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周与王鏊的忘年交

 苏迷 2012-05-06

□杨维忠
        八月风潮,淫雨连月,吴中相城,一片汪洋。明正德四年(1509)七月三十日,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辞官归乡,惊闻83岁的友人沈石田卧病在床,里中又遭大水,病愁交加,恐有不测,遂遣人快舟至相城沈府问疾。已处弥留之际的石田翁闻忘年交王济之来书,嘱人扶起持手执笔而书,曰:“勇退归来说宰公,此机超出万人中。归来车马忙如海,那有闲怀问病翁。”字墨惨淡,遂为绝笔。两天后的八月二日,明代开创吴门画派的领袖沈石田与世长辞。
        王鏊与沈周是忘年交,王鏊生于景泰元年(1450),与沈周的长子云鸿同年而生,此时沈周已24岁,但年岁与辈分上的差距,并未影响两位文豪之间的深厚友谊。共同的志趣与爱好和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心,使之成为古代吴中文坛上有名的忘年交。
        沈周与王鏊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成化元年(1465),16岁的王鏊在吴中已小有名气,他随父王琬北上习业国子监(旧时朝廷最高学府)时就诗文超群,人争传颂。那时沈周的诗画作品已达最辉煌的时期,在他所作的《有竹居图卷》上即有少年王鏊的题诗。成化十五年(1479),已入翰林的王鏊因太儒人(母亲)叶氏病卒,居家守孝时,曾陪同友人文贵游洞庭东山莫厘峰。沈周原欲同往,后因故未行,但为他们俩所求作了一幅诗画。其所作《莫厘登高》诗长达三十行,诗尾有“有生不游山亦消,手骚白发吁嗟乎”之句。是年沈周还只有53岁,从诗中可见他已有白发。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月,王鏊仲兄王涤之在后山朱巷筑成了一座规模颇大的园林,取名“壑舟园”。其园落成之日,刚升朝廷讲官的王鏊为之作“壑舟记”,沈周应王鏊之邀到东山,与蒋春洲同绘“壑舟图”,并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一批门生在图上题作和诗。
        弘治五年(1492)九月,王鏊与吴中同在朝中为官的吴宽被任为江南乡试主考官,赴任途中于乡间逗留数日,文徵明之父文林设宴款待,沈周应邀作陪。酒宴间听说王鏊行至龙江(南京)驿时,发生了当朝权奸太监蒋琮门生送厚礼,欲通关节参考被鏊所拒之事,对王鏊更加仰慕。临行,沈石田作《送行图》相赠,王鏊作《过太湖》诗题其上。诗曰:“十年尘土面,一洗向清流。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乡情友情跃然纸上。此后,两人关系更加密切。弘治十年(1497)王鏊被任命为大明会典副总裁,持《洞庭东西两山赋》文,至相城沈府求画。沈周见此,“觉神思快爽,遂授笔为图”。以后,沈周亦时有画作寄给远在京师的王鏊,在王鏊所作《谢沈石田寄太湖图》一诗中,有“远寄萧萧十幅图……胸次知君有太湖”之句。友人王鏊在外为官,沈周还常去东山乡间看望其父亲。鏊父王琬80岁生日时,时已76岁的沈周不顾自己年老多病,特画菊并赋诗相贺。正是五月端阳枇杷黄的季节,沈周品尝东山白沙枇杷后,即作《咏枇杷》诗一首,曰:“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溥溥。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饧浆沁齿寒。”是年王鏊回家探亲,与沈周泛舟至京口,沈石田作《京江雪后图》,鏊在其图上题字。
        沈周病故后的翌年九月望后,出于对友人的思念,王鏊邀唐寅、徐祯卿等乘舟12小时至相城,凭吊沈周故居。五人夜宿宗让校书宅,唐寅作《野望悯言图卷》,王鏊在图卷上题诗云:“几年邀兹游,为访石田叟,石田今已亡,不使此言负,相知二三人,孥舟过湖口……”。三年后的十月二十一日,沈周庶出沈复与孙沈履,将沈周遗骨安葬于相城西牒字之原,王鏊为之撰墓志铭,文徵明撰行状。其墓志铭曰:“先生诗雄深辨博,开阖变化,神怪叠出,书法涪翁,遒劲奇倔,间作绘事,峰峦烟云波涛花卉鸟兽虫鱼,莫不各及其态。时称三绝……别业名有竹居,每黎明,门未辟舟已塞港矣。闻以事入城,必择地之奥僻者潜焉,好事者已物色之,比至则履满户外。先生高致绝人,而和易近物,贩夫牧竖持纸求索不见难色,或为赝作求题以售,亦乐然为之。近自京师,远至闽楚川广,无不购求其亦以为珍玩,风流文翰照映一时,其亦盛矣……”对沈周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