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硕士父母无法解答的小学数学题嘲讽了谁

 tld逍遥子 2012-05-06

核心提示:
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拿着一道培优数学题问妈妈,妈妈看了半天没搞明白,这时一旁的爸爸不耐烦了,称怎么一道小学题就难住你这个研究生。爸爸拿过题,看了一遍又一遍,只得连称“悲催了”。
昨日,洪山金地格林社区的赵娜,提起为儿子“辅导”功课的事情,一脸郁闷,她说自己跟丈夫好歹是个硕士,结果因为几道小学数学题,不仅在儿子面前很丢脸,而且对辅导他的自信心也大受打击,“现在的教育,实在让人难理解,但是没办法,大家都在拼。”
赵娜儿子的数学题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三组数字: 1、3、5、7、8; 2、4、6; 5、9;这三组数字都因同种规律而分组,请找出其中规律。”
 
文/新锐振鸣

 

对于这对硕士父母的提问,网友们很快的纷纷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

1、  奇数序列的数之和与偶数序列的数之和的差的绝对值是4。
 |(1+5+8)-(3+7)|=4;
 |(2+6)-4|=4;
 |5-9|=4.

2、  1、3、7、8为拼音的一声,2、4、6为拼音的四声,5、9为拼音的三声

3、  都是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从发散性思维角度,这三种答案都是对的。只是思考的方式有深有浅、有靠谱的、有坑爹的。如果唯标准答案是举的话,那么只有第一种答案是对的。到底这些人的答案,谁对谁错,最终还是要看出题人对学生的考察点,最后还是要由那个出题人说的算。

 

所以这道试题,已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它可能是一道脑筋急转弯,有可能是个钻牛角尖题,有可能是道语文题,也有可能是一道心理测试题。如果硬要赋予这道题一些实际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也只能把他当成一道“察言观色”题,欲解此题,学生们必须掌握出题老师的出题喜恶,当时的心理。否则即使你是那位老师,手把手交的学生,你也不一定能解出此题。

 

对于这样的数学怪题,也有人质疑它的实际应用性。毕竟人们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要考虑他的实际效用。这样的绝对值4,有何实际效用?他既没有给定的背景,又没有正规的引导,也没有限定条件。而我们在生活中,何时才会用到这样的知识?对于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这道题也许和他的本行还有点关系,可是对于其他群众来说,这道题就太鸡肋了。我们从中只能看出,这明显就是出题老师对学生的刁难!

 

如果从这样的培优题上找一点好处的话,那便是它间接的开发了学生想的能力。但是这如果让学生陷入一阵冥思苦想,让家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那么这道题的实际意义,也只是刁难了一个家庭,嘲讽了一对高学历的硕士父母。

 

如今很多家长非常在意孩子的培优,会让孩子去上一些奥数班,培训班,这然可怜的孩子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孩子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常常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这些奥数题来难他们的父母。

 

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因为数学不好,所以我家人安排我到邻居的一个老师家里去补课。那位老师家里有一个年龄比我小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对他比较严,所以他常常用一些“变态”的数学题来难他的父母。那天,我看他的父母为了解一道数学题,用了各种高等数学的方法,都没有把它解出来。当那个孩子公布答案时,那对老师无语了。答案真的坑了爹。

 

中国很多搞这些培训的老师,出题的目的太明确了,就是为了难学生,就是喜欢从在这些难学生中,找到一个最纠结的出来。然后他们会对外公布,这是他们培训的结果。而这些“难”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又如何?他们往往思维敏捷,但是思想却和常人不一样,他们很孤僻,痴迷于这些变态题,但是当他们遭遇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就手足无措了。

 

而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化繁为简。为什么,数学会有初等数学、中等数学、高等数学之分,就是因为它要求人的思考的形式不一样。有一句话说的好:“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数学只有在成为人,开拓生活的工具时,他才有其作用。为什么我们的高等数学里,会有微积分,会有各种函数,就是为了方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所以说数学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学的数学,需要掌握的数学应该不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学数学,说阳光些,是为了适应生活,说实际些就是为了考试。那么我们的出题人,能不能考虑到这点,不要再出这些没有方向的题目!

 

注:原创作品、期待共鸣、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