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生更需优师教

 秀水拖蓝 2012-05-04

弹指一挥间,担任高一数学教学工作又过了一学期。随着教学的推进与深入,越来与发现,文化基础差的学生很不适合就读高中。原来只有高三的高考压力,现在进行的新课改,高二的全省学业水平考试压力比高考还大。省重点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九科,科科合格)低于85%,要摘牌,一般高中,合格率目标也是85%。而目前的高中招生政策是:第一流文化尖子择优录取到省重点高中(县一中),第二流文化优生接着择优到省重点高中(县四中和十三中),第三流成为民办大校(实验中学和玉潭中学)与我们这类一般高中的积极争取的香饽饽!为了保运转,我们这类一般高中只好见人就收,文化差得令人不可思念!第一学期,学生还有新鲜感,第二学期,看破书山学海,明显感觉学道难,难于上青天。怎么办?逃学、混日子,今天欢笑复明日,放弃学习成为常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上网=手机最流行;谈爱=异性同类项;睡觉=不舍昼夜;吵闹=课堂活力足;零食=讲品味,上派头;……

别人教优生,我们教忧生。

为了教学的延续,为了适应学情,为了自身素质的不退化,向这类学生教学,我们不少老师在煎熬,我们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有进步就行。我个人的教学方面的做法是:

一、期望更接近于现实

我教过多届毕业班,以前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基本功普遍强得多。一般每个班有那么七八个学生稍微努力,就能考上二本。有个别学生还比较厉害,套用我常与师生交流的一句话就是:“以前的学生,无论我怎样出难题,考试结果总有的满分的;现在的学生,无论我怎样出易题,考试结果总无得满分的”。因此,消除好高骛远的教学,消除脱离实际的预设目标,能把讲过的比较完整地再现就要大力表扬,激励上进。

二、思维更接近于学生

高效课堂近年叫得很响,我认为,实际中,我得把实效课堂拉出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让学生跟得上,思维能转得弯,不能瞬息万变,少来脑筋急转弯!一旦发现师生脱节,就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课堂集体授课制,关键是抓住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三、备课更接近于课堂

离开备学情的教案是不优秀的。我的做法是,先课前对即将讲授的内容扫描,找出重点、难点、讲点,进入课堂后,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临时调整,绝不照本唱戏。课后再反思课堂,重新设计完善教案。课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师生思维同步推进。

四、内容更接近于教材

一味的按照教材去讲授,不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有些内容不做变通,学生很难认同。将教材通俗到学生易懂的说法,深入浅出,最后回归到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只能用教材教,并不能停留在教教材。

五、方法更接近于操作

高深的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再美妙也只能是空谈。方法是最重要的,教学关键落着点在于运用。方法的掌握最优途径是练习,熟能生巧。结论是死的,方法要死中求活。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准,提炼出可操作性方法,程序操作训练对学生更有效果。

六、分析更接近于能力

低起点教学,高落点收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最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鉴于学生基础差,尽可能简化思路,用人生起码的智慧去化解问题,形成解题能力。这样做,学生更容易接受。如:遇到难题,可以大胆尝试,用特值法,或猜测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七、情感更接近于临场

一旦进入课堂,好教师要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做激人奋进的情绪发动者。一堂课,实质是一场情感丰富的交流。只有临场临机应变,方显教学机智,获得学生认可。

八、语言更接近于大众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是一位合格的数学教师,因为学生的基础差,为了学生能立即清晰理解,我不得不在很多时候,改变专业语言,换成“方言”式说法,这种所谓“大众式”语言更适合这些平民化教学。

九、技巧更接近于应考

学生感到最头疼的莫过于考试。虽然新课改大声疾呼,要告别应试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现实残酷:离开考试,好像就不是教学。鉴于目前教学实际,告知学生起码的应试技巧,也成为了我们教学的无奈之举。大家看成绩,成绩是考试的产物,会考试离不开技巧。

十、教导更接近于人生

“跳出数学教学看人生作为”。这是我个人教学方面的独特思维与努力方向。我常对我的学生讲:“一旦大家离开学校,走入社会,你在校成绩再好,也不是你炫耀的理由,你也不可能对别人说,我会解数学难题。你唯一能显示的本领,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你比别人更能分析问题、更快解决问题,这才是你的生存能力”。所以,平时的数学教学,我总是站在人生思考问题的高度与角度,去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