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因被劝退学杀死父亲奶奶 大学生马晓明被判死缓

 昵称8500997 2012-05-02
标签: 马晓明 杀亲 死缓 分类: 新闻 2009-01-18 21:52

  本报今日讯(通讯员吴丹慧 向晓勤)今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批准逮逋了涉嫌故意杀人的大学生马晓明。只因功课不好被学校“劝其退学”,上个月,自感没法向家里交待的马晓明把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杀死了。

  21岁的马晓明是北京人,系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大三学生。今年春节前马晓明因在校功课4门不及格,被学校劝其退学。回到家的马晓明不敢告诉疼爱他的家人,整个寒假他一直在琢磨怎么能让父母不伤心,思前想后也没有好主意。眼看假期就要过去,马晓明觉得生活没意思,想到了自杀。可又觉得自己死了父母会很伤心,于是计划先杀死父母和奶奶,然后再自杀。

  2月24日,第二天就是开学的日子了,一家人吃过午饭,父亲催促着马晓明说要送他去学校。马晓明的家是门对门的两套房,晓明和奶奶住两居室,父母住对门的一居室。吃过饭,父母回了自己的房间。马晓明看着坐在那儿打盹儿的奶奶觉得再不动手就没时间了,于是,先用暖水瓶砸,后用电饭煲的线勒,杀死了慈祥的奶奶。接着父亲过来让马晓明快下楼,趁着父亲转身去奶奶的房间,马晓明拿着斧子又残忍地杀死了父亲。之后马晓明来到母亲袁某的房间说了这一切,袁某吃惊地望着儿子失声痛哭,马晓明对母亲说:“妈妈咱俩一块死吧。”袁某问马晓明:“你想让我怎么死?”马晓明犹豫着说:“还没想好。”看着马晓明还有一丝正常的神情,袁某立刻强忍住悲痛劝马晓明说:“你爸爸才40多岁,咱们去救救他,兴许他还能活下来呢?”就这样袁某拨了110和120电话。马晓明的父亲在送往抢救的途中因失血过多死亡。(2002年03月18日17:47 北京晚报 )

延伸阅读

大学生杀亲案深层追踪

在任何一个家庭里,孩子都承载着父母厚重的希望。为了孩子能够成才,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可以说,所有的父母都耗尽了心血。然而,并不是所有父母的付出都会得到他们预想的回报。很多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的家庭则因为教育失当而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扭曲,严重的还会酿成不应有的悲剧。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前桃园胡同的刘云(化名)家庭就属于后一种。刘云和丈夫及婆婆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马晓明身上。为了儿子能考上大学和研究生,他们包办了儿子的一切;为了保证儿子安心读书,他们甚至连学校安排的集体活动都不让儿子参加。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缺失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儿子心理的缺失,最终酿成了儿子勒死奶奶、劈死父亲的家庭悲剧。

“孝顺孩子”勒死奶奶砍死父亲 2002年2月24日下午15时许,正在家里擦地板的刘云心里有点淡淡的失落,这天下午,他21岁的宝贝儿子马晓明就要回天津医科大学去报到上学了。想像着儿子一个人在天津求学时孤单寂寞的模样,刘云不免有点伤感。 刘云的儿子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三年级的学生。在刘云一家和邻居们的眼里,马晓明一直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想到儿子过去种种的好和将来种种美好的前景,刘云禁不住露出了笑意。就在她沉醉于甜蜜和幻想之中时,儿子突然推门闯了进来。一进门,他就一屁股坐到墙角的凳子上,喘着粗气对刘云说:“妈,我把奶奶和爸爸杀了,现在,咱俩一块死吧。”

