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义 礼 和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肖 群 忠 内容摘要:近年来,凝练概括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上下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凝练概括出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应符合如下几个前提条件:第一,它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二,它是社会教化与主体自律的统一。第三,是“基本”价值内容与简约形式的统一。根据以上思路,将中国核心价值观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几个基本范畴“仁义礼和”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并认为它不仅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而且,它将会凝聚全民族共识,有助于克服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危机,并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如果用最简单的现代语言将上述四个字加以今译的话,那就是:爱与责任、秩序与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关 键 词: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和 爱与责任 秩序与和谐 作者简介:肖群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 近年来,凝练概括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上下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此也是仁智各见。那么,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形成建构一定的核心价值观,所为何求?在我看来,一方面是要为其民众寻找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形成自律的心灵秩序,达到个体的心安理得;另一方面,就是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共识,建立国家和社会的良好社会秩序,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进而推动全球经济政治新秩序和和谐世界的形成,对协和万邦做出本民族的价值思想贡献。 据此,我认为凝练概括出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应符合如下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它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具有民族文化的历时性经验和共时性的普遍性。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既可能是这个民族文化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也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它一定是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本质和精神需求,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和重塑,也可能成为该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新的贡献和发展。一方面是历时性的纵贯古今,另一方面是共时性的影响世界。 第二,它是社会教化与主体自律的统一。一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教化和培育。同时,它应是在长远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内心自觉认同和服膺的基本价值。这种价值观必然是某种主体内在价值认同的自律的心灵秩序,具有某种人际间相待相依的价值规范性,具有整合不同范围大小的共同体,如国家、社会、民族甚至是全球秩序的价值规范性。不仅具有某种值得追求的向善观念性,而且具有协调人际、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性,是观念与规范的统一、价值目标与道德规范的统一。 第三,是“基本”价值内容与简约形式的统一。所谓“核心”价值观一定是重要和基本的价值要素,这种基本价值一定是总体性、精神性的根本价值精神,是某种精神性的价值精神而非实体性的建设目标,它一定是解决公民和国家的精神支柱问题,而不是某种经济、政治、精神、社会领域的建设目标,因而不可能是社会四个子系统的具体建设目标,如所谓富裕、民主、文明、和谐。也不能归结为某种公民的基本道德,这难免会挂一漏万,过于简单化了。正因为这种价值观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信仰,因此其表现形式一定是高度凝炼、简约易记的,这样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三纲五常”影响中国人近两千年,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也发挥了几百年的影响,但其形式都是简约易记的。如果我们概括凝练的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连二十年都维持不了,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时代了。 根据以上思路,我将中国核心价值观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几个基本范畴“仁义礼和”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它不仅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而且,它将会凝聚全民族共识,有助于克服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危机,并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中国古人一个字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含,如果用最简单的现代语言将上述四个字加以今译的话,那就是:爱与责任、秩序与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众所周知,这四个范畴,前三个都是儒家文化和道德的核心观念和总体性的德目,“和”则是儒家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状态。这四个范畴构成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整体。“仁”、“义”是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主体心灵秩序的安排和人际间性的关系处理;“礼”在传统中国,是所有制度和规范的代名词,既是人际关系规范与制度安排,也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传统中国也被称为“礼仪之邦”。“和”既是思维方法,也是价值目标,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对国际新秩序和人类未来发展规律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总体性的核心价值观念。 我这样概括凝练中国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是:用中华基本道德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就是用仁以爱人、义以正己、礼以行之的内在价值精神和行为规范,来实现和而不同、和睦、和合、和谐的中国社会与大同世界。用仁义主要解决心灵秩序与人际秩序的问题,用礼和主要解决社会秩序和国际秩序的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仁义礼是实现和的手段,和才是目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字:和: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促成谐和万邦,建立和谐世界。这已经在第28届奥运会(北京)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宣示。 以下就上述四个范畴的古今中外含义、时代的价值针对性等问题进行分析,以论证其作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 仁,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德目,而且是全德之名,是儒学的基本精神,仁,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仁者爱人”,爱人而非爱己,“互以对方为重”(梁漱溟语),利他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中华伦理的基本精神。爱,是一切精神价值的渊薮,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古希腊讲友爱,基督教讲博爱。爱是人际和谐和世界和谐的情感基础,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是一切善的价值的精神源头。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自私冷漠、麻木不仁的现象,不仅缺乏爱心,而且常常是相互伤害。如有毒奶粉、有色馒头、毒饺子等等食品安全问题,都体现出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害人。个人主义鼓吹的个人自由,使某些人为所欲为,迅速堕落为自私自利,杀人越货,近年来出现的十多起杀师案、杀亲案甚至是杀自己全家人的血腥案件以前闻所未闻,令人震惊!让世界充满爱,是广大人民群众内在的呼唤,也是时代精神所急需重塑的精神。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对人心存善意,要有忠恕之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时常反思,“与人谋而不忠乎?”。儒家仁的思想,还体现着民本思想。对百姓施仁政,关注民生,也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在当代社会弘扬仁爱思想,也要求统治者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 义,宜也,合理、应该。义,相对于利,它是道德、道义的代名词,相对于团体与社会生活,它是个人之义务。如果说中国传统道德,仁是情感基础,义则是理性基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当代社会功利主义膨涨,急需要弘扬儒家“义以为上”的精神,而不是鼓励“利字当头”的倾向。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务为本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精神。如果说西方自由主义信奉“天赋人权”的话,中国文化则是主张“人赋己责”。 中国伦理重在强调人际间各自尽自己的义务,即所谓“仁以爱人,义以正己”,也就是说要用恻隐、同情、亲爱之心去爱别人,而要用责任、义务来要求自己。传统中国人最基本的人伦义务就是在家孝亲,在朝忠君。中国文化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包含文化习俗、制度法律、道德规范、礼仪礼貌等多重含义的范畴。它的实质在于用规范和制度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一个社会要有秩序,必须通过礼来“分”、“别”、“序”, 礼的任务在于使人“明分”,礼的效应则是使人“安分”。由明分而安分即可免除争心,社会即可有序,天下得以天平。只有首先承认这个不同,各尽自己的伦理义务,就会实现“礼之用,和为贵”的有差别的和的状态,各安其份,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如果说仁义是以情和理表现出对别人的关爱和尊重的话,礼则是要在行动上对他人体现出恭敬和礼让的精神。孟子说:“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公孙丑上》)中国传统伦理,在人际观上,恰恰强调的是礼让而非争抢。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毫不顾及别人的权益和感受,随便插队、有利就抢,社会如何能有文明道德呢?礼不仅是敬,也是辞让。辞让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上的利益让度。它与争是相反的,争破坏人际的和谐,而让恰恰能维持这种和谐。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种礼仪之邦的人民不仅从外在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彬彬有礼的“礼仪”,而且必须体现为礼的恭敬和辞让的“礼义”。因此,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我们在正确提倡竞争价值观的基础上,应该吸取和弘扬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恭敬和辞让精神,这样才会使我们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道德更加高尚。 和,首先是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承认世界和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多元性的有差别的存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明确主张“和而不同”而反对“同而不和”。 中国文化素有“和与同异”、“尚和去同”的辩证思维传统,这是我们当代人尊重“他者”的思想基础。人和为贵是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庸》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不仅是一个社会善治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追求的宏大终极理想。西方文化强调天人二分、天人对立,在人际社会间强调竞争,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和德,人际和谐,心身和谐。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未来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宝,难怪世界有识之士都大声呼吁21世纪人类要到中国古代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只有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世界,人民才不仅有物质上的幸福,更有精神的幸福和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