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次二山

 布狄厄布狄厄 2012-05-05
4.2.1 东次二山之首,曰空(kōng)桑之山①,北临食水,东望沮(jū)吴,南望沙陵,西望湣(mín)②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yín),其名曰【车令】(líng) 【车令】(líng),其鸣自叫,见(xiàn)则天下大水。
  
    4.2.2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榖(gǔ)而无水,多鸟、兽。
  
    4.2.3 又西南四百里,曰峄(yì)皋(gāo)之山③,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è)。峄(yì)皋(gāo)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rǔ)之水④,其中多蜃(shèn)、珧(yáo)。
  
    4.2.4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gé)山之尾⑤,无草、木,多砥、砺。
  
    4.2.5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gé)山之首,无草、木。澧(lǐ)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biē)鱼,其状如胏(fèi)⑥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lì)。
  
    4.2.6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馀峩(é)之山,其上多梓(zǐ)、枏(nán),其下多荆(jīng)、芑(qǐ)⑦。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tù)而鸟喙(huì),鸱(chī)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qiú)狳(yú)⑧,其鸣自【訆的左边改为讠】(jiào),见(xiàn)则虫蝗⑨为(wéi)败。
  
    4.2.7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fǔ)之山,无草、木,多水。
  
    4.2.8 又南三百里,曰耿(gěng)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rú),其鸣自【訆的左边改为讠】(jiào),见(xiàn)则其国有恐。
  
    4.2.9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cén)水。其中多【鵹的下边改为鸟】(lí)鹕(hú),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訆的左边改为讠】(jiào),见(xiàn)则其国多土功。
  
    4.2.10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yè)之山⑩,无草、木,多水。
  
    4.2.11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yè)之山,无草、木,多石。
  
    4.2.12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yè)之山,无草、木,多水。
  
    4.2.13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4.2.14 又南五百里,曰缑(gōu)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4.2.15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bì)獙(bì),见(xiàn)则天下大旱。
  
    4.2.16 又南五百里,曰凫(fú)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zhēn)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zhǎo),名曰【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蛭(zhì)⑾,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4.2.17 又南五百里,曰【石垔】(yīn)⑿山,南临【石垔】(yīn)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háo)狗,其名曰峳(yóu)峳(yóu),见(xiàn)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fú)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xié)鉤(gōu),见(xiàn)则其国多疫。
  
    4.2.18 凡东次二山之首,自空(kōng)桑之山至于【石垔】(yīn)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zài)觡(gé)⒀。其祠(cí):毛用一鸡,祈(qí);婴用一璧,瘗(yì)。
①空(kōng)桑山:《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yú)顶。”唐•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女陵山在曲阜县南二十八里。干(gān)宝《三日纪》云'徴在生孔子空(kōng)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窦中。无水,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门出,足以周用,祭讫泉枯。今俗名女陵山。’’”
  
  ②湣(mín):郭璞音旻,《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无注。
  
  ③峄(yì)皋(gāo)山:谭其骧认为即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峄(yì)山。
  
  ④激女(rǔ)之水:郝懿行云:“《尔雅疏》引此经作激汝之水,《玉篇》同。”
  
  ⑤葛(gé)山之尾:谭其骧注:“第四葛(gé)山之尾,第五葛(gé)山之首,疑即今(江苏)沛县东南之葛(gé)墟岭和邳县西南的葛(gé)峄(yì)山。”
  
  ⑥胏(fèi):同“肺”。《文选•郭璞〈江赋〉》:“赪(chēng)蟞(biē)胏(fèi)躍(tì)而吐(tǔ)玑,文魮(pí)磬鸣以孕璆(qiú)。”唐•李善注:“《山海经》曰:'珠蟞(biē)之鱼,其状如胏(fèi)而有目,六足,有珠。’郭璞曰:'蟞(biē),音鼈。’《南越志》曰:'珠鼈吐(tǔ)珠。’”袁珂校(jiào)注:“珂案:经文胏(fèi),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jiào)本并作肺,作肺是也。”于按:袁云“作肺是也”,则其意必为“作胏(fèi)非也”。袁珂先生所引“作肺”诸本皆在李善所引本之后,且其它古籍中亦有“肺”作“胏(fèi)”者,故袁云“作肺是也”则非也,若云“作肺可也”则可也。
  
  ⑦芑(qǐ):通“杞”。枸杞。
  
  ⑧犰(qiú)狳(yú):袁珂校(jiào)注本、校(jiào)译本皆从王念孙、毕沅、郝懿行作“【犭几】(jǐ)狳(yú)”。《广韵•旨韵》:“【犭几】(jǐ),兽名。如兔喙,蛇尾。见(xiàn)则有蝗灾。”我以为即使作“犰(qiú)狳(yú)”是错的,也不宜改为“【犭几】(jǐ)狳(yú)”,因多数版本作“犰(qiú)狳(yú)”,且由来已久,影响甚深,以致近代在美洲发现的一种动物因其形似《山海经》里所描写的“犰(qiú)狳(yú)”,就被我国的翻译者命名为“犰(qiú)狳(yú)”。有人见《山海经》里有“犰(qiú)狳(yú)”,美洲也有“犰(qiú)狳(yú)”,由此认为中国古代有美洲犰(qiú)狳(yú),或认为中国古人到过美洲,此乃因果倒置之说也。犰(qiú)狳(yú),英文名为armadillo。
  