起先,刘云还以为儿子和自己开玩笑,便随口说了一句:“你想让我怎么死?你有药吗?”可当儿子接茬说“没有药,还没想好”时,刘云诧异了,她连忙抬起头来看了儿子一眼。然而,就是这一眼,看得刘云心惊胆战,儿子那怪异的神情使她预感到家里可能真出了事。刘云的家是门对门的两套房,马晓明和奶奶住201室的两居室,刘云和丈夫住对门202室的一居室。于是,刘云急忙向对门跑去,可儿子马晓明却一把将她死死地抱住了。儿子的举动使她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她奋力挣脱儿子冲进了201室。 眼前的惨状把刘云吓傻了:丈夫马国庆(化名)横躺在东屋地上,周围流淌着大片大片的鲜血;婆婆倒在西屋的床上,脖子上缠着电线;西屋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把斧头,斧头上满是血迹……刘云眼前一黑瘫倒在地,半晌才缓过劲来。她连忙哀求儿子:“你爸才40多岁呀!咱们救救他,兴许他还能活下来呢……” 在刘云的哀求下,马晓明似乎良心发现了。他拨通了110和120电话。几分钟后,110巡警、公安分局的刑警,以及急救人员赶到了现场。

马晓明的奶奶已经死亡,而马国庆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大学生杀亲竟为“留住希望” 儿子被警察带走后,悲痛中的刘云精神也崩溃了。她怎么也想不通,一直听话懂事的儿子为什么会亲手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奶奶呢?一个承载着家庭全部希望的儿子为什么会亲手毁了自己的家庭呢?儿子很喜爱自己的父亲,尤其孝顺奶奶,面对自己最亲的人,他怎么下得了手呢? 刘云坚信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是因为怨恨父亲和奶奶而杀害他们。不仅是刘云,就连邻居和马晓明的同学也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在他们印象中,马晓明是个好学生,而且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可是,如果不是出于怨恨,那么,马晓明为什么会对自己最亲的人下毒手呢?在审讯时,马晓明向民警道出了原因。 原来,在案发前,马晓明的成绩一直不好。放寒假前,他就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上大学后,马晓明的成绩一直不好,在两年半的大学时间里,他竟然有14门功课不及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像他这样的成绩已经符合作退学处理的条件。应该说,天津医科大学对马晓明这样的学生还是很负责的,并没有一棍子将他们“打死”,而是出台了一项政策,即这样的学生可以不退学,但要多交一年的学费,以修完必修的课程。寒假前,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找马晓明,让他作出一个选择,一时决定不下来也不要紧,在寒假里和父母商量后再答复也行。 马晓明说要和父母商量一下,可是,回家后,他却怎么也不敢告诉父母实情,还是和过去一样报喜不报忧。他知道,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不敢想像,一旦父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整个寒假,马晓明都是在焦虑和惶恐中度过的。他一方面害怕父母知道真相后会伤心难过,另一方面又害怕开学后没法向学校领导交待。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马晓明的压力也一天天增大起来。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是好,心情越来越烦躁。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割脉自杀,一了百了。可就在他准备自杀时,他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父母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而且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一旦失去了自己,他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而且自己成绩差的真相也会随之而暴露。与其让他们痛苦地活着,还不如将他们一起杀了之后,自己再自杀,这样,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死去。 在“深思熟虑”之后,马晓明开始了行动。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吃完团圆饭,准备送他去学校报到之前,他先用热水瓶将正在打盹的69岁的奶奶砸昏,然后用电线勒死了她。随后,看见推门进来催他出门的47岁的父亲,从门后拿出斧头劈向他的后脑。本来,马晓明是准备将母亲刘云一起杀死的,可母亲那慈爱的目光在瞬间遏制了他罪恶的念头,使刘云侥幸逃过一死。 家教缺失导致大学生心理畸形 从警察口中获悉内情后,刘云依然不能相信儿子亲口交代的杀亲理由。她坚信,儿子一定是疯了。于是,她要求司法机关为马晓明做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让她失望的是,鉴定结果表明,马晓明并没有精神疾病,在他实施犯罪时,没有丧失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鉴定人员认为,马晓明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控制能力也十分脆弱,马晓明杀亲,可能是他情绪焦躁,不能自拔而导致理智的丧失。

