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从“硕士思维”中解放出来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第109期】让孩子学会学习系列(71)

让孩子从“硕士思维”中解放出来

01

一道难倒硕士夫妇的小学题

有对夫妇都是硕士生,但却对上小学四年级儿子的一道数学题束手无策……

这是一道什么难题呢?

“有三组数字:    13578        246      59

这三组数字都依同一种规律而分组,请找出其中规律。” 

身为硕士的父母百思不复旦其解,不得不上网求助。

这个题目难吗?网友回答:

1)这三组数字都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最显而易见的);

21+3+5+7+8=24  2+4+6=12   5+9=14  三组数字之和都是偶数(这好像有点难度了);

3)(8-7+7=8   7-5+5=7  5-3+3=5   3-1+1=36-4+4=6 4-2+2=4; 9-5+5=9

 故,其规律为“后一个数字减前一个数字之差,加上前一个数字,等于后一个数(这就真得有点难了);

4)第1组:8{7[5-(31]}4

   第2组:6-(42)=4

   第3组:954

   故其规律为:每组数后一项减去前面两项的差,最后结果是4(这个不容易想)

5)第一组5个数字    第二组有3个数字   第三组有2个数字

   5   3     2   都是质数(这个思维跳跃更大);

6)总共就是1-99个数字,13,5,7,8  用普通话念出来都是1声,2,4,6念出来都是4声,5,9念出来都是3  这就是规律(哈哈,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

网友们还有更多的其他答案……

02

学历越高,越会被简单的问题难倒

这个题难吗?实在是难!两个研究生都束手无策;这个题简单吗?这个题真简单,因为只要识数、知道这几个数大小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它们无非是“后面的数都比前一个数大”,如果你想再复杂一点,网友也给出了多种答案,如果你不想认真地按数学逻辑去思维,来个脑筋急转个弯,按普通话声调也不失为一一种答案……

如此多的答案,我们的两个研究生为什么“研究”不出来呢?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上得太多,知识太丰富,思维被固化,凡事总用“雪化了就是水“的思维定势来思考,总以为自己是研究生,四年级的的数学题跑不出自己的水平,总想用自己头脑中“学过的”、“课本上的”规律来给试题对号入座,自然不会想出什么答案来!

03

知识越多,越会被思维定势所禁锢

我儿子上三年级时遇到过去到过这样一道题目:观察找规律,写出后面的数:248、(   )、(   )、(   )……儿子的答案是:248、(14)、(22)、(32)……,被老师重重地打上了“×”号。回家后,儿子愤不平,说老师给他判错了,老师的标准答案是248、(16)、(32)、(64)……但他的答案也是对的,儿子在本子上给我连比带画地说,“你看

“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分别加上连续偶数的和”。他边说边给我画,“好一个规律!”我不禁拍案叫绝。儿子说说,他还有一个答案,248、(32)、(256)、(8192)……后一位数是前面相邻两个数的乘积。好!我心里又是一阵激动。

我是一名老师,以此之前,对这道题的答案,我从来都是有一个,那就是248、(16)、(32)、(64)……

这是因为,我也和那位我们老师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夫妇一样,在考虑问题时,首先是凭借着“经验”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答案,这个“经验”,心理学上叫思维定势,它会使人的思维只在“经验”的圈里打转,而不向外发散。如上面的题目248、(16)、(32)、(64)……这显然是受2n 的影响,有这个思维定势作怪,我们几乎再也开发不出别的规律。但是孩子没有这种思维定势影响,因此他们的思维要活跃的多,开阔的多,答案可能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甚至象开头案例中的问题用“普通话声调”这个“非数学”的方法去解决,这看似荒唐,却闪现着孩子创新的火花。

04

创造性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按套路出牌”

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个题目太刁钻,太古怪,属于偏题,怪题之列,而在我看来,这样的题目才是好题目,这样的题目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出现“有梨就让”才算对,“有梨不让”就是错的禁锢学生思维的标准答案!

有一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有一道题是:用四个0来算24点,在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考生中无一人胜出,而后来网友却给出了N种解法。学生为什么回答不现,因为,这个题的问法不对。

如果这个题这样问,40的阶乘之和是多少?我们的考生会在5秒之内就给出答案,可是换了一种问法,我们的学生就傻了眼……

这真令我想起一个笑话,过支有一个傻子,老师教他学“一”学了几百次,终于学会了,老师领他到街上显摆显摆,看到墙上的“一”字,问他这是几,傻子摆手摇头,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启发,都无济于事,最后老师说:“你真傻,我天天教你念‘一’,你怎么又忘了呢?”傻子恍然:“哎呀呀!一夜不见,‘一’字咋就长这么大了呢?

 南大招办主任赵鸣当年说“南大通过自主招生想招的并不是这样缺乏灵气的考生……因此出的面试题很灵活,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发展潜力,习惯按一个套路答题的考生自然应付不来的。”

05

结语:要培养会创造的孩子,就要把“硕士思维”扔进垃圾筐

         南大的面试题怪得好,今天的这道小学四年级的“难题““难”得好!

    不要以为读了几年的书,混了个研究生学位就能解遍难题无敌手,也不要以为,研究生解不出四年级的题目就在儿子面前脸上无光,要把“硕士思维”扔进垃圾筐!

   当下的教育不能再是“考研的教育”,当下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当下的教育要教出孩子的灵气,“雪化了变成春天”才会迎来万紫千红花烂漫,“孔融让梨我不让”的诚实和“谦让”一样都是谦谦君子的必备品德,都同样的高尚与伟岸!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本文为平湖一柱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