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水灌溉综合技术应用推广系列讲座-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LM0318 2012-05-07
第四期: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2 渠灌类型区节水灌溉综合模式

我国渠灌区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由于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这类灌区比较适宜的节水灌溉综合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水源有所差异,作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因此其综合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2.1 北方以渠道防渗为主结合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的节水灌溉综合模式

技术原理:采用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减少输水损失,应用地面灌水改进技术减少田间灌水损失,集成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水分生产效率,通过渠系水管理技术及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技术要点:为了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损失,干、支、斗渠可采用U型衬砌,其形式可采用1/2U形预制安砌+焦油塑料胶泥条;1/2U形预制安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人工现浇全U型渠;U型衬砌机现浇+聚硫密封胶;板膜复合。小麦、玉米宜采用畦灌+保墒灌溉+非充分灌溉技术,果树、土豆、红薯宜采用沟灌形式。幼龄果树宜采用行内沟灌、行间畦灌的方式,温室作物宜采用膜测沟灌和无压根区局部控水地下灌溉。畦灌的规格一般为2~5米,畦长70~120米,单宽流量12升/秒.米。对于部分地势不平整的长畦采用在畦内分段的方式灌水。重视氮、磷、钾平衡施肥,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秸秆还田。坚持足墒播种,精耕细作,耕耙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选用节水品种,播种高质量的种子,种衣剂包衣,短期播种、精细耕作,根据品种类型确定基本苗数,根据叶型、株型确定合理行距,播量准确,分布均匀;合理运筹肥水,春季追施氮肥,时期后移;采取深耕断根,松土保墒,调节群体大小适宜,株形合理;提高成穗率,减少无效分蘖;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营养与生殖的关系,达到不同分蘖成穗率和穗粒重类型时作物要求的穗数和穗粒重,以较高的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实现节水增效高产。在管理节水技术上,采用精确量水+专家辅助决策灌溉系统+水分查询系统+网络技术推广+数字化技术监控+用水者协会模式。

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陕西杨陵渠灌区实施该模式后,渠系输水损失减少70~80%,斗分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8提高到0.92,田间水利用系数从0.75提高到0.83,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6提高到0.76。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52千克/立方米,实现了年节水约50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1100公顷,年增产粮食约800多万千克,年增农业产值840万元,节省灌溉水费68万元的较好效果。

适用条件:西北地区半湿润气候类型渠灌区。

2.2 东、中部地区渠灌区节水高效灌溉综合模式

技术原理:渠道防渗和采用管道输水可显著提高输水效率,改进沟畦灌溉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实施合理的灌溉制度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栽培和“旱地龙”等农艺措施可减少叶面蒸发,提高土壤的保墒增蓄能力,改革用水及投入机制,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上述方法和措施共同组成了节水高效灌溉模式。

技术要点:渠道衬砌应采用复合式防渗渠道、衬砌机现浇U形混凝土渠道和液压式预制U形混凝土渠道;实施平田整地,在格田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地面灌溉,改大畦为小畦,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使畦田宽度控制在2~5米,长度控制50米以下;对于宽行距中耕作物,如棉花、玉米等,在作物行间开沟,沟深15~20厘米,沟宽20~40厘米;对水稻,采用“浅、湿、晒”为特征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旱育稀植技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采用地膜覆盖、保墒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翻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蒸发,增加有效降雨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依法治水;改革水利工程设施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水费价格,实行累进加价制度等管理措施。

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江苏省宿豫县通过实施节水灌溉高效模式,改善灌溉面积2800公顷,年节水1686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129万千克,同时节约耕地66.67公顷,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78.91万元,形成了以灌区为中心,以宿泗、宿邳、宿沭、徐淮、宿宁等省、县道路为轴线的节水农业新格局。

适用条件:该模式适用于江苏、山东、浙江水资源较为丰富的我国东部地区。

2.3 成都平原渠灌区“节水改造+农艺节水+管理节水”高效用水模 式

技术要点: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强化末级渠系治理,推广渠道防渗输水技术,积极开展生态渠道建设及改造;改进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结合平整土地,实行厢作沟灌、间歇灌、保墒灌溉技术;优化农艺措施,采用节水灌溉制度,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选抗旱节水品种,推广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强化下湿田涝渍灾害整治技术。加强稻田排涝、排渍与排水再利用优化设计,推广稻田优化建设工程技术;加大农业节水管理与宣传力度。在管理节水措施上,一是建立灌区调度运行及优化配置系统;二是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大力推行计量用水和合同制供水;四是采取法律的、行政的强制性节水措施,同时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该模式在都江堰灌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节水改造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由0.432提高到0.463,水分生产率由0.94千克/立方米。提高到1.25千克/立方米。

适用条件:主要适用于成都平原渠灌区,将在成都、德阳及绵阳、眉山部分县市推广367万公顷。

2.4 海南渠灌区以水稻高产节水控制灌溉技术为主的节水综合模式

该模式是在渠灌区将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与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节水高效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

