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语录——笔墨氤氲论

 两不斋 2012-05-06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行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画语录·了法章第二》

    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画语录·变化章第三》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画语录·一画章第一》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非山川之限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画语录·笔墨章第五》

    一画者,自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式者,皴之浅近纲领也。——《画语录·运腕章第六》

    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题画文

    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寄永道老翁。予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入鉴赏否?——题画文

    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从摩诘至今,字经三写,乌焉成马,冤哉!——题画文

    古人用意,墨生笔活,横来竖去,空虚实际,轻重绵远,俱在腕中指上出之,其指在松。松者,变化不测之先天也。所以愈松愈紧,愈远愈近,愈今愈古。趣在画外,意在手前,无意无趣,从何处得也?——题画文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危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画语录·山川章第八》
运笔运腕,大多以写石之法写之。五指、四指、三指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或浓或淡,虚而灵,空而妙。大山亦如此法,余者不足用。——《画语录·林木章第十二》

    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丘一壑而限量之也。古今人物无不细悉,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然后广其用。所以八极之表,九土之变,五岳之尊,四海之广,放之无外,收之无内。——《画语录·兼字章第十七》

    笔枯则秀,笔湿则俗。今云间笔墨,多有此病。总之过于文,何尝不湿?过此关知之。似董非董,似米非米,雨过秋山,光生如洗。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用点染法画的山水上提问

    打鼓用杉木之椎,写字羊毫之笔,却也快意一时。千载之下,得失难言。若无荆关之手,又谁敢拈弄?此道亦然。吾后始信吾言。——康熙二十六年题画文

    小水大山千点墨,一丘一壑一江烟。晚年笔秃需凭放,翠壁苍横墨我颠。——康熙三十八年题画诗

    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徒削,勿散神,勿太舒。——康熙四十一年题画文

    笔墨当随时代,犹风气诗文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句,虽清丽而渐之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康熙四十二年题画文

    昔人作画每惜墨,余观应惜墨处反费墨,何识思理?即如余图此崇山峻岭,窍谷削崖,则墨气淋淋,宛得云高之势。以清淡墨华,虽复刻意为之,恐不能易得本来面目。——题画文

    丘壑自然之理,笔墨遇景逢源。以意藏锋转折,收来解趣无边。——题画山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