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帝王国君-⑼

 黑老赵 2012-05-07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帝王国君-⑼  

2010-03-16 22:56:44|  分类: 第01册_0001~010 |字号 订阅

  赵 禥:(公元1240~1274年),临安人(今浙江杭州)。宋朝第十五个皇帝,南宋第六代皇帝,宋度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65~1274年为期九年,终年三十五岁。

  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度宗赵禥都是幸运和不幸的复合体。作为一个人,其母亲地位低下,怀孕期间服用堕胎药,使他成为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人,这是他的不幸;而这样一个有着先天缺陷的人,却仅凭着与宋理宗的血缘关系登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这又是他的幸运。作为一个皇帝,他却始终受制于权臣贾似道,被贾似道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而虽然他昏庸无能、荒淫无度,在他统治期间内宋朝的灭亡已近在眼前,却最终得以寿终正寝,没有成为亡国之君,这又是宋度宗作为一个皇帝的幸运。

  宋理宗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宋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给事中洪咨夔曾建议宋理宗选宗室子弟养育宫中,择其优者为皇子,但宋理宗此时刚过中年,仍然希望后宫能产下一子,所以没有采纳。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宋理宗已经年过四十岁,仍然没有儿子,而立储之事已经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遂开始物色皇子人选。从感情和血缘关系来讲,宋理宗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亲弟弟赵与芮的儿子,即后来成为皇帝的宋度宗。

  宋度宗于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农历4月9日出生,小名德孙,母黄氏。黄氏名叫定喜,是赵与芮夫人李氏陪嫁而来的侍女,地位十分低下,后被赵与芮看中,二人有了夫妻之实。黄氏怀孕的时候,担心由于自己的地位影响孩子的未来,曾服药物堕胎,但没有成功。宋度宗极有可能是在母腹中受药物影响,发育迟缓,手脚发软,很晚才能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也低于正常孩子。《宋史·宋度宗本纪》所谓宋度宗“资识内慧,七岁始言,言必合度,宋理宗奇之”,除了七岁才会说话为事实以外,其余夸赞都应该是出于史家的溢美之辞,不足为信。

  当时曾流传很多宋度宗出生时的神话,赵与芮的母亲全氏说夜晚梦到神仙对她说:“帝命汝孙,然非汝家所有。”也就是说,上天虽然给你送来一个孙子,但却不能继承本家香火,言外之意自然是要成为别人的孩子。这显然是骗人的把戏,赵与莒、赵与芮兄弟均为全氏之子,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赵与芮的夫人钱氏曾梦到日光照亮黄氏居住的屋子。黄氏则说有彩衣神仙抱着一条小龙放到自己怀中,随后怀孕,宋度宗出生的时候,屋内有红色光芒发出。这些神话大概是宋度宗被选为皇子以后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宋度宗继承皇位乃天命所定,这是历代以来君权神授观念的必然结果。

  宋理宗既然有了立德孙为皇子的愿望,便于宋淳祐六年农历10月将他接入宫内接受教育,赐名孟启。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农历1月,又立他为皇子,赐名禥,正式确立了皇储身份。农历10月又封赵禥为忠王。

  由于赵禥的先天缺陷,当朝大臣多反对将他立为皇储。宋理宗为了说服大臣,甚至以完全虚幻的梦境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说曾梦到神人相告“此(指宋度宗)十年太平天子也”。宋理宗此举表明立储之事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只好采取这种无奈而带有欺骗性的手段。然而,宋理宗自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说出的话竟然在若干年后成为现实,宋度宗后来果然作了十年天子,只是天下并不太平,而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宋理宗曾向宰相吴潜表示要立赵禥为太子,吴潜上奏曰:“臣没有史弥远那样的才能,忠王恐怕也没有陛下那样的福份。”宋理宗当初是在史弥远的扶持下篡夺了皇子赵竑的皇位,吴潜此话,一语双关,不但反对立赵禥为太子,而且触及到宋理宗与史弥远阴谋篡位的痛处,这让宋理宗十分尴尬,却无言以对,毕竟吴潜说的是事实。然而,立太子乃国家大事,宰相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宋理宗不能置吴潜的意见于不顾,遂有罢免吴潜之意。

