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十三篇诞生于吴地二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兵法十三篇诞生有着它更广阔的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渊源:炎黄之战以来3000余年战争实践;一代人又一代先贤哲人积聚的先进思想;春秋时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当时百花齐放的学术文化氛围;齐国兵学传统影响及孙武军事世家的熏陶;还有孙武本人的天赋、志趣和种种遭遇等等,专家多有论及。我想补充的是,也不可忽视当时吴国诸多的特定条件,这些特定条件是十三篇诞生的良好气候和一片沃土。 1.吴地同中原一样是中国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地区之一。吴地,一般指我国东南的长江下游地区,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一般都记载为商末的泰伯、仲雍南下建开始,故称吴文化。其实,从3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太湖地区的文化就相当发达。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其文化遗址可分三个区域和三种类型,即今浙江北部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太湖周围及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江苏南部的北阳营文化,还有在这一地区发掘到的铜石并用时代的湖熟文化。从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看,其年代约与中原同期,有些还走在中原前面。事实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在古代是两个并驾齐驱、平行发展的文化系统,这是十三篇之所以在吴地诞生的文化底蕴。 2.吴人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仅经济发达,兵学文化也较先进。建吴之始,就筑泰伯城,中国水车首先产生于吴地,水战是吴人之长。寿梦时,开始不断对外用兵,西部与强楚较量,北部又与齐、鲁交锋。寿梦2年(前584年),吴国伐郯(今山东邻城县),郯国屈服议和,引起中原强烈震动。同年,吴又攻楚国的巢(安徽合肥)、徐(江苏泗洪)、州来(安徽凤台),吴军大胜,楚国丧师失地,主帅身亡,损失惨重。反映出当时吴国军事思想的先进程度。吴人还有放眼天下,善于向周边和中原地区学习的特长。齐国的兵学传统,晋国的车战技术,楚国的水战之道,皆注意吸收、消化,为我所用。寿梦以后诸樊、余祭、余昧、僚诸王,都是如此。他们亲自率兵攻战,连连取胜,使吴国的疆域越扩越大,军队越战越强,实战中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形成的特色是好计谋、重诡诈、善多变。这是十三篇诞生于吴地的基础条件。 3.再看当时列图形势。晋、楚、齐、秦四大强国,经过二百余年争霸战争,精疲力竭,国势趋于衰落,国内矛盾激化,不得不放慢争霸步伐。前546年,晋、楚、齐、鲁等十三国“弭兵之会”就是一大标志。而偏安于东南的吴国正在崛起。历史为吴国加入大国争霸行列提供了机遇。争霸,当然需要更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形势呼唤兵法诞生。 4.正在此时,军事将领出身的政治强人阖闾主政,他雄心勃勃,谋略过人,治国有道,治军有方,且能任贤使能,从而集聚了众多人才到吴地竞显才华,促使了各种先进思想在吴地碰撞、融合、升华,把吴国的兵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史载有《阖闾兵法》问世,也有《伍子胥水战兵法》,可惜失传。唯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十三篇就成了当时兵学文化的杰出代表。假如,没有孙武奔吴,十三篇不能诞生,没有伍子肾的知遇和力荐,十三篇也不能诞生,没有吴王的开明,十三篇更不能问世。十三篇诞生于吴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