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最早出处: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使用时间:890年 主要成分: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典型征象:腰酸腿软,消瘦烦热,头晕耳鸣 再没有一种中成药比“六味地黄丸”更家喻户晓了。这个药的组成很能代表中医和中国哲学的主旨:和谐、平衡、中庸。其中就六味药,三味补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味泻的:茯苓、泽泻、牡丹皮,谓之“三补三泻”。之所以如此平和,因为这个药在一千多年前是开给婴幼儿的,出自当时的儿科专家钱乙之手。钱乙的这个方子是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那里变通而来,因为是给孩子用的,所以去掉了肾气丸里的附子、肉桂之类大热的药,仅仅保留了最平和的六味。 据说康熙四十九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患病两月未愈,卧床不起。康熙获知后,亲赐六味地黄汤给他,曹寅遵旨服药,很快就痊愈了,后来又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身体健旺胜前。可见,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用六味地黄丸来养生了。 男人过了四十岁,只要不是那种白胖白胖的阳虚体质,很多中医都会推荐他们常吃六味地黄丸,因为阴虚是现在人最普遍的现象。 年过四十的男人多有肾阴虚 钱乙用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先天不足的婴幼儿,这种孩子一般是早产或者生下来体重很低,因此发育得总比其他孩子晚很多,说话、站立、走路、长牙、长头发都晚,中医叫“五迟”。 孩子的发育首先是由先天决定的,在中医就是“肾”决定的。肾是生命之根,根基不牢,树自然长不繁茂,所以要通过补肾帮助他的生长。这个肾虚,虚的是肾阴,而不是肾阳。所谓阴,就是指物质基础,具体到早产儿的肾阴,就是先天的体重、津血等都不充足,所以要补也是补肾阴。阴是阳的基础,阴是物质,是功能,没有阴,阳就无从点化,类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阳是巧妇,阴就是巧妇要煮的米,没有米,巧妇也就没法做饭。所以对先天不足的婴儿来说,补肾阴是第一位的,通过补肾阴来帮助、促进他的生长发育。 但给婴儿补肾阴、促发育的药,怎么会用到四十岁以上的男人身上了呢?因为四十岁以上的男人,普遍有阴虚的问题。明代名医王纶的《明医杂著》中就说过了:“补阴之药,自少至老,不可缺也。”意思是,补阴的药要常吃,从年少到年老,不可或缺。所谓年少,就是指肾阴还不壮实的阶段,比如早产的孩子;年老就是肾阴已经消耗的阶段,四十岁之后。这两种情况分别处于人生的两头,从客观效果上看,都是肾阴虚,所以治疗办法可以是一致的。 为什么男人过了四十消耗的是肾阴而不是肾阳呢?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有句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他眼里,人体的阴容易虚,容易不足。所以朱丹溪为此创立了“滋阴”疗法,成了“滋阴派”的开山。之所以“阴常不足”,就是因为人非常容易“上火”。这个上“火”,不只是我们日常说的吃了辣东西之后起口疮,大便干的“火”,那是一种原因单纯的胃火,这个导致人阴虚的“火”其实就是功能的暂时过盛。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是功能,功能有余了,过剩了,用不完了,就要以“火”的形式发散出去。这在生活中也可以理解,所谓“无事生非”,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功能自然富裕了,就要找个缺口消散出去,可以是“生非”,也可以是“上火”。有个“蔫人出豹子”的谚语,是说一个很内向的、平时不言语的人,却经常做出惊人的事。比如报道过的灭门案、凶杀案的凶犯,平时都很蔫,可能这种蔫、不言语使平时积蓄的郁闷无处宣泄,最终爆发的力度就要大,就会做出惊人的事。 我之前出的一本书《不上火的生活》卖得很好,读者说因为他们总是“上火”,想买一本相关的书看看。为什么我们总会功能有余,总“上火”呢?就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变动的时期,和以前的人比起来,我们要应对的事情太多了。