  ⑨虫蝗:或作“螽(zhōng)蝗”。
  
  ⑩姑**(yè)山:姑**(yè)山、北姑**(yè)山、南姑**(yè)山皆不可考,但显然不是山西省临汾市附近的姑**(yè)山。
  
  ⑾【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蛭(zhì):即【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蚳(chī)。见《中次二山》“昆吾之山”。【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蛭(zhì),经文原作“【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姪”,郭璞注:“【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蛭(zhì)二音。”袁珂校(jiào)注:“珂案:经文【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姪、注文【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蛭(zhì),王念孙、郝懿行并校(jiào)作【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蛭(zhì)、【蠪的上边改为龙】(lóng)姪。”
  
  ⑿【石垔】(yīn):《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yīn,郭璞音真。
  
  ⒀觡(gé):骨角。
作者:赵家大树 回复日期:2010-03-12 08:10:42 
回复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东山经的一条路线,叫东次二经,即东山经第二经脉。这条路线从俄罗斯的尼布楚南边的一座山出发,一直向南,贯穿整个中国,到达广东沿海的汕尾北边的山。全程3320公里,其中沿着东经116度,直线行走近3000公里,方向精准,定点准确,与现代航空线路无异。
  提醒大家,地球的圆的。三千多公里的航程,从南北看,是一条直线,从东西看,却是一条很大的弧线哦!所以说,以为远古时候的中国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球体,甚至以为古人是原始人的想法,是不是无知?!
  这条路线记录了四千年前那场大洪水带来的可怕后果。今日中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当时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瞬间就全部消失了,只有少数居住在高山上的人幸免于难。十年之后,600米以下的山,被洪水严重冲刷,植被消失,草木不生,大片区域,河流淤塞,荒无人烟。真是难以想象!
  说到这里,一个更加高深莫测,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四千年前发生可怕的大洪水,淹没海拔600米以下陆地。可是,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神农架林区,以及设在今山西临汾的天下朝廷,却安全无恙。为什么?
  可能是巧合吧!难道真是巧合吗?《山海经》记录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在大地上巧合发生了。所有的巧合加起来,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不要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嘛。人们还在为拥有沿海地区一套近乎天价的房子而不顾一切,做出疯狂的行为的时候,灾难正悄悄地向我们逼近。
  神灵,或者说外太空智慧人女娲,造人的目的是什么?它们能容忍人类脱离自然的文明的极限又是什么?人类蔑视神灵,自以为是,为所欲为的结果是什么?不用我多说,聪明的您应该想到了。
  人类进入疯狂状态,以为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要做宇宙的主宰时,就会遭受毁灭!如果人类按现在的思维方式生活,继续闹下去,大洪水必定会再来!但什么时候来?只有上天才知道吧。
  最近世界各地连续发生的大地震,是不是上天向人类发出强烈的警告?生存与毁灭,在于我们自己的抉择!
  
  下面是《山海经》的原文: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々,其鸣自訆,见则天下大水。
  
  东山第二列山系的首座山,叫空桑山(今俄罗斯尼布楚南,大兴安岭西部的一座山,海拔900米)。山的北边与食水(今石勒喀河,黑龙江的支流)相邻。站在山顶上,向东可以望见沮吴(今东北三江平原),向南可以望见沙陵(今蒙古高原沙地),向西可以望见湣泽(今贝加尔湖)。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牛,但长着老虎一样的斑纹,发出一种如同人在呻吟的声音,名叫軨軨。它的叫声像在叫喊自己的名字。据说如果有人见到这种野兽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水灾。
  (从古人的描述,很容易找到这座山。在山的北边,有一条河流,就是食水(今石勒喀河),河的北边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一座古城,城北面是大山。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一般来说,每一条山经开头的山,都是有来历的。这也不例外。
  可惜,年代久远,远古的资料我查找不到了,具体情况无法告诉大家。就给大家介绍一段近代历史吧。
  您听说过俄罗斯的涅尔琴斯克市吗?那座古城原来属于中国人的,它叫尼布楚,因尼布楚河而得名。清初时期,这是蒙古族人游猎的地方。
  然而,到了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正是今日不少中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康乾盛世”时期。沙俄入侵中国。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举行谈判多时,最终签订了一个《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条约》规定:中方将尼布楚地区让给俄国,并同意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
  从此,中国失去尼布楚以东、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大约相当于今日整个中国的五分之一。尼布楚城被划入俄国版图,改称涅尔琴斯克。
  这就是各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的“康乾盛世”时期,一笔很多中国人没有听说过的光辉历史。将耻辱视为荣耀,被蹂躏视为享受,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我太愚昧,心智未开化,无法理解。谁能给我一点安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