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佳宁图书馆605 2012-05-05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发布时间:2006年7月10日

观察思考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由于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是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来体现的,所以在此次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中心,来设计、安排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曾经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过多次变革和试验。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又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全国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可以看出绩效还比较低。究其原因,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因素不是硬件投入不足,也不是教学资源缺乏,而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得太少,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解有偏差,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始终,形成培训的主线。这一点构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特点,也是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有所不同的分界线。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设计”这条主线,才能顺利达成培训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作为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首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提出这门课程的目标体系,标出适合课堂教学的知识单元和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主题活动)的知识单元,然后分别进行基于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基于主题活动的设计(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而不只是孤立地设计一些观摩课或公开课,摆摆样子。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中,因只有50课时,所以只能要求被培训的教师重点完成一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并选择、加工或开发这个方案中所需要的媒体和资源。通过这项真实任务的完成,使被培训的教师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促进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的认识。

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将初步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体会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加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的两套培训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案例、模板和量表,为学习教学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资源部分包含了大量文本材料和多媒体材料,为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支持;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得到启发,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培训教材中提供的模板,可以使受培训的教师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书中的量表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评价样板,为受培训的教师在教育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设计提供了参照。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的优点是可以排除干扰,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不足之处是受训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学习负担较重。分散培训可以利用双休日上课,平时完成培训作业,每周培训一个单元,有利于教师的消化吸收,又不耽误教学工作。前提是当地必须有合格的培训教师,能够指导学科教师的学习,而且培训的时间拉长,对培训工作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校本培训可以联系本学校的实际,把培训和教研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进。校本培训是一种好的培训形式,但是必须要具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有所收获。

不论采取哪种培训方式,都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培训不仅使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方法解读 过程性评价是如何实施的?

根据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师范司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经认真研究,决定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全面实施过程性评价,以准确反映各地培训动态,保证全国的培训质量,保证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经过培训确实得到提高。参加培训的教师过程性评价合格,才有资格参加全国统一的教育技术水平考试。

开展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体现了本次培训重视教学过程,强调广大教师的参与和体验,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使学员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以体现。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辅相成,是本次培训的特点之一。

过程性评价系统的特点

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发、免费供各地使用的《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系统》具有下列特点:1.网络实施。系统可以在局域网中运行,各培训点需将系统下载到本地服务器。2.账户分级授权。系统要求用户以真实姓名登录,用户分超级管理员、高级管理员、培训点管理员、教师和学员,下级用户只有得到上级用户的授权才能进入系统。3.数据集中管理。评价数据由教师和学员产生,管理员只能查看不能进行修改。原始信息和评价数据最终汇总到项目办,由项目办与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实施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数据交换。

系统由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两个子系统组成。质量监测子系统记录学员培训前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程度、学员对培训点和培训主讲教师的主观评价以及培训后的收获。过程性评价子系统记录教师对每位学员、每个学习小组的评价分数、学员对小组内同伴及班内同伴的评价分数,经后台加权运算,教师和管理员可以即时查看每个学员的当前分数。

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计算公式是系统软件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结合各地培训的实际情况,能适用于多种培训模式,同时不给教师和学员增加太多的额外工作量。经多次咨询专家,并经专家委员会审定,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如下表,分数计算采用了与最高分和小组平均分进行比较的相对分数。

教育部师范司组织审定、推荐全国使用的两套教材的评价时间略有差异。采用何克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要分别在模块三、模块六、模块八结束后和最后作品展示时进行;祝智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要分别在模块三、模块五、模块七结束后和最后作品展示时进行。

过程性评价的流程

对于培训点而言,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流程如下:

1.下载系统并安装到本地服务器;获得注册码;

2.管理员进入系统,输入培训点信息、班级信息和教师信息,输入学员姓名和初始信息,对学员进行分班;

3.教师进入系统,补充或重新输入学员姓名和初始信息;

4.教师对学员进行分组;

5.学员进入系统,编辑(添加、修改)自己的详细真实信息;

6.学员填写调查表(前测);

7.学员在教师要求下对同学或小组进行评价;

8.教师对学员、小组进行评价;

9.后台运算,形成每个学员的成绩档案;

10.学员填写调查表(后测)。

11.管理员导出学员数据、形成报表,向项目办发送数据或存盘寄送。

需要说明的是,适应多种培训模式的过程性评价系统,目前还没有成功的范例可资参考,实际应用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问题,项目办将会同专家、一线工作者不断予以完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韩骏)

亲身体验 无形技术是灵魂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级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培训,这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引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促使我对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并做了有效的尝试。

翻开何克抗主编的高教版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其编写体系、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别具一格:以模块、活动为基本框架,将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方法等的学习融会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自主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之中。以一个真实的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在“做中学,学中做”,“体验中学习,学习中体验”。这不正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不谋而合吗?在学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我觉得这正是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好内容。于是,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制作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课件在多媒体平台教室试用。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好。我仔细研读教程,自我反思,路在何方?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接下来的一个班教学中,我打破教材的编排,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半个世纪后我们用什么能源?”为主题开展了一个基于项目的学习,以“能量”为主线,下设“能源有哪些?”“目前你家常用什么能源?”、“能源使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文明?有哪些负面影响?”、“二十世纪的能源趋势如何?”、“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能源?”等活动,分别由几个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我先用平台展示当时的社会热点:学生用相机拍摄的加油站前排队加油的机动车“长龙”,激起同学们的探索热情后,接着让他们采用上网搜寻、阅读书刊、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有关的信息。活动过程中,个别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太好,不是太慢,就是没有按质按量完成,如有的同学在上网时玩QQ,早把任务忘得一干二净。想到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的每个模块活动前总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概要”、“您的学习成果”,我调整了教学策略:由班长主持,明确小组及个人的具体任务,限制了完成的时间,并让同学们互评、自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技术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机会,为每位普普通通的教师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教育的窗口,看到了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