  宋理宗与吴潜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当初宋蒙交战之际,由于军情紧急,吴潜行事往往先斩后奏,这种行为让宋理宗深为不满。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军渡过长江,围攻鄂州,宋理宗询问吴潜对敌之策,吴潜主张宋理宗迁都以避敌锋芒,自己死守临安。宋理宗竟哭着质问吴潜:“你想作张邦昌吗?”言外之意,就是指责吴潜要另立朝廷,图谋篡位。蒙古军撤走以后,宋理宗对群臣说:“吴潜几误朕。”显然是将君臣之间的不和公诸于众。二人之间在立储问题上的分歧,被右丞相贾似道利用。贾似道与吴潜早有矛盾。鄂州之战前,吴潜听从监察御史饶应子的建议,让贾似道移屯黄州。黄州乃是军事要冲,贾似道以为吴潜此举是要将他置于死地,因此怀恨在心。此时贾似道趁机上书,力主立忠王为太子,以迎合宋理宗之意,又命侍御史沈炎罗织吴潜指挥作战不力、在立储问题上“奸谋不测”等罪名。宋理宗便罢免了吴潜,扫清了立储问题上的一大障碍。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6月,宋理宗下诏立忠王赵禥为太子。

  在此过程中,似乎还夹杂着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当时社会上流传着“魏紫姚黄”的传说。宋理宗有一个外甥名叫关孙,是宋理宗的亲姐姐四郡主与魏峻的孩子。关孙深得宋理宗母亲全氏的喜爱,全氏经常向宋理宗提起关孙,并为关孙求官职。宋理宗因为母亲的缘故,就想召关孙到宫中看一下,然后授与官职。按照规定,凡是异姓进入皇宫必须佩带腰牌,赵氏宗室子弟则不用。这次召见乃是一时权宜,便令关孙假名(赵)孟关,冒充宗室进入皇宫。赵禥不知从何处得来关孙进宫的消息,也与之同时进宫。史书对当时情况描绘得非常隐讳,并没有提到宋理宗见到二人前后的情况,但可以推测,宋理宗当时可能非常喜欢关孙。赵禥对此非常忧虑,不明白宋理宗为何要召见关孙,并赐他宗子的名字。他感受到了来自关孙的巨大压力,以为宋理宗要用关孙来取代自己,在事后就散布了“魏太子”的传言,说宋理宗有意立关孙为太子。赵禥此举非常狠毒,散布这种传言实际上是要将关孙置于死地。宰相王伯大和吴潜专门就此事上疏宋理宗求证,宋理宗表示并无此事,然而此后“四方遂有魏紫姚黄之传”。魏紫、姚黄都是牡丹花的品种,魏紫相传是宋初宰相魏仁浦家所种植,用魏紫来比喻关孙,表示其母为郡主,身份高贵;姚黄相传出自寻常百姓家,用它来比喻赵禥,暗示其母为侍女,身份卑微。虽然据宋理宗说并无调换之意,但后来关孙却非常“巧合”地淹死在赵与芮府邸瑶圃池中,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极有可能是赵禥父子谋害了宋理宗姐姐的孩子,以解除对赵禥皇位的威胁。事实究竟如何,恐怕只能是难以破解的谜了。

  宋理宗对赵禥的教育非常严格。赵禥七岁时,宋理宗就让他入宫内小学读书,立为皇子后,又为他专门建造“资善堂”,作为学习的场所,并亲自为他作了一篇《资善堂记》。宋理宗还遍选名家作赵禥的老师,如汤汉、杨栋、叶梦鼎等人,都是名闻一时的大儒。宋理宗对赵禥每天的日程作了严格的规定,鸡初鸣入宫向宋理宗问安,再鸣回宫,三鸣就要到会议所参加处理政事,以锻炼其理政能力。从会议所出来以后,去讲堂听各位老师讲说经史,终日手不释卷。傍晚的时候,再到宋理宗面前问安,宋理宗借机考问他当天所学的内容,回答得正确,赐座赐茶;回答得不对,宋理宗则为他反复剖析;讲完以后,如果赵禥还不明白,就会受到宋理宗的斥责,令其明日再学。由于赵禥先天存在缺陷,因此学业并没有太大长进,经常惹得宋理宗大怒。然而赵禥毕竟是与宋理宗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即便不成器,宋理宗也只能尽力而已。