技术要点:进行渠道防渗,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平整土地,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田块格田化,田埂硬化;田间灌排渠道分设,并布设水量计、控设施;返青期保持5~30毫米的水层,每公顷可施75千克尿素,注意除草灭螺;分蘖期田间土壤水分下限维持在饱和含水量的60%~80%,田间状态在分蘖前、中、后期分别控制为田泥稍沉粘脚、田泥不粘脚不陷脚、田间有鸡爪裂纹,无脚印;在分蘖前期可施尿素7.5千克、钾肥2.5千克,并注意防鼠害、叶瘟病、纹枯病等;幼穗分化期采用间歇灌溉,田间状态为干湿交替,施尿素3千克,钾肥5千克,注意防止三化螟;孕穗期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田间状态为鸡爪裂纹变小,注意防治鼠害;抽穗开发期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土壤含水量基本达到饱和,期间可施尿素2.5千克,注意防治颈瘟、白叶枯、稻飞虱等病害;后期(灌浆结实期)采取间歇灌溉,田间状态青熟期为干湿交替,黄熟期为干爽状态,并注意防治鼠害。

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该技术一般可比常规淹水灌溉节水10%~42%,且具有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根系生长、有效调控群体发展、减轻病虫危害、增穗增粒的作用,增产效果显著,一般可增产稻谷2.8%~11.8%,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适用条件:该技术主要适用于(1)水源基本有保证的稻田;(2)移栽稻、抛秧稻和机插稻。

2.5 西北引黄渠灌区水稻节水配套综合技术模式

水稻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宁夏第一大耗水作物,单位田间用水量是小麦的3~4倍,因此在西北引黄水稻灌区推广节水综合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要点:渠道进行防渗,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平整土地,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田块格田化,田埂硬化;田间灌排渠道分设,并布设水量计、控制设施;选择宁梗24号(97XW-723)、富源4号(96D10)、宁梗27号(吉T39)和超优一号等中早熟节水优质稳产品种;做好晒种、选种、消毒和浸种等种子处理工作,消毒和浸种时间应在8-10天,以保苗齐、苗壮;选好秧田,应选择灌排方便,避风向阳的菜园地、常年旱地或庭园做为秧田;做好秧床,秧床面积10米×1.8米较为合适,先平整后翻耕三次以上;施肥要用腐熟的农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耐旱能力;实行旱育秧,手插秧取掉打孔膜,适期早播,灌足底水,做到当天灌水,当天整地,当天播种,降低播量,手插秧每平方米播湿种子为200-300克,机插秧每平方米播湿种子为600克左右;控制浇水次数,旱育秧的核心是使秧苗在接近旱田条件下生长,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待早晚床上干燥、早晚秧苗叶片无水珠、或午间叶片因旱打卷三项指标出现一个时,可灌一次透水,一般播后10-12天灌第一次水,整个育秧期只灌2-3次水,有利于地下部生长,培育旱根;见绿就通风炼苗,控制叶鞘的生长,一般秧苗见绿(约有三分之一露土)就通风,刚开始先中午小通风,待到一叶一心后,日出前打开薄膜,逐步加大通风量,阴天中午打开两个小时通风换气,但要注意早关床保温;缩小灌溉面积、提高整地质量是节水栽培的重要一环。灌面应控制在0.53-0.667公顷以内;推行三旱整地,即旱旋耕、旱找平、旱打埂,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基施化肥应结合稻田最后一次浅耕,把全生育期纯氮的80%和磷钾肥全部施入土壤,余下的20%用作分蘖肥和穗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集中劳力在快速整地基础上集中插秧,插秧期为5月10~20日,插秧密度为30厘米×13厘米,每穴2~3苗。在缺水特别严重的地方,可适当加大10%的亩穴数进行合理密植。秧苗移栽大田后,田面保持薄水层返青活苗,但决不能晒苗,同时要注意遇低温,适当增加灌水深度。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保持水层(除施药追肥外),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加强田间病害观测,发现病害要及时防治。

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通过采用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和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以及加强渠道防渗和田间管理等措施,每公顷可比常规灌溉节水6000立方米左右,节水30%以上,增产10%以上,节本增收100-150元。

适用条件: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黄河上游有水源保证的水稻灌区。

2.6 南方渠灌区水稻“湿、晒、浅、间”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

技术要点:进行渠道防渗,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平整土地,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田块格田化,田埂硬化;田间灌排渠道分设,并布设水量计、控设施;前期(分蘖期)湿润灌溉。在水稻返青成活后至分蘖前期,采取湿润灌溉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田间最好不长期保持水层,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预定有效穗数(一般0.000000225~0.00000027/公顷)时排水晒田,如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应在达到预定有效穗数的80%时开始排水晒田;晒田轻重视田间长势而定,长势旺应重晒,长势一般则轻晒;拔节时要结束晒田复水;中期(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即当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拔节)时,采取浅水(2厘米左右)灌溉,切忌干旱,促大穗;后期(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在籽粒灌浆结实期,采取干湿交替间隙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

节水、增产、增效综合效果:该技术一般可比常规淹水灌溉节水20%~40%,且具有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根系生长、有效调控群体发展、减轻病虫危害、增穗增粒的作用,增产效果显著,一般可增产稻谷5%~15%,从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适用条件:该技术适应范围广,主要适用于:(1)水源基本有保证的稻田;(2)移栽稻、抛秧稻和机插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