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内涵与实施途径(论文)

 情系大连 2012-05-02

◎崔文吉 张磊(绥化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系,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0-01

    摘要:总结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全域城市化的内涵、认识误区及实施途径。认为全域城市化可以避免城市区域化空间范围过小和区域城市化地域分割的不足,适合较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或县域内实施。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城乡协调;区域一体化

    城市化反映了由乡村到城市转化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等4个方面。其中地域空间的转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①。从空间角度刻画城市化的概念有很多,如郊区化、摊大饼、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等,最近的概念还有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
    一、超越郊区化的城市区域化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相比有显著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时空压缩”这一特点。一方面,从全国或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过程,表现为人口、产业、住宅等向郊区的迁移。由郊区化引起的城市空间向外围(郊区)的扩展只是我国城市化空间过程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范围内区位优越的郊区也获得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同时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这些郊区的快速城市化。可以看出,城市扩展是一个比郊区化更能真实刻画我国当前大城市空间变化的表述②。
    殷毅等在分析了我国1990年以后城市空间扩展的特点后提出了城市区域化的概念③,认为城市区域化是中国较发达地区大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功能提升、规模扩展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大规模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表现为产业、人口、设施在区域空间层次大规模的扩散,空间形式已不同于原先的“点”,而是覆盖了相当范围的多层次的“面”。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比城市扩展更加规范、专业,有明确的动力机制、空间范围等,同时比郊区化更准确的刻画了我国当前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变化。
    二、有别于传统的区域城市化
    区域城市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城市化研究中有较高的使用率,一般理解为区域视角的城市化④,从空间上看是着眼于面,分析某一区域的城市化状况。江莹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了区域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是有区别的⑤。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深受时代背景、国家制度和政策、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是在全球化时代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国内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政策及管理等迅速、深刻变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基础的作用依旧巨大。因此,这种条件下的城市化过程必定不同于传统(西方)的城市化过程,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通常认为这一背景包括全球化、分权化和市场化。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快速发展,产业间分工向基于价值链的产业内分工演化,全球化的影响深入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同时,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始于1980年代的行政性分权包下放括财政权和税收权,实施财政包干体制;下放投融资权限;下放企业管理权限⑥。分权化改革给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和能力,从而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进行。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已经很大,人口的跨区域流动非常显著,不仅是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郊区及区位优越的农村地区都成了人口的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三、扬长避短的全域城市化
    城市区域化的特点与不足城市区域化以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空间由点向面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转换和城市周边(郊区)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目前以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一体化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单位,国内区域一体化的要求和实践越来越多,如何从城市化的角度推动一体化发展应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因其空间范围的有限性不适于应用到着眼于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化进程。
    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区域城市化。从区域的角度概况了我国当前城市化的特点,范围包括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广大地域,为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视角,为一体化做了铺垫。基于全域和区域协调视角的全域城市化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着眼于区域,实现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以避免地域分割带来的问题和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全域城市化正是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的,它以整个区域为推进城市化的实施范围,通过管理改革和地方协调及市场建设实现区域一体化,通过城乡协调实现共同发展。这样即实现了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又避免了地域分割和城乡差距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而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城市化实现模式。
    四、全域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与内涵。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全域城市化的认识误区全域城市化不是全面城市化。
    全域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着眼点。全域城市化要解决的是如何在区域范围内更好的实现城市化,从而推动区域的发展。全域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全域城市化紧密联系,城乡一体化是全域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全域城市化的落脚点不仅在城市和城镇体系,它着眼于全域,在实现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和城乡关系,可以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动,为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同时,农村是城市化过程的另一端,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支持,只有农村与城市形成互动,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五、结语
    全域城市化是一种有别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新的城市化模式。它的要义在全域,包含全部区域(空间范围的扩大)、区域一体(防止地方分割)和城乡协调(共享发展成果)等三个基本含义。全域城市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靠上级政府推动实施,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可以较好的协调地方利益,体现政策的一致性,符合当前我国行政力量强大和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的现实。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渐调整地方政府的行为空间,探索符合市场机制的政府运行模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全域城市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需要从政府与市场力量调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城乡及地域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