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

 梦中家园 2012-05-05

康德(Immanuel Kant , 1724 - 1804)是德国人,一生未曾离开家乡科尼斯堡(Koenigsberg),在那儿念完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就在母校教书,所教课程包括:物理、数学、地理、人类学、教育学、矿物学,以及逻辑、形上学、道德哲学等。他的生活极有规侓,言行一丝不苟。他与柏拉图相似之处是:终身未婚,享年八十。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康德在哲学上面临了双重挑战:一边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陷入困境,就是分别走入独断论与怀疑论,以致难以为继;另一边是自然科学快速发展,而哲学论述无法跟上脚步,形成哲学界的重大危机。康德于是重新思考「知识」的有效性问题。知识由判断所构成,判断有两种:先天判断(或分析判断)与后天判断(或综合判断)。先天判断是普遍的与必然的,因为它是由分析主词而得到述词,譬如,「凡物体皆有量积。」「三角形有三个角。」但是这种判断无法扩张或增加我们的知识。后天判断是由综合具体经验所得的结果,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人是会死的。」我们由此知道得更多,但是这种判断只有概然性与局部性。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先天综合判断」,以保障人类知识的有效性呢?

   

   康德要探讨「人类知识如何可能成立?」他认为:在肯定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事物之前,必须先剖析理性本身的能力。传统以来的哲学,谈到知识时,都是以理性针对事物去认识,现在康德反其道而行,要先针对「理性」本身加以考察。他认为这就像自然科学中「哥白尼的革命」一样,从日动说转向地动说。说得清楚一些,要由以前的「心智(有如太阳)依从及符合对象(有如地球)」,转变为「对象依从及符合心智」。由于人的心智或理性的结构是固定的,对象必须以理性所要求的特定方式才可呈现出来。因此,在探求知识的有效性之前,要先研究「理性」,看看人「能够」知道甚么?

    

   康德的哲学又称为「批判哲学」与「先验哲学」。所谓「批判」,是针对理性功能而言,他的代表作是三大批判;所谓「先验」,是指先于经验并做为经验之基础者,亦即要由此找出一切经验(包括认知、道德、审美等)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他一生努力探讨四个问题:

(一)我能够知道甚么?

(二)我应该做甚么?

(三)我可以希望甚么?

(四)人是甚么?

  针对「我能够知道甚么?」康德写了《纯粹理性批判》。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理性」在理论上(不涉及实践)的运作而言。这种「批判」的目的是要确定「先天综合判断」(亦即有效的知识)是否可能。他探讨四个问题:(一)纯粹数学如何可能?(二)纯粹自然科学(以物理学为主)如何可能?(三)形而上学做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四)形而上学做为一门科学,是否可能?前三个问题都是「如何」可能,意思是可以成立,只是要说明其「如何」可能。第四个问题则是「是否」可能,而答案是否定的。何以如此?因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是真实的「本体」(或「物自体」),而人的知识只能达到「现象」。这里就涉及了对理性所作复杂的分析了。

  

   知识的构成需要质料与形式。质料来自外界事物,由感性去把握;形式来自理性主体,由此确保知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两者合作,不是兼具先天性与综合性吗?这是康德的简单想法。康德使用的「理性」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人的心智基本能力而言,其中包含四个由上而下或由内而外的层次:理性(狭义)、知性、想象力、感性。狭义的理性扮演统合或规范的角色,然后知性、想象力与感性这三个层次,都各有双重作用,亦即本身具有先天形式,并且可以接纳后天质料,这种复杂的结构可谓别出心裁而深富理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