  宋理宗知道赵禥资质太差,很难有所作为,就为他娶了一位聪明机智、颇识大体的妻子。赵禥的妻子名叫全玖,出身名门世家,是宋理宗母亲全太后的侄孙女,与宋度宗是表兄妹关系。全玖眉目清秀,仪态端庄。其父是一位地方官,全玖自幼随父亲游历各地,因此言语伶俐,对时局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全玖初入宫时,宋理宗抚慰她说:“令尊宋宝祐间尽忠而死,每每念及,深感哀痛。”全玖听后,并没有哭诉父亲的去世,反而对宋理宗说:“妾父诚然值得追念,可淮、湖地区的百姓更值得挂念。”宋理宗感于全玖才智出众,宋景定二年农历12月,将她册封为皇太子妃,让她辅助赵禥,倒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

  宋景定五年农历10月26日,宋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尊宋理宗皇后谢氏为太后。群臣对赵禥的能力心中有数,故此时赵禥虽已二十五岁,但仍有人上表请求谢太后垂帘听政,终因不合祖宗法度而作罢。

  宋度宗即位之初,出台了一些措施,以示将力求有所作为。他任命马廷鸾、留梦炎为侍读,李伯玉、陈宗礼、范东叟兼侍讲,何基、徐几兼崇政殿说书,以求能随时听这些大臣讲求治国之道。又下诏要求各级臣僚直言奏事,特别要求先朝旧臣赵葵、谢方叔、程元凤、马光祖、李曾伯等指出朝政中的弊端,以便加以改进。

  然而,宋度宗这些举措无非是装模作样而已,很快他就沉迷于声色犬马,少有时间和精力打理朝政。史书中说,宋度宗作太子的时候,就以好色闻名,当上皇帝以后,更加放纵。这一点,宋度宗算是继承了宋理宗的衣钵。宋制规定:皇帝临幸过的嫔妃,次日早晨要到门谢恩,由主管官员记录在案。宋度宗即位之初,一次到门谢恩的嫔妃竟达三十余人!宋度宗日夜沉溺于酒色之中,连公文也懒于批复,张像(南宋初理学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主张抗金。)交给最宠爱的妃子会稽郡夫人王秋儿等人处理。侍御史程无岳曾规劝过宋度宗:“帝王长寿的方法在于修德,清心、寡欲、崇俭都是长寿的根本。”看来后宫之事已为外朝官员所知,只是这些人不敢直接指责皇帝的“家事”,而是以相当委婉的方式加以规劝。宋度宗当面表示“嘉纳”,但实际上仍旧我行我素,根本不予理会。

  宋理宗在世时,就以崇尚理学著称,他为赵禥选的老师,也多是一些理学名家,受此影响,宋度宗对理学也十分偏爱。早在作太子时,他就在一次前往太学拜谒孔子时,提出增加张栻、吕祖谦为从祀,深得宋理宗赞赏。即位以后,他提拔了一些理学之名士如江万里、何基等人,录用前代理学大家张九成、朱熹、陆九渊等人的后代为官,理学门徒也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职位。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宋度宗推崇理学,但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却几乎对他完全不起作用,他仍然每日沉迷于美色之中,醉生梦死。

  赵禥个人小档案:

  属 相:鼠

  谥 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庙 号:宋度宗

  陵 寝:永绍陵

  父 亲:赵与芮

  母 亲:黄定喜

  初 婚:二十二岁

  配 偶:全玖皇后

  子 女:三子

  继承人:赵

 

  赵 昮:(公元1271~1323年),临安人(今浙江杭州)。宋朝第十六个皇帝,南宋第七代皇帝,宋恭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275~1276年为期一年,

