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然清新的山林之风 ――画家王恩松和他的画

 七里山人 2012-05-02
王恩松

 

悠然清新的山林之风
――画家王恩松和他的画
杨雪


      画家王恩松以画云南石林、哀牢山山水而闻名,他的作品不论尺幅大小,展示的都是大自然全幅生动的神秘幽深与雄浑苍莽,他笔下的山川树石云烟,都弥漫着浓郁的滇文化气息,似乎关乎着人的心灵与宇宙漠测的关系,这种精神气质与创造方式,体现着神秘幽深的滇文化浪漫的文化形态。
    王恩松潇洒超然的性格,让他的作品也总是洋溢着一种清新和悠然,令人神往。不会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而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振奋。大块苍劲的集墨是画家激情的渲泄,也是意趣的独现,山川树石顿时有了气势和神韵;给人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和震撼力。但他能放也能收,而不是一任激情无边挥洒,他乍然收回笔墨,似高山流水的琴音嘎然而止,有些突兀,令人惊讶。继而他在山水间别有用心地辟出了另一番意境。他讲究以细部的精妙构思来点化作品的人情味,往往一间茅屋、一方亭阁、一座小桥、一个人影,点出了主题,跳出了生机和意趣。读他的画,很轻松、很实在,回味无穷。《石林雨后》、《挺进高原》、《神圣的香格里拉》、《仙湖风云》,壁立的青石,威然而沉重,其气势有些夺人。也许有一曲山歌从幽净处传过,那《漫步新平桃花溪》的身影终于走进了寻找的眼眸。《情系高原》孤烟荒漠、落日长河不再是单纯的豪放壮美,因了一位牧羊老人和几只乖巧的小羊,又多了几分柔情和亲情。再看《石林晨曲》,已是迥然不同的石林风姿,奇石异水、飞瀑险潭,飘然灵秀,不时一人一亭默然山水间,很有一股“禅”气荡入心扉,一虚一实,一惊一平,天然之趣顿生,不禁想做画中人,醉卧山水间。
    王恩松笔下的山、树、石等等物象往往具有抽象的意蕴,他的画精髓是“画心”,并非画物,他对物象所做的非如实、非常规的突破,外形悖理悖情,内里却合理合情,他的创作强调以鲜活的生活感受为依据,化腐朽为神奇,依气韵为追求,以空灵浓郁的黑韵促使读者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画大都达到了无理而妙,赋以博大深厚的意境。
    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中,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充足的思想感情,调动了王恩松潜在的修养和能力,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也造就了他作品中丰富多变的表现技法。傣族处于亚热带的绿色环境之中,民族热情,人民朴实,且民族色彩丰富。因此,在创作中,他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能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南国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但是,描绘西北题材,要把黄土高原那古朴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运用描绘傣族风情的技法表现则远不能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艺术效果。因此,此时此刻便强调和发挥了传统中国画中大写意的作用,利用墨的变化中的情感内涵,有豪情的泼墨,有焦笔干擦,以展现那带有苦涩与坚韧的人性中透出的古朴与充实。《一泻千里》是王恩松第一次画黄河。他重笔落在翻卷的波涛上,苦难的母亲河,堆积的泥沙使她负载着生命的艰辛,但她气势不让人,依然奔流到海不复回。夹带着泥沙的波涛,流淌着对未知的渴望,展现黄河千年来所铸就的坚韧。正是他在生活中善于挖掘新的感受和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他的作品常能给人以新意,富有生命气息,让人玩味不绝。王恩松常以抒情色调描绘他心中的滇南风土人情,傣家竹楼,少女绰约风姿;而他最是难忘老家一马平川的苍凉、雪景、牧归。北国南疆,统统在他蘸满乡情的笔端流淌。其中人情的温馨、人生的慰藉,美感的激趣,常使观者为之感叹,产生共鸣。
       三十多年来,王恩松以他优秀的人品学识激情创作,其作品名扬海内外,并多次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中6幅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大奖,160余幅国画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联和国内外团体和个人收藏。2003年创作完成百米长卷《世博园游春图》。王恩松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石头王、玉溪画院院长。
 
                                                                                 王恩松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