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兴趣、方法、过程”作为目标远比“知识”更重要

 杨阳0 2012-05-03

【原创】“兴趣、方法、过程”作为目标远比“知识”更重要  

2009-12-09 16:13:44|  分类: 教学感悟 |字号 订阅

 

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在很多的教师中知识目标似乎成了教学目标的全部,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上,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似乎成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旧的课程虽然强调“双基”,但在实际操作上也把双基的基础放在知识上,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知识为主,为中心,甚至为全部目标的现象也还是比较普遍的存在着。这种现象偏离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作为指导教学行为的教学目标,这种偏离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知识目标,只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不是目标的全部,而且,在“三维目标”中也未必就是中心,就是最重要的。相反,和知识目标相比,我倒认为,兴趣、方法、和过程更重要。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看,我们所培养的对象,应该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就“会学”的角度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比如,兴趣、方法、习惯和意志力,远比让学生获得一点点知识要重要的多。

其次,从目前高考来看,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尽管试卷是以知识问题出现的,但考察的未必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的理解是,高考试卷中,不可能不考察知识,但更大程度上是以知识为平台,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的教学行为只能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会提高成绩。

第三,从“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上看,知识目标的达成是以兴趣、方法、技能和活动过程等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了这些,哪来的知识?

以上三点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的教师也不会不懂,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知识目标单一的教学行为呢?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管理者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就教师本身来说,有认识上的主观原因,也有本身素质的客观不足。可以想一想,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想过没想过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也许很多的同志会说,我们不是没有想过,但。。。。。。。一个“但”字其实已经回答了问题。那就是,我们本身缺乏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不懂得“兴趣”产生的机理,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甚至连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怎么教给学生?。。。。。。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的教师应该知道怎么去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