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画语录!

 ghwfzyysx 2016-12-07

  如何画一幅中国画?

  你可能很难想象,在中国画里,因时光的不同,仅是山就分为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画法各不相同。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黄宾虹是怎么画中国画的?

  来读一读《黄宾虹画语录》第三部分——画法,其中涉及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章法……甚至具体到一棵树的枝桠,如同身临其境感受黄宾虹先生手把手教学。


  《黄宾虹画语录》由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所记录、整理。从1947年12月到1955年3月的七年多时间里,王伯敏对黄宾虹日常的大部分教学和传授作了笔记。恩师逝世后,据平时的所集所录,他依照黄宾师的论画性质,分画理、画史、画法及杂论四个部分加以选辑、分类、整理成此册,于是便有了《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

  · 画理

  · 画史

  · 画法

  · 杂论

  画 法

  ——选自《黄宾虹画语录》

  ━━━━━━━━━━━━━━

  山具浓重之色,此吾人看山时即可领会,清初四王画山不敢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峦几乎全白,此是专事模仿,未有探究真山之故。

  ——1953年对编者语

  山以其时光的不同,可分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朝阳山与夕阳山,因阳光斜照,所以呈半阴半阳。正午山因阳光直射,所以近处平坡白,而远处山峦黑,画中山水,常见近处清淡,远山反浓黑,即是此理。如画夜山更宜用重墨。

  ——1954年对编者语

  北宋人写午时山,山顶皆浓黑,为马、夏所未及。

  ——八十八岁题画

  (作画)不难为繁,难为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应减之以笔。

  ——1948年《论明季三高僧》

  减笔山水,顿有千岩万壑之思。以少许胜多许法也。然较繁密为尤难。

  ——见杂论稿

  古人言有笔有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曰: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见《画法要旨》

  作画落笔,起要有锋,转要有波,放要留得住,收要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

  ——八十九岁题《湖上晓烟图》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1948年对编者语

  元气淋漓,笔须留得住纸,而墨无旁沈,力透纸背是为上乘。

  ——1954年自题山水册

  作画最忌描、涂、抹。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

  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

  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1948年对编者语

  画有四病,邪、甜、俗、赖是也。

  邪是用笔不正;

  甜是画无内在美;

  俗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

  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摹仿。

  ——1948年对编者语

  用笔之病,先祛四端,此四端:

  一、钉头;二、鼠尾;三、蜂腰;四、鹤膝。

  四者何谓?

  钉头——类似秃笔,起处不明,率尔涂鸦,毫无意味。实则用笔,应该逆来顺受,藏锋露锋,起讫有法。

  鼠尾——收笔尖锐,放发无余。要知笔势应有回环顾视。故取形蚕尾为上。

  蜂腰——此乃一划一竖,两端着力,中多轻细,粗而不挺,细而不稳。皴法有游丝、铁线、大兰叶、小兰叶者,皆应祛此病。

  鹤膝——若枝枝节节,一笔之中,忽尔拳曲臃肿;如木之垂瘿,绳之累结,状态艰涩,未易畅遂,致令观者为之不怡。甚或转折之处,积成墨团。

  ——1948年节自《画法要旨》稿

  (编者按:此文原刊《国画月刊》1935年,这里所录,经先生修改,故与月刊中所载,略有出入。)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

  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

  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刊《美术座谈》1953年第八期)

  简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

  ——见残稿原文

  笔有顺有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

  ——见残稿原文

  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

  拘于法,不能全用笔之神。

  ——见残稿原文

  枯藤堕石,以言用笔之遒劲,殊不易到。

  ——1949年题山水小品

  描法的发明,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后所得。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

  (刊《美术座谈》1953年第八期)

  蔡中郎谓,书肇自然,论者以为书当归乎自然,作画亦尔。

  ——1934年自题山水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于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1948年对编者语

  画非渴笔不苍,又非渍墨不润。

  ——题画《白龙谭》

  写字先明执笔,学画必须读书明理。不观古人书法评论,自难谈发扬传统。

  ——1938年《宾虹论画》稿

  古人于用笔之外,尤重用墨,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

  ——《虹庐画谈》稿

  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明止仲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惟巨然,笔从墨间出。”魏晋六朝,专用浓墨,书画一致。东坡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如小儿目睛。古人用墨,必择精品,盖不特借美于今,更得传美于后。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赖以保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汙,未及数年,墨迹尽脱;蓄古精品之墨,以备随时致用,或参合上等清胶新墨研之,是亦用浓墨之一法也。

  ——节自《画法要旨》稿

  (编者按:此原载《国画月刊》1935年第三期,这里所录者,经先生略有修改,故与原刊稍有不同。)

  石涛画语录有谓:“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缊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语甚中肯,学者宜深悟之。

  ——1948年致子诚信


  左:彩色渗破墨色

  右:墨点冲破彩色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1948年对编者语

  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思陵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米元晖)全用积墨法画云。王东庄谓,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积墨法者也。

