店”,另一个因被柱子和人挡着,可视部分是一个“孙”字。欢门上斜挑的酒旗上写着“孙羊店”,大概是孙姓人家开的店;二是顾客盈门,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坐满了客人,桌上菜肴丰富。大门口还有新来的客人正往里走,可见生意火爆;三是店后空地上码放着五层覆扣的大瓦缸,可见这家酒店是允许自酿酒的,大瓦缸应为储酒器或酿酒工具,由此可想见店后是个酿酒作坊。《东京梦华录》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其中最有名的叫“白礬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张择端画的这一家“孙羊店”,应是七十二家之一吧。这些京中酒楼除了商贾和中下层官吏之外,也同时接待宫中的达官贵人。宋人刘子翚曾有诗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礬楼。”张择端将孙羊店不但描绘得精细,而且摆在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是抓住东京当日繁华奢丽的闪亮点,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在孙羊店的门前,有辆驴车在装卸货物,有肩挑的小贩在兜揽生意,有卖点心食品的摊贩在接待顾客……煞是热闹。这一条街的南面店铺因背对观者,使我们看不到其门市的状况。但是画家把南街店铺压得稍低一些,是为了突出街上行人和一些平常不被注意的生意。如一进城的城墙根,有一个十分简陋的支架,一位理发师在那里设摊,正给一个顾客修面,十分生动传神。在他们的对面,有一个人正在向摊主购买什么,另一个头顶砧板,手提支架,在寻找地点准备设摊。从砧板上食物的形状和白布盖看,可能是切糕或其它糕点之属。这些生活场景,直到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看起来有一种亲切之感。
  沿着孙羊店往西是一个十字路口,这里的热闹程度与城外的十字路口大不一样,一是四角店铺所经营的货物要高等些,另是从街上的行人衣着打扮来看也要高一层次。
  东北拐角处,紧靠着孙羊店的是一家肉铺,檐下挂一条幌子,上书“……斤六十口”。店内有一人在操刀,大概是伙计,另一人则坐在门首板凳上,身体肥胖,应是老板。这个人的样子使我们想起《水浒传》里的“镇南关郑屠夫”。在这家门口围着一大堆人,在听一个大胡子在讲说什么,可能是在说书。北宋以来,娱乐业非常兴盛。有杂剧、唱曲、杂耍、傀儡(木偶)、舞蹈、讲史、小说等等,而且有许多名角,相当于今天的“明星”。宋代传奇白话小说的流行,完全在这里感受得到。从这家肉铺转过去,是一家医院,招牌上写着“杨大夫□□□”,“杨家应症□□”,说明是一杨姓医生开的店。门口有人牵着小孩来看病。再远处是一家绸缎铺,横招牌写“王家罗明匹帛铺”,竖牌上书“□□罗锦匹帛铺”。街的对角是家香铺,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栋香”。在它的南面拐角处,是一个大摊点,货柜上堆满了一盒一盒的东西,围满了选购者。究竟是什么货?从货柜上打开的小漆盒来看,似乎是糕点之属,就像今天兜售的中秋月饼一样。
  十字街东南角的店铺,可以看到两块招牌。其一为“李家输卖上……”,可惜下半部被遮挡住了,不知其经营什么。有一个有“上”字,那一定是“上色”或“上等”,表示他的货物是最好的。另一块写着“久住王员外家”,是一家旅店。“久住”,含有“老店”、“老字号”之义,是宣传“诚信”、“可靠”以招揽顾客。这家旅店也不小,有着两层楼,透过窗户可看见里面已住了人,他独占一间房,墙上还挂着书法艺术品,是不是进京赶考的士人呢?旅店门口兼买“香饮子”,而一辆双驴拉套的平板大车正从门口经过,大车上装着两只大木桶,它的行进方向好像是朝着孙羊店去的。孙羊店一侧也有同样的大木桶,后院又有酿酒的大瓦缸,那么这辆车就是去运酒的,而那三个玩弓的大汉,就是专门的搬运工人。那么大的一桶酒,至少也有百八十斤。
  十字街的西南角,面西的一家门口挑出一个“解”字招牌,专家们研究是一家当铺。它的北面有一个竹棚,有许多人围坐着在听一个老人说书,好像在与对角孙羊店的说书唱对台戏。不过当时说书的内容很多,有讲史的,有说佛经的,有讲公案的,还有讲志怪的,各有专长。
  十字街头的行人,除了小贩、挑夫、推车赶驴的之外,还有一些身着长袍、头戴幞头的士大夫阶层人物。有的骑着马护送家眷,轿中的妇女也忍不住掀开轿帘看看街市的热闹。而最引人注目的有一个僧人和两个士子模样的人走在十字路口的最中心,身后还跟着书童。当时三教合流,高僧与士大夫们有很好的关系,和尚们也作诗,用诗来阐发佛义;士子们则爱谈禅,成为一种时尚。有名的僧人佛印与苏轼、苏辙兄弟经常在一起颂诗谈禅为乐,成为文坛佳话,传颂四方。这里画的也是一个和尚和两个士人,使观者很自然地联想起苏氏兄弟和佛印来。在他们身后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行脚僧人,他身上背着一个竹篓,内装经书和手杖。竹篓的手把向后弯曲,扣着一顶竹笠,背上后可以遮阳避雨。这一身装扮,很像是按照敦煌壁画里那个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张择端不可能看到敦煌壁画,那只能说明从唐代到北宋,行脚僧的装束没有多大改变。从这个和尚的装束 ,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他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从一个窗口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境界。说明当时的汴京,不只是四方商贾、士人云集的地方,也是四方高僧的集中地。北宋时代,汴京的寺院也很有名气,往往由皇帝直接下诏将地方上的高僧请来当住持。所画的和尚虽然只有三名,但却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事实。