  宋度宗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农历7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七岁,全皇后所生的赵昮四岁,俞修容所生赵昺三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昮被立为帝,是为宋恭帝。宋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宋理宗和宋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宋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大宋朝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宋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赵昮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宋咸淳十年农历9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农历12月,巴邻·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巴邻·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于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宋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宋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农历1月,听说刘整逝世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上表宋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十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今四十公里)。农历2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三百二十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三千五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巴邻·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巴邻·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

  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宋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巴邻·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农历10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巴邻·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邻·伯颜在此投入了二十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巴邻·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农历11月18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六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宋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农历7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宋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宋德祐二年农历1月18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巴邻·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巴邻·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农历2月5日,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宣布正式退位。农历3月2日,巴邻·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延续了近三百二十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农历2月,赵昮和生母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农历5月抵达元朝大都(今北京)。赵昮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暂居大都。公元1282年农历12月,十二岁的赵昮又被迁居到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别苏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公元1288年,赵昮已年满十八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留着他将造成后患,准备杀掉赵昮。赵昮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忽必烈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虑。元世祖忽必烈欣然应允,于同年农历12月遣送赵昮进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赵昮长期居住在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独的庙宇生活。赵昮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几年之后成为萨迦大寺的学问僧,一度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赵昮在佛经的翻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译成了《因明人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重要的经文,被藏学史学家誉为翻译大师。

  赵昮老年,与一回族女子做伴。据传说,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赵王经过萨迦大寺时,见赵孱、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与其做伴。不久,赵昮与回族女子奉诏迁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时,元明宗巡行至赵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见山寺之上有龙文五彩神气,于是下令随行官员人寺访查,得知山寺之中别无他物,只有一小儿刚出世。元明宗正好无子,得此消息大喜,当即下诏,收赵昮之子为太子,赐名妥好欢贴睦尔,即后来的元顺帝。故此,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应则之诗文云:“虽因浪子失中国,世为君长传无穷。”意思是说,南宋王朝虽被西湖的歌舞所断送,小儿皇帝赵昮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这岂非天意乎?

  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赵昮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留下儿子多人,除了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氏始祖之一。

  赵昮个人小档案:

  属 相:羊

  庙 号:宋恭帝

  父 亲:宋度宗

  母 亲:全玖皇后

  配 偶:无

  继承人:赵昰

 

  赵 昰:(公元1268~1279年),临安人(今浙江杭州)。宋朝第十七个皇帝,南宋第八代皇帝,宋端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76~1279年为期三年,终年十一岁。

  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2月,南宋正式投降元朝,延续了三百余年的宋朝宣告灭亡。此后,赵昰、赵昺兄弟先后被宋室遗民拥立为帝,建立起流亡小朝廷,南宋臣民的抗元斗争在二王的旗帜下又坚持了数年。此时元朝一统中原已是大势所趋,小朝廷的反抗也只是垂死挣扎而已。尽管如此,南宋臣民体现出的忠义之气,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德祐二年农历1月,宋朝败亡已定。在元军进入临安以前,谢太后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赵昰一行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温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宋高宗南逃的时候曾到过这里,其御座此时还保存完好,众人于座下大哭,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宋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

  都元帅府成立后,众人决定前往远离元军威胁的福建。农历5月1日,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进封赵昺为卫王。已经两次逃跑的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黼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主管殿前司。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并粗具规模。

  流亡政权刚建立,外临强敌,内部却开始争权夺利,官员之间相互倾轧,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当时杨淑妃的弟弟杨亮节居中掌权,秀王赵与檡以赵氏宗亲的身份对杨亮节的所作所为多所谏止,遭到杨亮节的忌恨。杨亮节遂把赵与檡派往浙东。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两全,应该留下来辅佐朝廷,杨亮节听后更为忧虑,担心自己地位难保,驱逐赵与檡的心意更加坚决。赵与檡后来在处州与元军交战,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陈宜中此时又使出自己擅长的党同伐异手段,排斥异已,指使言官将陆秀夫弹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稳的时刻,陈宜中的这种行为引起众人的普遍不满,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在动不动就以台谏论人!”陈宜中无奈之下,将陆秀夫召回。