  ——1948年节自《画法要旨》稿

  (编者按:此文原刊《国画月刊》1935年,这里节录者,经先生修改过,与原刊略有出入。)

  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非关涂泽。

  ——见题画山水

  墨点冲破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使人感觉不同,前者性和,后者性烈,故运用此法时,便得讲究。至于何者宜用何处,何者不宜用何处,这要画的人随机应变,不可胶柱鼓瑟。

  ——1948年对编者语

  用墨有法,但在灵活运用。如用破墨,淡墨渗破浓墨与浓墨冲破淡墨,效果不同,用得适当,画之表现自然更为充足。

  ——1948年对编者语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1948年对编者语

  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采。

  ——见《轮墨法》稿

  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

  ——1953年自题山水小品

  画先笔笔断,而须以气联贯之。

  ——《论笔墨》稿

  古有斫垩不伤鼻事,此是心到、手到,作画亦须如此。

  ——见《九十杂述》稿

  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疏而不离。

  ——《九十杂述》稿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1953年对编者语

  用渴笔法,最宜腴润。

  ——1952年自题山水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1948年对编者语

  用笔的结尾有四种:蚕尾、蛇尾、笔根、花须。

  蚕尾,六朝画工都用此法。尾有三叉,三叉宜与他物相接,尤宜勾山水轮廓。

  ——《古代人物画的勾勒方法》

  (刊《美术座谈》1953年第八期)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用侧锋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1948年对编者语


  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

  ——1948年对编者语

  画石有勾有勒,然后加皴,再以淡墨破之,使能变化,画到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觉乃可止。

  ——1952年对编者语

  凡作画必须能用饱墨,否则笔枯露骨,画无皮肉,使人生憎。

  ——1948年对编者语

  画先求有笔墨痕,而后能无笔墨痕,起讫分明,以至虚空粉碎,此境未易猝造。

  ——1950年题画山水


  古人说墨分六彩,颇有道理。至于分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此说我不能同意。因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此法之变化;有干才知有湿,有湿才知有干,故在画法上,自不能有正墨与副墨之别。

  ——1952年对编者语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1952年对编者语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1952年对编者语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1952年对编者语

  画石笔宜留得住,画树笔宜放。画杂树交叉难。宋人夏珪,元人云林(倪瓒)杂树最有法度,尤以云林所画《狮子林图》,可谓树法大备。杂树宜参差,但须乱而不乱,不齐而又齐;笔应有枯有湿,点须密中求疏,疏中去密。古人论画花卉,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杂树亦应如此。

  ——1953年4月12日答编者问画树法




  解索皴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1948年对编者语

  作画最忌者: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应做到:重、大、高、厚、实、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

  ——1948年对编者语

  自然之妙,在于有连续联绵,处处有情,节节回顾,若隐若现,不即不离。隔者可使之连,远者可引之近。其法有层次,有布置,切不可误入邪道,只墨守规矩准绳,自不能有所变化。古人有含毫吮墨,皓首穷年,不得其法者,皆由不审求于笔墨,未尝虚心请益于名师益友。

  ——节自1938年《宾虹论画》稿



  古人用笔之妙,有用秃笔见纤细者,有用尖笔见秃势者。以秃笔见纤细,二石(石溪、石涛)之画,每每如是,可于遗作中求之。以尖笔写秃势,则八大山人之画是也。

  董玄宰(其昌)记述董源用笔极妙。尝见董画中偶有一段,近看只觉无数笔痕,及悬诸壁间,自远望之,则山石林木屋宇,粒粒分明,层次不乱,无一败笔,洵妙品也。

  用笔如用刀,须留意笔锋。笔锋触处,即光芒铦利。侧锋出笔,则一边光一边毛也,写树枝干不能毛,毛则气索,非活树也。山石则不妨毛,以显离披姿势。

  用笔有度,皴与皴相错而不相乱,皴与想让而不相碰。古人言书法,尝有担夫争道之喻。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此用笔之妙契也。

  破墨即泼墨法,然亦有不尽同之处。东坡、大小米(米元章、米元晖)俱深得其秘。明代画家,已不讲求,画沙画坡,用淡墨皴之,常以浓墨画草于淡墨未干之际。此即破墨一例。后人偶然得之,多未明其破墨法。

  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

  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节自1935年张虹所编《宾虹画语录》初稿本

  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

  ——见《画法要旨》

  郭忠恕言运墨,于浓墨之外,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是画家墨法,不可不求其备。而焦墨,宿墨,尤以树石阴处,用之为多。

  ——见《画法要旨》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之者可以一试。

  ——1953年秋对北京来访客人所谈


  破墨法,即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又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均宜将干未干时行之。

  破墨之效果,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却于纸上者。能如此,则所画物象,分外鲜明,气韵亦随之而生。

  ——《虹庐谈画》稿

  冲淡深沉,为元人设色之妙,唯深沉最为不易。

  青绿设色,体要严重,气要轻清。笔力超逸,方能运动,妙极自然。

  ——《虹庐谈画》稿

  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亮墨”。

  每于画中之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之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白处对照,尤见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

  ——《九十杂述》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