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学 王志凌 由于历史的机缘,为了对人类负责,我不得不勉强的开创山海经学了。真诚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山海经学的宗旨是科学客观的揭示古籍《山海经》的真正价值,用纯科学的手段取得自西汉以来《山海经》研究的第一次真正突破。这并不是说在我之前的研究《山海经》的人们智慧不够,努力不够,而是完全依赖于新资料的出现。 从古自今,《山海经》一直煎熬着中国文化人的好奇心,几乎就是文人的第一智力题。参与讨论的人员众多。以考据校验文本为主的学者,贡献较大,为《山海经》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些则向文学方面发展的非常充分。虽然一直都有人执着的认为《山海经》是地理和历史记载,但随后展开的讨论和出示的证据都似乎不太令人信服。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根本就没有进入科学论证体系,另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触及到《山海经》的核心本质。由于观点过于庞杂,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所谓的《山海经》研究的第一次真正突破就是在历史这个方向。历史是社会集团的历程记载,是社会集团的维系纽带,是优势群体统治的舆论和凭据,是社会经验的积累工具,具有极大的功利性。这样在更换统治群体时,以前的历史就极有可能被刻意隐瞒。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的感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在中国,一直存在一个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特化的世袭史官制度,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史家的阶层。由于《史记》的巨大影响,史家文化在汉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行成了以前一个朝代为正统的观念,而产生了连续两千余年的二十四史,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正史。正史的内容详实而丰富,是不可替代的,即使用考古学的方法也很难重建正史的内容。而人们基本上不怀疑正史的真实性,这完全是因为对史家文化的信任。史家到底是怎样一个面貌呢,我们通过下述记载可以有所了解。《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记载:“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国语·楚语》记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左传》记载:“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礼记》记载:“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又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史(齐国世袭史官)书曰:‘崔杼(齐国实力人物)弑庄公(齐国国君)’,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新唐书·褚遂良传》记载:“贞观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子必书。’”很显然,这是一个根基很深的,地位很高的,享有特权的,非常具有职业精神的特殊阶层。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留下了庞杂的书面历史。然而,汉代以前的历史中秦代和周代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商代的历史面貌模糊不清,夏代是否存在本身已经有争议了,至于夏代以前的历史更是严肃的学者不敢轻言的问题。有没有其它曾经记载过,但又被人为忽略和隐瞒了的历史呢。有着独特凝重史家文化的汉民族的历史到底有多远呢。这群意志坚定的史家人物能不能创造出什么更为惊天动地的奇迹呢。山海经是不是史家文化的更早成果呢。《山海经》为什么会和历史相联系呢,这是因为《山海经》完完全全就是由史家人物推荐给我们的,而且是史家最经典的两个代表人物,从出身上说,《山海经》是一部标准的史家系统的典籍。司马迁,西汉武帝时期家族世袭史官,史家的再造者,《史记》的作者,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丰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引述了很多书藉的内容,但无一例外都是堪称经典的书籍,这些书藉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看看这些列出的书籍就很说明问题《尚书》《五帝德》《帝系姓》《春秋》《国语》《夏小正》《颂》《诗》《秦纪》《周官》《王制》《五帝系谍》《诗传》《传》《周书》《易》《论语》。在司马迁论述西域的时候虽然他看不懂,理解不了,不敢评论了,但还是不得不提到的《山海经》,形式上是提出了质疑,实质上是证明了《山海经》无比高贵的身份和正统地位。在他眼里《山海经》是和《禹本纪》相提并论的,是权威书籍,是值得质疑的对象。太史公学问高人品好,自己都不相信了硬是带出了《山海经》。潜语言是什么呢,就是我做为史官不是不知道去研究《山海经》,《山海经》也理所当然的应该写在《史记》上,只是太荒唐了,我不敢往《史记》上写。毫不夸张地说,他严肃的史学态度在两千年后仍然在感天动地,历史将会证明这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一个无与伦比的贡献。而史家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刘歆,西汉末期家族世袭史官,《三统历》的作者,《七略》的作者,古文经学的首倡者,王莽的开国国师,整理并极力向皇帝推荐《山海经》说是唐虞历史。这是他汉建平元年四月也就是公元前六年呈给汉哀帝的《上山海经表》:“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危区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考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考宣帝时,击番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寙,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臣秀昧死谨上。 ” 这位皇家史官更是直接了当的说出了《山海经》是帝禹所著的正统地位,并载明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刘歆在汉代是一个科学型的人物,精通天文学,亲自计算过圆周率,在古文字方面多有建树,更重要的是他掌握皇家藏书,并被认为是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创者,知名度虽不及司马迁,但实质地位一点也不低,更有学者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说明刘歆的见识和洞察力绝非等闲,他力挺《山海经》是什么分量不言自明。必须提及的是,山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广泛,无处不在,任何一本中华典籍中都能看到山海经的影子。《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以描述鸟类这么一个朴素的形式提出了德义礼仁信,和儒家的典范中华文化实际上的道德纲领仁义礼智信有没有关联,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这种或追求升天或追求长寿的圣人得道思想是受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呢还是由此而孕育产生了道家文化。在以拘谨而著称的中华文化中,山海经这部莫名其妙的书被顽固的留在了核心,一直是作为皇家必备的藏书存在,自西汉以后直到今天为历次图书统计所编录。只要我们认真看过《山海经》就会发现其内容主要是资源记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点,《山海经-山经》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做为可利用的资源记载的,这点山海经山经最后部分就有一段很好的总结,“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穀也,弋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是谓国用,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国家资源。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每一山的记载分为位置识别和资源记载两个部分。山海经山经的核心是资源,其它的描述只是为了找到资源。山经全部四百四十七座山就这样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这些内容,这些记载即使放在现在的知识结构中大部分也是确定无疑的资源。这里面很多都有详细的功用描述,当然,有很少量的资源记载和景观的界限不是很清晰,而另外少部分明显是作为知识记载的,但不管怎样一种,被使用,被掌握的色彩非常明显。甚至在西山经和中山经的神系统都有明显的可利用色彩,这里的神是地域性的,法力有限,大部分仅能造成一些异相,如出入有光,出入必有飘风暴雨,,是多怪风雨,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能找到神的居所大概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资源了。这些记载的文字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积累了大量原始素材,分类明晰,描述严谨,使科学的研究《山海经》成为可能。
山海经学的提法是否严谨,山海经学就是关于《山海经》的学说。它的特定的范围就是古籍《山海经》所载内容的研究,山海经学目前只研究论述山经部分,海经部分将在以后合适的时间讨论。山海经学采用了对《山海经》内容逐字的逐词条的全面的严格的统计学处理,通过对山经不同部分对资源的认识差异的对比而产生时间感,历史感。解决了山海经是我们从不了解的大的历史时期的客观记载的这样一个其它任何学科没能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存在我们从不知道的漫长的文化高度发达的山海经时代。从而产生了对人类文化的空前的冲击,影响波及到历史学政治学哲学宗教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农业史冶金史等各个方面。不仅仅是改写了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了世界历史。严格的说山海经学不是考据出来的而是用统计学算出来的。山海经学的的确确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只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事实上也无法被已知的任何学科接纳。 山海经学研究的《山海经》版本限于下述九个来源:一,山海经南宋孝宗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尤袤校定本。二,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传清康熙五十三年项氏群玉书堂宋版校正刊本。三,山海经释义十八卷晋郭璞著明王崇庆释义董汉校订明万历四十七年刊本。四,郭璞传山海经明正统十年《道藏》本 。五,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十八卷清吴任臣注清康熙六年崇义书院刊本。六,山海经晋郭璞撰清嘉庆十四年阮氏琅嬛仙馆刊本 。七,山海经清光绪元年杨慎《百子全书》本。八,山海经十八卷清汪绂撰清光绪二十一年石印本。九,山海经战国文石经(残)拓帖公元两千零八年保定王志凌拓本。第九项,山海经战国文石经(残)拓帖公元两千零八年保定王志凌拓本就是我们所称的新资料,将在适当的时候单独详细介绍,其余资料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并可阅览影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八种《山海经》原始版本是馆藏善本。山海经南宋孝宗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尤袤校定本。在清嘉庆年间即为汪士锺收藏,后为海源阁主人杨以增所得。后为周书弢所获,最后才为国家图书馆收藏。清初尚有另一部宋刻本流传,先後为檇李项氏、泰兴季氏、昆山徐氏诸家收藏。此本现已不存于世,但在清康熙年间毛扆曾据以校明刻本,就是现在能见到的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传清项氏群玉书堂宋版校正刊本。油墨和纸张的考古学年代鉴定是完全解决了的问题,可靠性极高,所以这些善本的地位无需怀疑,不同的版本内容无大差异,几乎是完全一致。