  南宋虽然已经投降元朝,但还有许多地区依然掌握在宋室遗民的手中。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坚守的淮东、淮西地区也进行着拉锯战。但在元军的进攻下,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农历11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小朝廷还有正规军第十七万,民兵三十万,淮兵万人,拥有的兵力远比元军要多,完全可以与之一较高下,但由于朝政由陈宜中、张世杰二人主持,陈宜中一直就是一个胆小鬼,张世杰也“惟务远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农历11月15日,陈宜中、张世杰护送着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及杨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刚刚入海,就与元朝水军相遇,由于天气不好,大雾弥漫,才侥幸得以脱身。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失去了最后一个根据地,此后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处流亡。

  宋端宗一行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春,来到雷州附近的洲。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当了可耻的逃兵。宋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飓风惊吓,惊恐成疾,于农历4月15日逝世于洲,年仅十一岁。宋端宗逝世后,群龙无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诸君为何散去?宋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七岁的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赵昰个人小档案:

  属 相:龙

  庙 号:宋端宗

  陵 寝:永福陵

  父 亲:宋度宗

  母 亲:杨淑妃

 

  赵 昺:公元1271~1279年,宋朝末代皇帝,宋朝第十八个皇帝,南宋第九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278~1279年为期两年,终年八岁。

  南宋卫王,宋度宗之子,宋端宗之弟,史称宋祥兴皇帝,无帝号,宋端宗逝世后继位,

  元军步步为营,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围之下。洲地处雷州半岛,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战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元军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势危急。张世杰数次派军想夺回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新会市南,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如门,称为崖门,宽仅里许,形成天然港口,内可藏舟。“每大风南起,水从海外排闼而入,怒涛奔突,浪涌如山”,而“崖山东西对峙,其北水浅”,每天早晨和中午涨潮落潮时分,既可“乘潮而战”,又可“顺潮而出”。崖山的这种地理特点,后来被元军利用,导致宋军大败。

  小朝廷到达崖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二十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但张世杰已经对前途不抱希望,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张世杰此举有两大失误,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但却丧失了机动性,相当于把宋军暴露在敌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将张弘范率水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十多天的防御战中,将士们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元军对宋军发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发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又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多艘战舰被毁。张世杰见水师阵脚大乱,战船为大索联贯,进退不得,下令砍断绳索,率十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赵昺的御船过于庞大,被外围的船只阻隔在中间,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当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惟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宋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随陆秀夫跳海自尽。官员、妇女、将士们也纷纷随之跳海。

  这是一场少见的残酷战役。结束时,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尸体。文天祥此时正在崖山元营,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他在诗中写道:“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据记载,宋朝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十万人!

  陆秀夫负帝投海图数天之后,陆秀夫尸体浮出海面,被乡人收葬。元军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送交张弘范,经确认是赵昺所带玉玺。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尸体时,已下落不明。

  张世杰带着杨太后冲出重围。听到帝昺的死讯后,杨太后痛哭,投水自尽。张世杰收拾残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风雨,张世杰仰天大呼:“我为赵氏已经尽心尽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风,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复赵氏,就让大风吹翻我的船吧!”话语刚落,狂风大作,船便沉于海中。

  崖山之战是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战,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灭亡。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是崖山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如此,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不能不让人叹服。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今河南巩义),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七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国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宋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宋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及宋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宋朝灭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默许之下,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盗墓行动。这次盗墓的首要人物是西藏僧人杨琏真加。杨琏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元世祖忽必烈崇尚佛教,尊八思巴为帝师,杨琏真加遂凭借老师的关系被任命为江南诸路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

