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2

 行为准德为先 2012-05-05

三、愚兵思想在《道德经》中,似有愚民思想:“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孙武则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这种思想是他们共同的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则老子主张统治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关心民众疾苦。孙子则要求将帅“视卒如爱子”,他还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同欲者胜”。老子和孙武都十分重视民众的支持,争取民心或军心,把政治和军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众和士卒之中。可见他们都很注重实际,深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五、柔弱胜刚强老子贵柔,认为“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所以柔弱胜刚强。他指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军事上“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孙武继承了这些思想精华,他在兵书中写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奚谷者,形也”。并把兵形如水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例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中的“不意”、“不备”,就是“虚”,水常居高临下,避实击虚,兵也是如此。又如:“声东击西”之类的战略战术,就是要造成兵势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以弱胜强、化害为利?孙武主张:“陷之死地而后生,投入亡地而后存”。老子说:“进道若退”,也是这个道理。通过主动陷于绝境来促使矛盾的转化。历史上项羽率领的楚军“破釜沉舟”、韩信的汉军“背水一战”,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

六、贵“无”思想贵“无”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孙子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只有达到“无”的境界,才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他也希望君王处于“无为而治”的地位,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他要求将帅要有“形人而吾无形”的战略战术思想,主张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机动灵活,以便造成“我专而敌分”的战场态势,这样一来,“敌虽众,可使无斗,则胜可为也”。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老子、孙子这些“贵无”的战略战术思想即便是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洞察先机、超越平凡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极而反,貌似强大完美的事物,其实潜伏着危机或困难。老子深刻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和变化,当人们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时,那它已经在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孙子兵法》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论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这里体现了道家以奇用兵的军事思想。

八、后发制人人的行为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老子不主张直接探求,而是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他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孙武在军事学里具体地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在《军争篇》中写道:“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充分利用各种制约因素和各种假象来牵制、迷惑敌人,使敌方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汉战争中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著名的战例,体现了“以迂为直”和“后其身而身先”的战略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