那么,马晓明的心理承受能力究竟为何如此之差呢?作为一个大学三年级且学医科的学生,他又为何如此缺乏自控能力呢? 这还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马晓明生于1981年7月19日。他的父亲马国庆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技工;在一家国企当会计的母亲刘云不到40岁就下了岗。马晓明的父母都很要强,但是,他们的发展却受到了文化水平不高的限制,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儿子的学习,整天念叨着希望他能够考上大学、研究生,甚至读博士;一旦儿子学习上出了问题,他们就急得不得了。在他们家,儿子的学习成绩成了最重要的事。由于过分强调马晓明的成绩,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家庭教育也逐渐走向了极端。 从马晓明上中学起,马国庆就专门监督儿子的学习,管束他的行为。每次开家长会,马国庆总是认真地记着笔记,会后,还拉着老师问儿子的学习情况,问他的排名。只要儿子的排名下降了,他就会严厉地训斥儿子。马国庆不仅随时检查儿子的作业,而且还经常陪他一起学习。上初中时,马晓明的政治课总是跟不上,中考前,为防止政治课可能影响儿子的总分,马国庆就和儿子一起背诵那些枯燥的政治题。在他的帮助和监督下,马晓明不仅考上了北京市重点高中,而且他的政治成绩离满分只差一分。 慢慢地,马晓明习惯于依赖父亲的监督,父亲不在身边,他就很难耐下心来做作业。但是,马晓明更害怕父亲的监督,每次考试,有了好成绩他才会主动向父亲汇报;一旦考砸了,他就想方设法拖延到母亲在身边时才敢告诉父亲,他特别害怕父亲的打骂。有一次高三会考,马晓明语文不及格,这让他十分害怕,回到家后,他坐卧不宁,直到晚上10时等外出打工的母亲回来,才壮着胆子把语文不及格的事告诉父亲。果然不出马晓明所料,听说语文不及格,马国庆顿时暴跳如雷,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大打出手。这回,感觉事情严重的刘云也没有帮儿子,她也在一边说:“你真是对得起我们呀!你爸爸身体不好还坚持上班,我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能到家,你竟这样不争气……” 刘云说,马晓明特别老实,每次挨打或挨骂,他从不顶嘴,而且主动承认错误,而且每次挨过打骂后,马晓明的表现都会好一点,总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这让他们更加坚信了“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说法。然而,刘云和马国庆没有意识到,严厉的惩罚虽然能让儿子很听话,但也影响了他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生活上,马国庆夫妇也同样对马晓明严防死守。马晓明是两代单传,所以,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奶奶从不允许孙子去游泳,生怕他会淹死;父母不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旅游,担心他爬山会出危险。甚至到马晓明十八九岁,傍晚和同学出去走走,马国庆夫妇也放心不下,总是不时地通过电话询问儿子是否安全。 正是因为如此细致周到的监督和保护,使马晓明越来越依赖父母为自己安排一切。而刘云夫妇也习惯于为儿子安排好一切,根本不顾及他的感受。马晓明对数、理、化比较感兴趣,成绩也不错,但他的机械记忆不太好,不喜欢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然而,刘云夫妇并没有重视儿子的这一特点,他们更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儿子谋划一切。高考填报志愿时,刘云的母亲有糖尿病,而且很早就失明了,生活不能自理。考虑到糖尿病有遗传性,在儿子填报志愿时,她就主张儿子报考医学专业。她还对马晓明说:“妈妈身体一直不好。你要是能考上医学院,将来家里有个医生那该多好啊!” 平心而论,马晓明实在不喜欢学医,但是,听了妈妈的话后,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接受父母的安排了。然而,上了大学以后,马晓明才发现,需要大量机械记忆的医学,他学起来特别困难。慢慢地,他有了厌学情绪。如果和过去一样,有父亲陪着,情况或许会好一点。但是,到天津后,由于缺少了父亲的管束,马晓明多年压抑着的玩心开始急速膨胀。他变得十分贪完,中学时刻苦用功的劲头再也看不见了。大学第一个学期,他就有3门功课挂了红灯,以后的每个学期,他不及格的科目都在增加。而这些情况,刘云夫妇一无所知。马晓明也处心积虑地向父母隐瞒着自己学习成绩上的骤变。大学二年级时,马晓明曾因为不及格的科目太多而受到学校对其实行一年跟班试读的处理。试读一年需要2700元试读费,老师让马晓明带信给父母,让他们来学校一趟,或者写一封信来。这件事,让马晓明很头疼。为了逃过这一劫,他只得请人写了一封信,然后偷来父亲的印章盖上去。 老师出的难题是对付过去了,可那2700元钱试读费却不能不交,不得已,马晓明只好硬着头皮向同学借钱,然后从生活费里一点一点抠出钱来慢慢还上。那段日子,马晓明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顺利地通过期末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他就可以解除试读的身份。遗憾的是,马晓明仍然管束不住自己贪玩的心,结果学期结束时,他仍有4门功课不及格,致使学校对他作出了要么退学,要么再交一年学费的处理。这无疑使马晓明雪上加霜,他不仅要承受着还同学钱的巨大压力,而且承受着向父母坦白的巨大恐惧。正是矛盾和恐惧心理的双重挤压,导致了马晓明最终决定杀亲后自杀,以寻求解脱的错误念头,导致了一幕令人震惊的家庭悲剧。 慈母醒来方悔迟 马晓明被抓走后,已经失去丈夫和婆婆的刘云尽管对儿子有恨,但她依然不想失去惟一的儿子。于是,她帮儿子请来律师,希望通过律师的辩护减轻对儿子的惩罚。

