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们: 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我曾经是中小学生的家长,现在还是家长,不过是大学生的家长。不过,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初中、高中期间,我逃避了很多责任,很少参加家长委员会这类活动,可能工作忙是一个借口,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缺乏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组织化、制度化机制。山东省正在推进素质教育,谈到素质教育,昨天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省委书记、省长、分管教育的省长都在会上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让孩子们更健康、更活泼的成长,要给孩子们幸福的童年,要让孩子们有好的综合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谋生、健康生活。 但是,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家长们怎么认识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来自于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们如何回应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盼?当然,更来自于各级党政领导怎样管理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怎么用人?应该说,家长们都赞同实施素质教育,但对学校课程开齐,有些家长就认为开那么多的课程干什么,孩子哪有时间学?考什么就学什么不就更好吗?这是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看法。我可以告诉在座的各位家长,学校少开一门课程,就关闭了孩子发展的一条道路。开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应该尽的义务,学校少开一门课程,就剥夺了孩子发展的机会。还有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固然有环境和条件问题,更有社会各届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学校就是学文化、学知识的地方,你搞那么多活动干什么,那不是玩吗?耍吗?对学校教育有许多指责。其实,大家想想,我们学校有音乐、美术、体育,有综合实践活动,有校外活动,有课外阅读,孩子的学习和我们吃饭一样,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营养结构,学生的课程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我跟我们很多领导讲,海参好吃,天天让你吃,让你吃一个月,一个月不够,再给你加两个月,看你还喜不喜欢吃?英语、数学、语文课程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课程是不行的,孩子们的整个心理状态和学习结构,他的学习兴趣都需要调节,怎么让孩子有好的学习与发展的动力系统,这里有许多课题。还有,过去很多家长说,这个孩子送给你了,送给学校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就是你的事情。远远不是这么一回事!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支持。任何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都是这三个方面在起作用,所以学校教育不是包办天下的,它不可能也做不到,需要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来保障每个孩子的发展。今天,我很高兴家长朋友们参与到学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来,这是教育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的希望,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在一百年之前就开始了家校合作。当时,正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工业化快速推进之际,很多人走出家庭,进入工厂,走向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由于许多父母都离开家庭去工作,家庭教育受到很大影响。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教育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支持。基于这样的背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出现了学校教育回到家庭的改革浪潮。为什么?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 大家都知道,当下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社会风气令人担忧。我们说,一个人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上过学不等于就成文明的人,因为只有文化和文明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和品行,转化为他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他才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文明的人。但是,每个人的道德的成长,包括他对社会的责任和爱心,是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的。如果离开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土壤,那么学生的道德成长、良好品行的培育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很多孩子考试时都知道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但公共汽车上有多少孩子能主动给老人让座呢?这就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节问题。孩子们很多的道德培育问题需要回到实践中来去解决,而家庭生活就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实践的土壤。学校还要为孩子走向社会做准备,做好这个准备就必然让孩子走进社会。我们怎样让孩子在学校里为走进社会做准备?仅有知识和技能准备是不行的,必须有社会经验的积累。要培养孩子们将来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们回到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因此,学校必须与家庭携手为孩子们走出校园做准备。 各位家长朋友们,当今社会没有那个家庭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又有多少家庭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会爱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懂自己的孩子,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每个家庭都懂得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学会爱孩子?如何才能懂得什么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我想,没有别的什么好的办法,只有请家长们走进教育现场,与老师们共同走进孩子心灵,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情境,体验孩子们的教育活动,家长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怎么想,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教育是对自己的孩子终身负责的。我非常担心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用一个大墙给隔开了,非常担忧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站在学校的大墙之外指摘学校。只要家长们走进了学校,我们才能携手,才能同心。在培养孩子方面,学校代表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同时也代表家长利益。只有我们走到一起,学校与家庭才能互相理解,才能携手前行。今天,你们走进来了!我感谢你们! 学校教育是为孩子们走向社会做准备的。要让孩子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有学校这一支力量是做不到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你们的参与,学校敢组织孩子们上北京吗?没有你们的参与,学校很多社会实践活动能开展吗?到烈士陵园去凭吊烈士们学校敢做吗?我们的学校想做,我们的学校想承担这份责任,但是安全问题像紧箍咒一样套住了我们的学校,好多事情不敢做、不能做,但是一旦家长朋友们参与进来,学校与家庭共同负责,共同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我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家校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中国的做法,也是国际惯例,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要向各位家长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各位家长朋友们,文化有前喻,也有后喻。“前喻文化”就是前辈文化影响和促进后辈的成长与发展;“后喻文化”就后辈文化影响和促进前辈的成长与发展。孩子们有很多符合时代和未来的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样可对去家长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们与孩子们一块去凭吊烈士,我想这是对神圣的重新体验,是对流血的先烈的尊重,是让我们守住一份神圣的东西,是对美好的优秀品质的一种唤醒。所以,家长们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体验、一起成长,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各位家长朋友们,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志愿者精神,需要一种奉献的精神,你们走进学校教育,你们固然是爱自己孩子,爱这个学校,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也是在唤起你们的志愿者精神和奉献精神!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今天是周六,你们坐在这个地方,你们关心学校,支持学校的发展,就体现了一种志愿者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国的志愿者精神培育从哪里开始?我希望从家长委员会开始,从每一位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开始。我想,没有哪位家长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一点奉献?每个家长都会赞同的,有了为自己的孩子自愿奉献的这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当家长们习惯了周六、周日和假日上完班之后来学校来看一看,参加学校的活动,家长们的精神境界就是崇高的,就是一种摆脱了日常琐碎的无聊的崇高的生活方式。当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毕业,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奉献自己的业余时间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像国外一样,我们有一份工作是拿薪水的,还有一份工作是义工,是奉献,由此我们这个社会就有两只手来推动它发展,我们这个全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