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中国人的祖先“元谋猿人”(距今170万a)、“蓝田猿人”(距今60万a)和“北京猿人”(距今50万a)等就已利用经粗糙加工的石块、石片、石器作为取火和生活的工具。距今19 000a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能制作比较精致的石器、饰物用于工具、狩猎和装饰等。当时制作石器的原料都是石英岩、脉石英和石英砂岩等坚硬的非金属矿物和岩石。
在距今1万~4 000a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仅利用石英质岩石,而且还利用色彩美丽、透明光润的玛瑙、玉髓等制作石器和箭头,用于狩猎;用花岗岩和大理岩制成石犁,这标志着石器的作用已经进步为农业耕犁工具了。人们还开始能够以粘土烧制彩色陶器和黝然有光的黑陶。 在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中国矿业活动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非金属矿物原料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材料,开发利用获得延绵不断的发展。 非金属矿用于建材工业源远流长。在河南曾发掘出产于商代(公元前11世纪)的陶质排水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此时利用粘土制作砖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对不少非金属矿产的特性和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人们用石棉作灯芯,用石墨书写文字,用滑石、石膏等作药物等。 封建社会时期包括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清道光二十年鸦丅片战争(公元1840年)时期,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看,非金属矿业与金属矿业相比,发展比较缓慢。 这一时期,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很多,主要为陶瓷原料、盐类矿产和古玉类。隋、唐、明、清制出多姿多彩的琉璃、彩画、塑像等,并采用具装饰性的多种天然石材,如汉白玉、花岗石、大理石等用于宫殿、陵墓、园林和桥梁。明、清时期,所盛产的各种建筑琉璃制品,远销泰国、缅甸和柬埔寨等国。 中国古代将盐分为四类:海盐、石盐(岩盐)、池盐和井盐。战国时期已在四川开凿盐井,汉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中国古玉被视为东方古代文化的象征。先秦时期金玉并称,黄金和美玉是表示帝王、贵族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中国古玉主要指软玉类玉料和绿松石。 除上述矿产外,还开发利用了数十种非金属矿产,如石灰、石膏和硫磺作肥料用于农业;云母作装饰品和药物,称之为“火玻璃”;石墨作燃料,称为“油炭”;滑石利尿清热作为药物,质优者用于雕刻,称为“莱州玉”;石膏作药,并用于制豆腐的凝固剂;硫磺和硝制造火药;明矾用于净水,以及各种宝石、图章石、砚石等用于雕刻和工艺品等。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利用了大量非金属矿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火药技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经典壮丽具东方特色的宫殿、陵墓、园林、桥梁等等,都是中国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悠久历史的见证。 古人在利用非金属矿产过程中逐渐概括出一定的找矿经验。战国—西汉初年的《山海经》中记述了100余种矿产,并将其分为金、石、玉、垩四类,还记述了矿盐开采、石棉制成“火烷布”等,说明该时期不仅重在应用,而且对矿产的认识已升华至分类。四类矿产中,除“金”为金属矿产外,“石、玉、垩”皆为非金属矿产资源。概言之,中国古代对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尚未发展到地质科学的高度。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东亚史研究中国民族史、地方史志、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