2002年7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马晓明杀亲案。当儿子被法警带进法庭那一刻,刘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复杂的感情,失声痛哭。哭声感染了在场旁听的所有人。 马晓明的律师从社会大背景上阐述了马晓明杀亲的根本原因。坦言:这一悲剧是马家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应试教育下的又一起惨案。从某种意义上讲,马晓明既是凶手,也是受害者。马晓明本人也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地说,她的母亲已经失去最心爱的丈夫和最亲爱的妈妈,她不能再失去最亲爱的儿子。只要他一死,他的母亲势必不能独活,希望法官能给他留一条生路,给母亲一个希望。但是,公诉方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的检察官认为,马晓明杀人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他个人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2002年9月25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马晓明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二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情节、手段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判处死刑;鉴于被告人马晓明作案后,在家人规劝下能主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可以不立即执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晓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马晓明的命保住了,刘云悬了很久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悲剧发生前,儿子是全家人的希望,悲剧发生后,儿子则成了她全部的希望。儿子入狱后,刘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先前很好学、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心灵扭曲,变成了一个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思前想后,刘云仍不能理解,经常整夜整夜地无法入眠: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失当?可自己和丈夫的出发点丝毫没有错,而中国大部分家庭不也和他们一样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吗?是儿子天生暴戾?那就更不可能了。马晓明对父亲和奶奶的爱是真诚的,他上大学后,经常牵挂着奶奶和父母,听说父亲换了单位后工作特别辛苦,他甚至还难过了好一阵子,而且直到他实施犯罪前,他从来也没有过任何不良记录。

为了揭开心中的谜团,刘云专门走访请教了北京市许多心理问题专家,请他们帮助分析儿子犯罪的原因。经过专家的指点,刘云明白了,致使儿子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儿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严厉的惩罚手段也拉开了儿子和他们夫妇之间的距离,隔断了交流的通道,加深了他心理的封闭,致使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而采取了一种常人不可能想到的偏激方式解决问题。如果儿子不是对他们夫妇,尤其是对父亲马国庆过于恐惧;如果他们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儿子必须承载家庭的全部希望;如果他们在儿子读小学和中学时,能够有意识地让儿子独立地处理一些问题,也许,马晓明可能会把自己所面临的难题告诉他们,和他们一起商量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从而帮助他走出困境。 专家的分析,使刘云茅塞顿开。但是,在她觉悟的同时,她也感叹为时太晚,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已经含恨离开了人世,儿子也将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尽管如此,刘云没有彻底放弃,为了帮助儿子摆脱心理的阴影,重塑健全的人格,她买来大量书籍,学习和探寻正确的教育规律。她还在坚守着最后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