“上火”的人都有体会,熬夜加班,坐火车出差之类工作的都可能“上火”,很快就发现长口疮了、嗓子肿了,这很正常,因为无论是熬夜还是出差,都不是你的常态,你的生活突然就被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改变了,生活的节奏改变了,为了应对这种改变,身体就要调遣出潜能,这个潜能一出来,你的功能就富裕了,还是那句话,“有余”了就容易“上火”。 如果你长年上夜班,每周都出一次差,你肯定不“上火”了,因为身体已经习惯这种规律和节奏了,相反的,你如果突然不出差了,或者突然改上白班了,可能反倒上火了,因为你的身体对突然平静的生活已经陌生了,也需要适应,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放假,一退休就开始生病,就是身体对一种不适应的生活处于应激状态,忙惯了的人,休息对他们来就是一种不适应。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要你生活在世上,每天都会遇到新的事情,所以总有机会“上火”,只是火大、火小的区别。年过四十的男性,经历了四十年的生活洗礼,迎接过很多刺激、变化,早就“上火”无数了,因此就到了阴被“火”耗竭的年龄。这个时候的男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阴虚,和出生时先天不足的婴儿的肾阴状态是一致的,所以要用补肾的药慢慢补充。 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已经是很多慢性病的保养药了,比如结核、肝炎、甲亢、糖尿病之类的,不论男女,只要是慢性病后期,有阴虚症状时都可以服用。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意思是,到了后期的慢性病,是没有火可以去的,是虚证,需要补了。特别是消耗性疾病,比如肝炎、甲亢、糖尿病,始终是对人体阴精的消耗,到了后期阴虚的可能就大,阴虚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殃及阳气,可以阴阳俱虚。 所以赶在阳虚之前服用六味地黄丸,也是对病情的遏制,对体质的恢复,只是这种恢复是个慢性的过程,不是吃一两周六味地黄丸就能显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六味地黄丸的服用者也应该是阴虚的,如果是白胖白胖、一动就喘的肾阳虚,就要吃金匮肾气丸,如果吃六味地黄丸就是治反了,至少会贻误对肾阳虚的治疗时机。 虽然六味地黄丸是平补平泻,但毕竟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如果脾胃功能不强,最好间断地吃,长期连续服用的话,就会影响胃口了。 服用方法 这个药有蜜丸和水丸两种,如果没有糖尿病问题,吃蜜丸更好。因为中医讲,丸者缓也,意思是蜜丸的作用缓慢而持久,慢性病适合服用蜜丸。一般是一天两次,一次1~ 2丸,空腹服用最好。服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胃口不好的现象,看看舌苔也有腻的倾向,这个时候可以减少用量或者配合服用一点二陈丸,能减少补药带来的滋腻问题。如果有糖尿病,可以选择水丸,因为水丸是不含糖的。 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枸杞和菊花,是肾阴虚殃及肝阴也虚了的时候的用药。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肾精液上注于目”,肝肾阴虚的时候,眼睛就要干涩,看东西就会不清楚,特别是不能长时间看东西,时间长了眼睛就发涨,觉得很累,而且还怕光,所以要用入肝经能明目的药。 还有一种药更有针对性,叫明目地黄丸,它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又加了石决明、白蒺藜等,针对眼睛的问题,比如干燥性角膜炎、老年性泪腺萎缩、白内障早期等都可以使用。 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麦冬和五味子。麦冬是用来增加滋阴功能的,五味子是收敛的,这两种药如果和人参配,就是著名的生脉饮,现在已经有输液剂型,救治休克的时候可以用,可见其补益的力量。人参是补气的,另外两味药是防止精华进一步散失的,因此用了这两味药的麦味地黄丸也称“八仙长寿丸”,因为它的保养性质比其他几种地黄丸都要明显。年岁大了的人,或者大病初愈的人,体质很虚,走路就喘,而且往往是气阴双虚,就可以用麦味地黄丸来调养了。 |
|