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背囊

 秀水拖蓝 2012-05-06
昨日偶尔翻到女儿的课外书,发现有本《智慧背囊》,顺便拿起来看了看.没想到不看不知道,原来小故事竟蕴含着大智慧.我捧着读了一下午,直到老公叫我吃饭,我还是有点爱不释手.是的,正如书的扉页上所说: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一段平凡的对话意味着伟大,一组生活的特写造就了永恒。心里突然有种强烈的欲望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一些感受,也请大家看完后踊跃发言,共同来探讨。

           

                (一)木匠的眼光
  导师带着一群即将成为教师的大学毕业生,来到一家锯木厂,让他们从一堆杂乱的边角木料中找到一块有用 的木头。学生们反复挑选,结果只有两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他们说:“都是一堆废木,没有一块有用的木头。”
  
导师当即请来木匠,让木匠进行挑选。 

木匠说:“这用得着挑吗?在我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凳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挡,连一块小木头,还可以做加固的木钉。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所有的木头都是有用的。”


感悟:

  我作为一名教师,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深有感触。是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备木匠的眼光。可是我们有时候一谈及自己的班级和学生,总是认为没有几个称心如意的。在我们眼里,除了几个尖子生外,其余的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有的甚至一无是处,就象那堆没用的木头。其实,不是学生没用,而是我们教师缺乏木匠的眼光。只有当每个教师都具备了木匠的眼光时,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用之“材”,也才能因材施教,把长短不齐、宽厚不一的“木头”捣鼓成凳面、椅腿、横挡,甚至用以加固的木钉。换言之,才能使个个学生成才。
     (二)大师

       有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大师,一次他的一名弟子行窃当场被抓,其他弟子纷纷要求大师将此人逐出,但大师没有理会。不久,那名弟子恶习难改,再次偷窃,又被抓,众徒再度请求将其逐出,哪知大师依然不予理睬。
       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份陈情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大师读后,把众弟子招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因此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徒弟连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因此我要把他留在身边,即使你们全都离开!”

  大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弟子们。众徒没因这件事而离开师父,而那位弟子却热泪纵横,自此后幡然醒悟,一改往日的劣行。

 


感悟: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也少不了“问题学生”。那么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我们往往缺乏大师那样的定力,所采用的多半是大师手下其他弟子的方式,或呵斥或处罚。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大师那种“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的勇气和责任心,有大师那种永不放弃的决心,那么“问题学生”的“问题”最终将得到圆满解决。

(三) 还是那张画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画家十分沮丧,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去试试。他又临摹了一张一模一样的画拿到市场去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次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所有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变成了赞美的标记。
       


        画家的换位思考告诉我们:一个学生的好与坏,也往往取决于教师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他们。因此,作为教师,不管面对哪类学生,都应该少一些挑剔和指责,多一些欣赏与赞美。倘若你一味地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那么再优秀的学生在你眼里,也会变得一无是处;如果你懂得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你心中的天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