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分33秒:人性的“黄金分割点”

 秀水拖蓝 2012-05-03

    在美学与建筑学上,0.618被称为物体的黄金分割点,一件矮的物品若位于另一件高的物品的0.618处,从视觉上来说,那便是最完美的结合。

同样的原理在音乐上也非常适用。就拿我国国歌来举例,把它的乐曲小节数计算出来,乘以0.618,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它的0.618处正是一个曲子的最高音处,也就是一段乐曲的高潮点。

若万物都遵循0.618的定律,那么人性包不包括在内?

1952年,在纽约的一座半露天音乐厅里,约翰·凯奇举办了个人新曲钢琴演奏会。当时只通过简易的海报宣传就有众多人慕名而来,欲一睹其风采。到演出的那一天,台下座无虚席,人头攒动。

当柔和的灯光照射到安静的三角钢琴上,约翰·凯奇从暗处缓缓走来,刚静坐于旁,喧闹的台下便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等待着这位音乐天才给他们带来新的精彩。

30秒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依旧安静。

1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开始窃窃私语。

2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开始大声喧哗,甚至有人大骂,逐渐地乱成一团。

230秒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所有人都躁动起来,骂的骂、走的走,乱成一团。

3分钟过去了,约翰·凯奇静坐。台下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直到433秒过去之后,约翰·凯奇才离席,宣告他的新曲子已经演奏完毕。而此时,台下已是空无一人。

这,就是名噪一时的曲子433秒》

后来,人们才发现,真正的《433秒》并不是指约翰·凯奇在台上静坐了433秒,而是他在后台设置的录音,将这433秒之内台下所有的声音都录了下来,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433秒》。

有人曾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433秒》分解,乘以0.618,得出的结果是两分半钟以后三分钟不到的这几秒为乐段的高潮。计算出来的乐段高潮,与台下的实际反应相比较,这几秒正是台下最乱、最吵、离席最多的时刻。

原来人性,也同样有着黄金分割点

 

感言:

1、昨天下午第七节课,全年级在多媒体教室集中学习前,学生吵吵嚷嚷,也坚持了4分多钟才安静下来,在近3分钟的时候最吵。我对学生说了,事实证明了人性的“黄金分割”。

2、约翰·凯奇拿观众做实验,曲调天然合成,不可思议,此人应当为这批观众(也是一群杰出的演奏者)补上一场更精彩的演出。好在支持者理解吧。

3、偶然之中有必然,规律蕴含复杂间,一旦被人识破出,分享更多黄金点。

4、任凭鱼跃四方来,强者稳坐钓鱼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