山海经战国文石经(残)拓帖公元两千零八年保定王志凌拓本是作者本人的私人藏品,掌握着一些不便启齿的内幕情况,对其真实性和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当然是最为了解,从年代上说应该是最早的和最原始的材料。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科学的论述山海经学,就只能把鉴定山海经战国文石经(残)拓帖公元两千零八年保定王志凌拓本任务留给考古学,我们退一步求其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八种材料展开山海经学论述,特别是宋版《山海经》实物是我们一切研究的原点。即使这样,我们研究的逻辑依然是严谨的无懈可击的。我们将采用五部法。一,只选择确定无疑的资料,而且是越原始,越直接,越现场越好。这就是为什么山海经学里存在大篇古籍原文的原因,要引用古籍没有比照发原文更有力的手段了。二,尽可能的把要研究的资料分解成为最简单的东西,我们在山海经学中的实际步骤就是把全部山经记载按原有顺序解析成六千二百八十六项词条,使这些词条具有尽可能简单和明确的属性。三,由最简单的东西得出最简单的规律。我们把这些资源为主的词条按金属、玉、矿物、植物、动物、灵兽、兵、帝、都、冢、单山神、水源、祭祀、方向、距离、山名、语言特征、字数、记载方式、活动方式。二十个大类九十九小项进行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计数,然后再以次山经为单位进行逐项的比较,试图发现次山经之间是否存在资源认识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可能存在的差异是否有规律性,从而确定次山经以及方位山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工具材料和资源的认识差别折射出时间的顺序,尝试在现实地理中找到相应的位置范围。我们在实际比较时选择的是南山经,东山经,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这样一个固定顺序。四,全面细致的考虑到所有资料,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五,把简单规律综合成总规律。由于我们的统计覆盖了山经以含义分类的全部词条,同时这些分类又能反映原始社会所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特征,所以我们认为采用的是属于数学中的完全归纳法。 这就是典型的笛卡尔理性主义,几乎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并不是每本古代书籍都可以采用这样的的研究方法,这对书籍的记载方式和记载内容有着极端的要求,甚至是绝大部分书籍都不能够采用这样的研究方法。但是,一旦成功应用了这种方法研究某部书籍而得出的结论,其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否则科学就无从谈起。尽管我们把对战国文山海经石经(残)拓帖公元两千零八年保定王志凌拓本的真实性和地位的考量留给了考古学和古典文献学,没有在山海经学中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它在山海经学的研究中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它其实是山海经学研究的启动原因,一切的研究都是围绕它而逐渐展开的,它在南山经的具体定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我们只认为它是提示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山海经》山经部分进行全面的逐项解析。我们先来看看山经结构,山经二万一千三百三十二字,分南山经,一千八百八十二字。西山经,四千六百五十字。北山经,四千二百四十二字。东山经,二千零八十六字。中山经,八千四百七十二字。这五大部分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描述,山经前冠以南、西、北、东、中。这让人们想当然的认为是方位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两千余年间似乎从没有被怀疑过,恰恰是这点极大的迷惑了人们的思路,误导了无数的研究者,现在看来是历史学上的最大误会。
事实上我们建立山海经学也没有能力首先怀疑山经的方位关系,而是由于新材料的出现,在南山经部分的研究中建立起了信心,才诱发了对整个山经关系的反向思考,山海经学将重点展开南山经、东山经、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这五大部分的关系研究。在南山经这一较大的部分是由南山经之首、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组成,这三小部分之间同样没有关系的描述。但首、二、三这样的命名方式显示了较近的关系。西山经由西山经之首、西次二经、西次三经、西次四经组成,这四小部分之间没有关系描述。北山经由北山经之首、北次二经、北次三经组成,这三小部分之间没有关系描述。
东山经由东山经之首、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组成,这四小部分之间没有关系描述。中山经由中山经之首、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四经、中次五经、中次六经、中次七经、中次八经、中次九经、中次十经、中次十一经、中次十二经组成,这十二小部分之间没有关系描述。所有次山经之间都没有关系的描述。每一次山经是做为独立的整体出现的,前部为五至四十六座山组成的山链,详细介绍了各山之间的方位关系和精确里程以及和周围地理标识的关系,是次山经的主体部分,后部对整个次山经的山数,里程进行了统计并对每一个山的山神进行了统一描述和祭祀。显示了每一次山经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理系统,最短的是中次三经五山四百四十里,最长的是北次三经四十六山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山经就是由二十六个这样的相对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庞大地理系统组成的。这也是我们以次山经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的依据。每一山是山经的最小单元,结构十分规律。有如下非常规整固定的结构:和本次山经前一山的方位-和本次山经前一山的距离-山名-与特殊地名的关系-矿物描述-植物描述-动物描述-灵兽描述-单山神描述-河流起源描述-河流流向-河中矿物-河中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