  最先被盗的宋陵是魏王赵恺的坟墓。赵恺是宋孝宗的次子,葬在会稽县山阴法华山天长寺。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会稽县泰宁寺僧人宗允、宗恺为讨好杨琏真加,勾结天长寺僧人福闻发掘了魏王赵恺的陵墓,获得不少珠宝,献给了杨琏真加。魏王陵的发掘极大地刺激了杨琏真加等人的贪欲,他们招来河西僧人及其凶党,开始大规模地挖掘宋陵。宋宁宗及皇后杨氏、宋理宗、宋度宗的陵寝成为首批被盗的宋帝陵。宋陵护陵使罗铣拼死保护,遭到痛打,被人用刀架着赶出了陵园,罗铣趴在地上号啕大哭。

  四陵之中,宋理宗陵寝所藏宝物尤多,据称打开墓葬的时候,有白气冲天而出,乃是宝气凝聚而成。宋理宗的尸体仍完好如生,有人说这是因为宋理宗口中含了夜明珠,这伙盗贼于是将宋理宗的尸体搬出墓穴,倒悬在树上。允泽用脚猛踢宋理宗的头颅,以示自己无所畏惧。防腐的水银慢慢地从宋理宗口中滴了三天三夜。西藏僧人之间有个习俗,即得到帝王的髑髅可以厌胜、致巨富,因此杨琏真加指挥手下将宋理宗的头颅割了下来,据为己有。杨琏真加一伙走后,罗铣买棺置衣将诸帝骸骨重新收敛,悲痛欲绝,附近乡里百姓皆为之感泣。到了夜晚,听到四面山中皆传来哭声,旬日不绝。后来,宋理宗的头颅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流传。明朝立国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叹息良久”,派人找到了宋理宗的头颅,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第二年又命人将宋理宗的头骨归葬到宋绍兴永穆陵旧址。

  不久,杨琏真加一伙又对宋陵进行了第二次盗掘,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五帝及孟氏、韦氏、吴氏、谢氏四位皇后的陵寝在这次发掘中无一幸免。徽、钦二帝皆逝世于金国,金国虽曾归还遗骨,但宋高宗并未开棺检验。杨琏真加等人打开二帝的陵墓,但一无所获,宋徽宗棺中只有朽木一段,宋钦宗棺中有木灯檠一枚。宋高宗、宋孝宗二帝的遗骨由于年岁已久,已经“骨发尽化,略无寸骸”。宋高宗墓内只有锡器数件、端砚一只,宋孝宗陵只有玉瓶炉一幅、古铜鬲一只。宋光宗吴后、宋宁宗杨后的尸体尚“俨然如生”,罗铣后来把二后的尸体重新装进棺材,然后火化了。陵墓内有数以万计的金钱,为尸气所蚀,如铜钱一般,诸僧弃而不取,多为附近村民拾得。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之际,多对前代帝王陵寝采取保护政策。虽然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寝被盗的记录史不绝书,但多属个人所为,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宋陵被盗则与此性质截然不同。杨琏真加等人的盗墓行动得到了元朝政府的鼎力支持,曾有元朝官员和赵宋宗室请求元世祖保护宋陵,但忽必烈均置之不理。盗墓所得的宝物很多都献给了元政府,忽必烈曾用这些宝物装修天衣寺。元世祖对盗墓的支持态度当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宋朝虽亡,但仍不断有人打着复兴宋室的旗号起义反元,杨琏真加借机上“压胜”之说,提出建造佛塔、佛寺,将宋帝遗骸置于其下,以压服宋人。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忽必烈稳定统治的想法,忽必烈也想借发掘宋陵的机会,断绝百姓对赵宋的留恋与怀念,因此对杨琏真加的盗墓举动采取了支持态度。

  杨琏真加的盗墓行动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带来极坏的影响。史称自此之后,“江南掘坟大起,天下无不发之墓矣”。此前遗留下来的坟墓普遍被盗,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破坏性影响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欲通过杨琏真加等人的行动来压服百姓,稳定统治,没想到却适得其反,这种掘人陵墓的行为引起了宋朝遗民的极端仇恨,百姓反抗情绪愈加高涨。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时候还在借“宋陵事件”鼓动百姓反元,这是当初蒙古统治者万万没有料想到的。

  赵昺个人小档案

  属 相:猴

  父 亲:宋度宗

  母 亲:俞修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