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电价,划算吗? “电要涨价,这个夏天,恐怕要省着点儿用。”这是在采访中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6月1日起,全国居民用电将实行阶梯电价。单一的电价收费模式将被随用电量增加呈阶梯状递增的电价定价机制取代。目前,多个省份已发布阶梯电价听证方案。 阶梯电价中,首档用电量标准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首档用电量作为基本需求用电,将维持原价;而第二、三档用电量,将会提价。已公开的听证方案中,上海的首档电量最高,为每月260度;陕西的首档电量最低,为每月120度。 早在去年底,阶梯电价的相关工作就已经进入实施准备阶段,各地基准电价的测算成为一个难点。在国家发改委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电价调整后,要保证“近80%的居民用电仍不做调整”。不过,在国家发改委以及目前各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并未对一、二、三档用电量如何核算给出具体的解释和公式。 第一档的用电量标准是否定得过低,每家人口不一样能否适应相同标准,各档基数今后是否会相应提高等,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一听证,就涨价”,到底是鼓励节约用电还是“变相涨价”的猜疑也一直存在。 实行阶梯电价后,居民用电会受到什么影响? 三口之家没影响,大家庭吃亏,多房户划算 阶梯电价实施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用电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柏强表示,由于统计信息不对称,第一档电量能否确认是各地实施阶梯电价的关键。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的罗芳女士,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了自己一家四口去年的用电量清单。对照北京市第一档的用电量标准(按照方案一每月230度测算),发现竟然全部月份都超标。罗芳表示,自己平时用电绝对是“节约型”的,随手关灯,夏季空调只开一个。“实行阶梯电价后,我们肯定要多缴电费了。” 根据北京市目前公布的两套听证方案,第一档的月度基础电量分别为230度和240度,电价为现行标准:0.4883元/度;超过者再分为两档,每度电分别上涨0.05元和0.30元。 罗芳一家的年用电量约为4000度,按照目前的电价,一年用电花费是1953.2元。如果按照北京市阶梯电价方案一计算,年电费为2015.2元,多支出60元左右。“虽然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总觉得心里不痛快,实行新方法,让人感觉即使比以前用的少,节约用电了,也没有降价的部分,但和以前用的一样的就算是超额了,要涨价。”罗芳说,“何况,有多少人会因为这几十元的出入,而精打细算地用电?” 中国电力[1.75 -1.69%]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一般三口之家的标准来看,北京市目前第一档每月230度的用电量在春秋季(非用电高峰季节)一般是没问题的。”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按照目前“一户一表”的方法执行阶梯电价,没法区别一户到底居住了几口人,大家庭和单身的家庭用电量显然不一样,居住人口多的家庭在即将实行的阶梯电价中处于“吃亏”的局面。而对于拥有多套住宅的居民来说,如果其居住时间也分散到各个住房中去,实际上还是要比只有一套住房的居民用电“划算”。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的平均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由2000年的户均人口2.91人降至2010年的2.45人,但受房价等因素影响,城市中合租家庭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 |
|
来自: 永恒的人 > 《经济、金融、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