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的民间谚语 在菲律宾也流行

 远近轻重 2012-05-05
泉州的民间谚语 在菲律宾也流行
专家学者云集泉州,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泉州小吃“板煎糕”,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颇受欢迎;闽南人孩子满月,向亲戚朋友所送的“红龟粿”,移居马来西亚的闽南人,仍保留这习俗;泉州人朗朗上口的闽南谚语,仍流传于菲律宾侨胞之间……

昨日,来自马来西亚、北京、香港、福建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云集泉州海交馆,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庆宗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泉州九成以上的华侨,集中在东南亚。主办方介绍,此次在探讨中华传统对东南亚影响的同时,还研讨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陈志明教授谈到华人饮食文化时说,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闽南人,在孩子满月时也送“红龟粿”,泉州至今仍保留这习俗。

当然,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迁中传承。陈教授说,移居东南亚后,中国人也将饮食“再植”于东南亚。他举例说,泉州的“板煎糕”,在台湾称为“板煎爹”,是台南“古早”味之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也很受欢迎,叫着“板煎粿”,马来西亚人也卖。

不仅如此,东南亚文学作品也带有闽南色彩。泉州师范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戴冠青介绍,被誉为“泉南乡土专家”的菲律宾老华侨许龙宜,他的祖籍在晋江,在他编著的《分类注释闽南谚语选》一书中,记录有菲岛侨胞流行的谚语,如“吕宋街路,易干易湿(喻贫富难持久不变);君子落泊,扁担科罗(喻人应能屈能伸,以前华侨很多做摊贩苦工)……”

戴冠青认为,这些谚语,可以清楚地看到闽南文化在菲律宾华人社会的传承,透露出闽南人重拼搏、善适应的精神和价值观。而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使海外华文文学带上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

中山路的骑楼建筑,是泉州的一大特色,商店前的走廊,可为顾客遮阳挡雨。泉州新门街、涂门街等多条街道,都可见这种骑楼建筑。但你可曾知道,这一建筑,其实是“舶来品”,是东南亚建筑传入泉州的见证。

“这种骑楼建筑,是东南亚常见的‘西式’双层排楼,楼上住家、楼下是商店。”陈志明教授称,商店前面的走廊,正在前边楼顶之下,为公共走廊,闽南话称为“五脚基”,其实是闽南话的“五”和马来语的KAJI(尺)拼合的字。
台海网11月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曾小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