  从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眼水井。有三个挑夫在那里取水,一个左手提绳,右手正把吊桶往井中扣,另一个则在摆动绳索擓水。他们两人都把扁担挂在柳树枝杈上,第三个则刚到,正在放下水桶。三个人三个不同的姿势和动作,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啊!这么大的一个京城,有上百万的人口,饮水和用水不是一个大问题吗?当时的水井所取的都是地表层渗透水,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水井用短墙围了起来,井台用砖砌,没有安装辘轳,说明不太深。汴京靠近黄河,浅层土壤含沙量大,地下渗透水是丰富的,但是一遇干旱年,黄河缺水,水井也容易枯竭。所以宋代为了保障宫廷和官府的用水,对水井的开凿是控制的,因而近在天子脚下,遇到旱灾却有渴死人的现象。后来才允许再多挖一些民用水井。所以水井是一种民用公共设施,一眼井要管一片地方。张择端忙里偷闲,在这个地方画上一眼水井,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到当时城市人的生活。
  紧靠水井是又一家医院,门面上招牌写着“赵太丞家”。这一家医院与“杨家应症”不同,一是它可能带有专科,因为在室内前来看病的是两位妇女并抱着婴儿,可能专门是看妇科和儿科的病院;另外是看病与卖药兼营,不但卖按配方的抓药,而且还卖成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门面里有柜台。柜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字,可能就是药单罢。另外有一长方形物,看起来很像是一个珠算盘,可惜画得太小,不能明确它就是,否则我们可把珠算的发明与应用推早到北宋时代。还有门外竖着的几块大广告牌,可以看得清全文的只有一块,上面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这就是成药。前面我们看那么豪华的“正店”和“脚店”顾客盈门,可见当时喝酒的风气,受酒伤的人也一定不少。这牌子竖在路口,固然为了做生意,但在画中,则是要我们回顾一下所走过的路。
  赵太丞家的隔壁是一所深宅大院。前厅竹帘高高卷起,可以看到室内高大的屏风,屏前正中放一把大围椅,这气势就不是普通百姓住的。大门也不一般,檐下有斗拱。门柜门板都用红漆油饰,门板上有辅首。门槛很高,可以拆卸,打开时可以将门槛卸下,关着时则可以安上,从石质门墩上所刻出的凹槽,就可以看出它的结构。门的一侧有围墙,用石灰粉刷。墙外有护栏,可知围墙下有沟渠。有人正在走入大门,但是在向右拐,因为在这有一堵砖砌的墙屏,也是白灰粉刷,墙屏前有石案。这一设置是为了使过路行人不能直接看到院内。门口外有三名门卫看守。在这所院子里虽然没有看到人物,但可以想象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应该是某个京官的府第。在京城,除了皇室宫殿居室之外,宰相及其它文武百官都有府第,都散居于城内各条街巷。这一点张择端一定是注意到了。画一所官僚府第只是点缀风景。但是从这所宅院一侧紧邻着商店,又是在偏城东南一隅的街道,当然不太会是有权势的大官僚,但也非下层府吏,应当属中、上层官员。
  在这所宅院的门口,张择端安排了一小细节,看似平常却大有用意,令人深思,即一个人在问路。这个人右手提着食盒,肩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一看他的这身打扮,就知道是个外地人,或者是乡下人,或许他是到汴京来投亲访友的。在这繁华热闹、纵横交错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看到这家门卫比较悠闲,肯定是当地人,就上前去打听。门卫们倒是很热心,一边告诉他,一边用手指着方向。问路人便扭转头看着他要去寻找的地方。可是当我们也顺着他转头的方向望去时,只见两侧街树相合,朦胧一片,画卷却在这里突然而止。
  我想这个细节安排是张择端弄的狡狯。因为一路来我们游览东京,都看得很过瘾,正想继续往下看时,却嘎然而止了。从问路人那里,我们可以想象,前面的街市还要繁华热闹,路线也还要复杂,究竟是个什么样,只有观赏者自己去想象了。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想看的东西,越不让你看,就越叫你放不下,越是去想它。所以《清明上河图》叫你过目难忘,留下一点遗憾和不满足,才具有更大的魅力。
  有许多人怀疑《清明上河图》不完整,是被人从中割去了很长一段。于是从明、清时代起,就有许多仿本接着往下画,一直画到出西城,画到西城外的金明池,完整则是完整了,可是什么都看完了,还有什么想头?
撰稿人:杨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